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楚辭的詩歌
《昌谷北園新筍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賀
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
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 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
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脈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歸臥嘆清貧。 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獻花游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渚宮》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渚宮寂莫依古郢,楚地荒茫非故基。
二王臺閣已鹵莽,何況遠問縱橫時。
楚王獵罷擊靈鼓,猛士操舟張水嬉。
釣魚不復數魚鱉,大鼎千石烹蛟螭。
當時郢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倕。
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蛾眉。
臨風揚揚意自得,長使宋玉作楚辭。
秦兵西來取鐘盧,故宮禾黍秋離離。
千年壯觀不可復,今之存者蓋已卑。
池空野迥樓閣小,惟有深竹藏狐貍。
臺中絳帳誰復見,臺下野水浮清漪。
綠窗朱戶春畫閉,想見深屋彈朱絲。
腐儒亦解愛聲色,何用白首談孔姬。
沙泉半涸草堂在,破窗無紙風颸颸。
陳公蹤跡最未遠,七瑞寥落今何之。
百年人事知幾變,直恐荒廢成空陂。
誰能為我訪遺跡,草間應有湘東碑。
2.楚辭的代表詩是啥 全文 短點
是《離騷》。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繪,詩人都大量采用夸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
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
《離騷》的形式來源于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
《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作章句。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
《離騷》是屈原被貶后寫出來的。本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詩人也稱“騷人”。
風:《詩經》,《國風》的現實主義源頭 騷:浪漫主義源頭《離騷》屈原《離騷》家世生平帝高陽之苗裔兮 ,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 朕皇考曰伯庸。 我的父親字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 歲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惟庚寅吾以降。 正當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覽揆余初度兮, 父親仔細揣測我的生辰, 肇錫余以嘉名: 于是賜給我相應的美名: 名余曰正則兮, 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 字余曰靈均。 同時把我的字叫作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天賦給我很多良好素質, 又重之以修能。 我不斷加強自已的修養。
扈江離與辟芷兮, 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 紉秋蘭以為佩。 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
汩余若將不及兮, 光陰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歲之不吾與。 歲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蘭兮, 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蘭, 夕攬洲之宿莽。 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春與秋其代序。 四季更相代替變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遲暮。 害怕君王逐漸衰老。
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利用盛時揚棄穢政, 何不改乎此度? 為何還不改變這些法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 乘上千里馬縱橫馳騁吧, 來吾道夫先路! 來呀,讓我在前引導開路! 以上是第一部分: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煉品質和才能政治理想 昔三后之純粹兮, 從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 固眾芳之所在。 所以群賢都在那里聚會。
雜申椒與菌桂兮, 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 豈惟紉夫蕙茝! 豈止聯系優秀的茝和蕙。 彼堯舜之耿介兮, 唐堯虞舜多么光明正直, 既遵道而得路。
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紂之猖披兮, 夏桀殷紂多么狂妄邪惡, 夫唯捷徑以窘步。
貪圖捷徑落得走投無路。 唯夫黨人之偷樂兮, 結黨營私的人茍安享樂, 路幽昧以險隘。
祖國的前途黑暗而險阻。 豈余身之憚殃兮, 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 恐皇輿之敗績! 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滅。
忽奔走以先后兮, 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 及前王之踵武。 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 反信讒以齌怒。 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 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 忍而不能舍也。 卻不會因此而忍耐不進諫。
指九天以為正兮, 上指蒼天請他給我作證, 夫唯靈修之故也。 一切都為了楚王你的緣故。
初既與余成言兮,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約, 后悔遁而有他。 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 我并不難于與你別離啊, 傷靈修之數化。 只是傷心你的反反復復。
以上是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坎坷挫折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我已經栽培了很多春蘭, 又樹蕙之百畝。
又種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畦留夷與揭車兮, 分壟培植了留夷和揭車, 雜杜衡與芳芷。
還把杜衡芳芷套種其間。 冀枝葉之峻茂兮, 我希望他們都枝繁葉茂, 愿竢時乎吾將刈。
等待著我收獲的那一天。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 它們枯萎死絕有何傷害, 哀眾芳之蕪穢。
使我痛心的是它們質變。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 大家都拼命爭著向上爬, 憑不厭乎求索。
利欲熏心而又貪得無厭。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他們猜疑別人寬恕自已, 各興心而嫉妒。
他們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忽馳騖以追逐兮, 急于奔走鉆營爭權奪利, 非余心之所急。
這些不是我追求的東西。 老冉冉其將至兮, 只覺得老年在漸漸來臨, 恐修名之不立。
擔心美好名聲不能成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 夕餐秋菊之落英。
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饑。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只要我的情感堅貞不移, 長顑頷亦何傷。
形銷骨立又有什么關系。 攬木根以結茝兮, 我用樹木的根結成茝草, 貫薜荔之落蕊。
再把薜荔花瓣穿在一起。 矯菌桂以紉蕙兮, 我拿菌桂枝條聯結惠草, 索胡繩之。
3.楚辭全文的一些詩句
《楚辭》名句賞析 《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于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匯,所以叫“楚辭”。
《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后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
《楚辭》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后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解讀】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里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里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解讀】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
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離騷》) 【解讀】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解讀】 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
體現了屈原一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 5、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屈原《九歌•;國殤》) 【解讀】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6、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大司命》) 【解讀】 諭指詩人感嘆自己沒有新相知的歡樂,卻有與妻子生別離的悲苦。
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樂和分別的痛苦。 7、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九章•;哀郢》) 【解讀】 鳥飛千里最終回到自己的老窩,狐貍死的時候,據說那個頭總是朝著它的出生地。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達了詩人絕不背棄故國,最終要返歸故國的決心;后用來表達人們對故國故土的思念之情。
8、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九章•;涉江》) 【解讀】 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9、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九章•;涉江》) 【解讀】 這是詩人屈原自己乘龍駕馬,去尋古帝重華(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于可以和天地日月一樣亙古永存。
這兩句后用以指偉大的精神品格具有永恒的價值。 10、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屈原《卜居》) 【解讀】 (現實)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重,千鈞被認為輕;黃鐘被毀壞丟棄,瓦鍋被認為可以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讒言獻媚的人位高名顯,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 11、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龜策誠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解讀】 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
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啊! 12、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解讀】 世人都被污染,唯獨我一人清凈;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人清醒。
13、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漁父》) 【解讀】 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
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
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
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14、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宋玉《九辯》) 【解讀】 秋天的氣息是多么的讓人感到悲戚啊!蕭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敗景象。 這句話出自宋玉的《九辨》,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寫過很多賦。
古人有悲秋的傳統,大都源于此句。是詩人對秋的體會,千百年來得到了大家的共鳴。
15、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16、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宋玉對楚王問》) 【解讀】 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的這句話表達了不為人知的。
4.楚辭中著名詩字
湘 夫 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茞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背景簡介 《湘夫人》選自《楚辭?九歌》。
“九歌”本是古樂章名,在《楚辭》中則是一組詩歌的總稱,共包括《國殤》、《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詩。“九”是個虛數,表示很多的意思。
王逸《楚辭章句》認為:“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間,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辭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一風諫。”
大致言之成理。但將《九歌》完全定為屈原的自作心創,似有不妥。
現在一般認為,《九歌》是屈原依據當地民間祭歌加工改寫而成,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此說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樂歌。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或謂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師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寫追懷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師扮演的湘軍的口吻,抒寫追懷湘夫人的情景。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為湘水神的來歷,則多有爭論。當地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在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淚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見《述異記》)。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諸說,均源于此。
但傳說就是傳說,無所謂真假之辨。現在我們應當知道的是:這兩首詩作中,有著豐厚的上古神話時代的歷史文化積淀,并由此給它增添了濃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內容述評 一、神戀生活中期約難遇的悲劇情景 這首詩的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詩中截取湘君與湘人愛情生活中的一個期約難遇的片段,著重抒寫湘君的一系列追尋行為和心理活動,表現出湘君對湘夫人的真摯愛情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
全詩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寫的是神的愛情,意境朦朧難解,須潛心體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總提湘夫人期約難遇、湘君哀愁頓生的情景。
從后文中“聞佳人召予,將騰駕兮偕逝”兩句看,湘君與湘夫人似乎有過預約,湘君就是為赴約而匆匆趕來的。但來到期約地點一看,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來了,但卻降臨在北面那個小島上,兩個人只能隔水相望。
這情景,就像《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樣,可望而難即。“目眇眇兮愁予”,寫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實無中遙望、追尋,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騰起來。
而秋風??、水波蕩漾、落葉飄零,則是通過寫景來渲染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寫湘君在期約難遇后的追尋行為和心理活動。
“登白?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寫登高遠望,日夜等待。“沅有?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說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沒的那些地方,本來應當有相遇表白的機會,但錯過了,想來實在令人追悔、懊惱。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是說湘君放眼追尋,到處都是浩渺煙波、潺?流水,沒有相夫人的半點蹤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馳余馬兮江皋,兮濟兮西?”,寫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馳馬沅、湘之間,頗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復“從之”的情景。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與其說是真有這樣的召約,不如說是湘君的內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尋中,他耳邊仿佛時時有相夫人的聲音在呼喚自己一同飛向那幸福的愛情港灣。于是,詩意也就自然地過渡到第三段的幻境。
在這第三段的行文中還穿插描述了“鳥何”、“罾何”、“覓何”、“蛟何”四種反常景象,那是對湘君期約難遇尷尬處境和懊惱心情的比況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鋪敘湘君在水中裝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
這是在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從恍惚神志中生發出來的虛幻空間。先寫筑室建房、美飾洞房,再寫彩飾門廊、迎接賓客,極盡排場,百般美化,物色華麗,情調歡快,充分顯現出湘君對理想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寫湘君離開期約地點時的行為和心境。相夫人最終沒能出現,湘君的心境也由夢幻回到無可奈何的現實。
于是,他將自身的衣物拋入江中,遺贈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給“遠者”,則意味著希望猶存,思念和追求還將繼續。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是勸自己把眼光放遠,在曠達自解中見出對幸福愛情生活永不放棄的韌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