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 絲綢之路 的故事 最簡短的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2.絲綢之路的小故事,簡短
1、絲綢之路與張騫的故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絲綢之路與玄奘的故事
玄奘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只得瘦馬一匹伴隨。幾經艱險,到達伊吾,后轉至高昌。時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經大沙漠而至,視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勸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決意往天竺求經,高昌王苦留不獲允。
于是玄奘在此說法一月,并與高昌王結為兄弟。其后高昌王送以錢財貨物,給沿途二十四個國王及西突厥,請他們在玄奘過路時,照顧玄奘,于是玄奘便繼續西行。
他先后經過阿耆尼國(焉耆)、屈支(龜茲)、跋祿迦(姑墨),越過蔥嶺,從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葉城,得見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
3、絲綢之路與班超的故事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竇固北伐匈奴,部將班超與匈奴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被授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各國,逐一招撫鄯善(本名樓蘭,在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闐(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國。至和帝永元三年(91年),西域五十余國均服漢朝,西域遂定。
班超因功被任為西域都護,駐龜茲(今新疆庫車)。永元七年(95年)被封為定遠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病請歸,始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是年病卒。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為維護中國邊防,保證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4、宗教僧侶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 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
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 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 脫苦海。
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 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5、和親
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系,通常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 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系,稱為冊封體制。
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系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公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
龜茲王絳賓也想 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 朝派出使團進行游說,最后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 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3.關于 絲綢之路 的故事 最簡短的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4.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
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后,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
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后,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后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漢武帝之時。
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關于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
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
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后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后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后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
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
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干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后,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
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于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
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后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宋代。
5.關于絲綢之路的故事簡短
古“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觸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相互激發、相互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分,相互滋潤,使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向前發展.本文通過媒介分析、控制分析、內容分析、效果分析等,試圖澄示華夏文明沿著絲綢古路傳播的圖景,并進一步證明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加發展.在今天開發西部的熱潮中,古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現代文明)中將煥發生機. 如果把“絲綢之路”理解為一種技術而不是單一層面上的途徑,將更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在眾多的傳播途徑中“絲綢之路”是如此讓人難以釋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這就像電話或是電報技術進入人類通訊的視野一樣,“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很好的物化形態的技術,使其他有關生存狀態的信息,以其他載體的形式在延伸中得以傳達. 因此,“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絲綢,還有一種信息.在“絲綢之路”上流動的是一種夾帶著精神的物質.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歷次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學習、互相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本文化發展需要的養份,相互滋潤,使得人類在征服與被征服中不斷地向前發展.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亞、西亞和地中海的一條世界貿易的古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和芬首命其名.在我國古代,廣義上的“絲綢之路”共有三條: 最主要的一條即是指西漢張騫始而開辟的東起長安,西達大秦(印度),橫貫亞洲的陸上通道.這條“絲綢之路”是漢武帝為了聯合中亞地區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張騫開拓的.此后,漢朝大規模經營西域.進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北兩邊開辟正規的驛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爾高原以外,與中亞、西亞、南亞原有的道路銜接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便于絲綢西傳的“絲綢之路”也形成了:它是連接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大動脈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被人們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的四個亞非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以及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希臘和羅馬,都是“絲綢之路”所通達的地區. 這條陸上“絲綢之路”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了許多條類似射線的路線,其中的一路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而另一條可達伊拉克,進而跨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帕米拉、安都奧克等地,并可以從這里取海路到達羅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馬亞朝時代,“絲綢之路”進而從開羅通過北非沿岸西進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我國的造紙術從巴格達傳至開羅后,一方面由意大利傳入德國,一方面又由摩洛哥傳入法國和英國,這正是因為“絲綢之路”遠達伊比利亞半島的緣故. 和橫跨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齊名的還有一條傳播中國絲綢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我國航海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通過陸路與世界各國交往貿易的同時,我國還通過海路與亞非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這條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有東海和南海兩條起航線.南海起航線東起中國的揚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連接東南亞,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天竺(今印度半島各國),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達大食(阿拉伯帝國).這條航線把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西亞和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當時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這條以傳播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播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播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東海起航線以山東的登州為起點,跨黃海、抵朝鮮,再東渡日本. 除了這兩條以外,連接東西方的紐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西南絲綢之路”.早在上古時期,西南各族的人民出于交換產品、相互往返的需要,開辟了一條從成都地區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達中亞的商道.這條古道比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及東南的“海上絲綢之路”還要早些,而且是我國西南地區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西南絲綢之路”使用騾子作為運輸工具,將已經蜚聲世界的蜀地和云南絲綢運至印度,又轉運至歐洲.古老的“西南絲綢之路”正好與今天的川滇、滇緬、緬印公路的走向大體一致,并且有一些段落重合在一起,它所經過的地區歷史上曾分布有六個少數民族,因此,可以說這條古道在當時是一條各民族往來的走廊.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絲綢之路”并不只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一條以主干道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輻射性的四通八達的商道.“絲綢之路”被認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動因是人們需要利用它進行物物交換,然而同時信息的傳播也隨著物質的交換在相同的時空產生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種自高級文明部落向次高級文明部落流動的秩序. 二、控制分析傳播者或者叫做把關人也許是在有關“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內容了.絲綢古道上的所有關于傳播者的敘述都被籠罩上了一層神話的外衣.最早的傳播者可以。
6.絲綢之路的故事,簡短一點,像發言稿一樣.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簡介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 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西域各國和歐洲友好來往的友誼之路。
謝謝大家!~這就是我的資料,望采納!請問這個答案OK嗎??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見。
敬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