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關于介子推的小故事短一點60到70個字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
2.誰能跟我簡潔講講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
介子推,重耳(獻公子)微臣。周晉(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于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云,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于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后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后,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準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據《韓詩外傳》,謂重耳亡時,頭須(一作里鳧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被圍,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重耳返國,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呂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此說顯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對其母說:“身欲隱,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如是,豈有自作詩而懸書宮門之事,當是介子推從者所為。介子推隱居綿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尋找,并以綿上之田封給介子推,故綿山亦稱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晉文公燒死,尚待進一步考證。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忠義之士;多少文人墨客、達官顯宦,登臨題詠,寓興抒懷,抒發對介子的懷戀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詩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詞堂幽。晉國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名更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邱。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頭。”對介子的憐惜敬仰,對君主的怨懟忿詈,具蘊之于胸次,發之于筆墨。在介山,有“思煙臺”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臺,紀念這些義禽。據縣志引《山堂肆考》,文公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國,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相傳火禁不嚴,就會有風電之變,這便是我國數千年來寒食節的由來。在三晉歷代,人們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以妥介子在天之靈。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宋王當《春秋臣傳》為介子推立傳;民國《介休縣志》、雍正《山西通志》[也為介子推立傳;胡春霖《山西名賢輯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類》。
君主詔封晉爵,人民祀之誠矣,這種矛盾現象涉及對介子推如何評價的問題。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于家,亂于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3.介子推的故事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
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饑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
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擴展資料: 人物精神 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體現了正道之義。
介子推的行為并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后世儒家評價必為“忠君之典范”,而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毀譽啊!以后人的價值觀將其行為定義為迂腐愚昧是錯誤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國家也是應當提倡的。 后世紀念 介子推廟,位于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圣王廟。
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柏、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
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于這個原因,這里也被人稱為“神林”。
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里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毀,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介子推。
4.關于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將來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賞介子推。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
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寒食節的來歷。
擴展資料:
寒食節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隋唐時期多在清明節前第二天,宋代則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說法是在冬至后105天過寒食節,所以也稱“百五節”。流傳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節前一、二、三天過寒食節的不同說法。
禁火并非寒食的習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5.介子推的故事150字,快
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故“難于處矣”,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主動請賞。他說,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
對此。重耳無糧,饑餓難忍,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為了讓重耳活命。
故事二 辭官不言祿介子推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晉文公返國,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有一年逃到衛國,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故事一 割股充饑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
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
據《韓詩外傳》。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有些并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到山溝里。
6.介子推的事跡
介子推--------------------------------------------------------------------------------介子推,重耳(獻公子)微臣。
周晉(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于晉文公元年(前636年)。
縣志云,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于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
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后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后,晉公子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準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
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據《韓詩外傳》,謂重耳亡時,頭須(一作里鳧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被圍,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重耳返國,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
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
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呂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此說顯然不足信。
介子推曾對其母說:“身欲隱,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如是,豈有自作詩而懸書宮門之事,當是介子推從者所為。
介子推隱居綿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尋找,并以綿上之田封給介子推,故綿山亦稱介山。介子推是否被晉文公燒死,尚待進一步考證。
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忠義之士;多少文人墨客、達官顯宦,登臨題詠,寓興抒懷,抒發對介子的懷戀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詩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詞堂幽。
晉國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名更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邱。
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頭。”對介子的憐惜敬仰,對君主的怨懟忿詈,具蘊之于胸次,發之于筆墨。
在介山,有“思煙臺”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
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臺,紀念這些義禽。據縣志引《山堂肆考》,文公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國,三月五日為火禁日。
相傳火禁不嚴,就會有風電之變,這便是我國數千年來寒食節的由來。在三晉歷代,人們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以妥介子在天之靈。
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宋王當《春秋臣傳》為介子推立傳;民國《介休縣志》、雍正《山西通志》也為介子推立傳;胡春霖《山西名賢輯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類》。
君主詔封晉爵,人民祀之誠矣,這種矛盾現象涉及對介子推如何評價的問題。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于家,亂于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
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7.介子推還有多少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
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
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惠公追殺。
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饑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注解:“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
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
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
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里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后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
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
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綿山,秦二世時遷葬于故里裴介村。
并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8.有關介子推的故事500字
簡介 介子推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綿山。
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
生年不詳,卒于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云,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于綿山。
晉文公欲求卻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相傳,寒食起源于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后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編輯本段介子推生平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
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割股充饑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惠公追殺。
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饑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注解:“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辭官不言祿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
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
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
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里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后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
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
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綿山,秦二世時遷葬于故里裴介村。
并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編輯本段介子推精神 介子推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贊嘆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 黃庭堅《清明》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于家,亂于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
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編輯本段介子推紀念介子推廟 介子推廟,位于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圣王廟。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相、母子碑。
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
也由于這個原因,這里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里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毀,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
9.歷史介子推孝敬父母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了。
擴展資料
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名臣)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死后葬于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并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追隨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_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