1.秦兵馬俑資料 短的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后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于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后,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
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國內外游人紛紛慕名而來。
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一、二、三號三個坑。
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后經鉆探先后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
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
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
后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后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里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
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
整個軍處于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
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
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
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
那個身披锨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
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
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里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
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
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encyclopedia/astro/tourism/shannxi/* 秦兵馬俑介紹 1974年,在陜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于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后,他征發來修筑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
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后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驪山。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筑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
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
經考古工作者鉆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后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里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
橫隊后面夯筑隔墻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
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
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后并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
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
2.兵馬俑的資料簡單些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據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檔的過洞中。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帶有彩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
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兵馬俑(Terracotta Warriors) 地理位置 世界經度109.2733 緯度34.3853 中國 陜西 西安 臨潼 西安以東35公里 簡介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
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
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二號俑坑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
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
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
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
每車后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于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
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后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
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
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
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
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
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于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
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于小轎車類型。
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臥車”的舒服感。
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
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
3.秦始皇兵馬俑的超簡短的資料20字左右
簡介:規模巨大、場面威武、科學和藝術水平高超,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33366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擴展資料秦始皇陵可以說是中國的第八大奇跡了,它不僅在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就連外國人也紛紛為之驚嘆,法國總統曾經參觀過秦始皇陵,他對秦始皇陵做出了相當高的評價,在他眼里秦始皇陵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的第八大奇跡,來到中國不看兵馬俑簡直是人生的一大損失,如今秦始皇陵的形象已經傳入了世界各國的眼里,也深入到眾人的心里。
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得知發現秦俑后想一睹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來到了秦俑建設工地,40多分鐘的參觀結束時,李光耀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
4.秦始皇兵馬俑的超簡短的資料20字左右
20字左右簡介:秦始皇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5.兵馬俑的資料,簡潔一些的,200字左右
兵馬俑是兵馬俑博物館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世界經度109.2733,緯度34.3853。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之久。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個籃球場那么大。俑坑內有7千多個兵馬俑。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里有6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過洞中。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當年工匠犯了一個錯,他們在燒制過后才上色。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一個小時瞬間消盡,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壯、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6.兵馬俑的資料簡單些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據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檔的過洞中。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帶有彩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
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兵馬俑(Terracotta Warriors) 地理位置 世界經度109.2733 緯度34.3853 中國 陜西 西安 臨潼 西安以東35公里 簡介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
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
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二號俑坑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
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
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
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
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于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
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
每車后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于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
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后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
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
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
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
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
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
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于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
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于小轎車類型。
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臥車”的舒服感。
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
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
7.兵馬俑簡單描述資料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3393732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1]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2]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4] ,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5-7] 中文名稱兵馬俑出土地點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館藏地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所屬年代秦代又 名秦始皇兵馬俑,秦兵馬俑,秦俑外文名Terracotta Army發現時間1974年3月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價 值世界文化遺產榮 譽世界第八大奇跡開放時間09:00 - 17:00門票價格140元建議游玩時長3小時適宜游玩季節四季皆宜。
8.關于兵馬俑的資料,一定要簡短的啊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里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別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內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號坑內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余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號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余匹;三號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號坑軍團的統帥部。 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別,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兵馬俑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9.兵馬俑簡單描述資料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1]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2]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4] ,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5-7]
10.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短一點的
東西長230米。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俑的發現,南北寬62米,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腳下。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
兵馬俑景觀(20張)1974年3月,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2733,才揭開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 緯度34,總面積14260平方米。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世界經度109。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大將章邯監工:“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呈長方形,修筑時間長達38年: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又出土彩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結構奇特,不能算來過中國。俑坑布局合理,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深約5米。不看秦俑。 據《史記》記載,中國陜西西安臨潼以東30多千米,四面有斜坡門道,1978年,三坑呈品字形排列,兵馬俑排檔在過洞中.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