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的簡短介紹
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 老子道德經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老子》從古至今有很多種翻譯,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 [編輯本段]老子哲學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適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太極陰陽
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律(道)。
2.《老子》簡介
>;又名>;。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老子用自已獨特的見解,為我們解化宇宙蒼生。道,具有自然無為,無形無名,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又不可言說的特性;它是天地開辟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初形態,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則。大道無形無名,卻孕含著一切有形事物生成發展的玄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陰,沖氣以為和“。就是說:從空虛無形的道首先生出渾沌混一的元氣,元氣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感沖和而化生和氣,再由和氣派生出世界萬物。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二氣沖和而生,所以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這便是道家關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論。
與道相對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認識和體驗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則修身治國。老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對人們學習具體的知識,被各種紛紜復雜的外部現象所迷惑。他主張人們去直接體認隱藏在不斷變化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則。體認的方法是閉目塞聽,絕圣棄知,“滌除玄覽”,致虛守靜。即閉塞感官與外部事物的接觸,放棄主觀成見,使內心清靜無欲,達到與虛靜自然之產完全相合的“玄同”境界。這樣才能體悟萬物皆根源與道,并最終復歸于道的真理。在老子的思想中還包含著某些辯證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惡、禍福、有無、難易、高下等矛盾對立方面互相依存的關系,并且認識到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物極必反,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認為事物的變化運動,循環往復,最終仍然復歸于靜止不變的道。所以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3.《老子》簡介
<;老子>>;又名<<;道德經>>;。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老子用自已獨特的見解,為我們解化宇宙蒼生。道,具有自然無為,無形無名,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又不可言說的特性;它是天地開辟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初形態,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則。大道無形無名,卻孕含著一切有形事物生成發展的玄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陰,沖氣以為和“。就是說:從空虛無形的道首先生出渾沌混一的元氣,元氣分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感沖和而化生和氣,再由和氣派生出世界萬物。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二氣沖和而生,所以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這便是道家關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論。
與道相對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認識和體驗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則修身治國。老子把“道”看作神秘的世界本源,因此反對人們學習具體的知識,被各種紛紜復雜的外部現象所迷惑。他主張人們去直接體認隱藏在不斷變化的事物背后的道理和法則。體認的方法是閉目塞聽,絕圣棄知,“滌除玄覽”,致虛守靜。即閉塞感官與外部事物的接觸,放棄主觀成見,使內心清靜無欲,達到與虛靜自然之產完全相合的“玄同”境界。這樣才能體悟萬物皆根源與道,并最終復歸于道的真理。在老子的思想中還包含著某些辯證法的因素。他看到美丑、善惡、禍福、有無、難易、高下等矛盾對立方面互相依存的關系,并且認識到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物極必反,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道理。但是他又認為事物的變化運動,循環往復,最終仍然復歸于靜止不變的道。所以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4.老子的資料簡單點
老子,又稱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后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并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5.老子個人簡介
1、個人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
2、個人作品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3、個人成就
(1)老子將“道”抽象化,概括為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2)老子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他主張只要能“守靜”,就可以“以弱勝強”。
(3)老子從“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出發,倡導政治上“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