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姑嫂塔的傳說故事300字左右
有人歡喜有人愁。聽見電視里,傳出一首感嘆姑嫂塔的詩,于是想給大家介紹一下閩南石獅姑嫂塔,介紹她凄美的故事。
望啊望
就這樣
守成了塔
剪一縷青絲
放起風箏
請她飛過重洋
去到親人的身旁
很久以前,有一年,閩南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
寶蓋山下,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后回來還債。
海生往南洋后,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肉親人回家團聚。
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刮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打翻船只,姑嫂倆就站在山頭眼睜睜看著海生葬身大海。
姑嫂倆痛不欲生,縱身躍入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姑嫂塔(又稱萬壽塔、關鎖塔)位于石獅市東南寶蓋山上,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是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導航標志,“關鎖煙霞”為泉州一大勝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寶蓋山,凌霄獨立,周圍沒有其它山峰為鄰,又叫“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克晦在一首詩中這么說“亂嶂江邊出,大孤山最孤”。高踞山頭的那座塔就是“姑嫂塔”。是一座用花崗巖建造的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層,二十一米高,依借山勢,顯得特別巍峨。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里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里說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
姑嫂塔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斗,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衛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里有石刻二女像,傳說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描寫姑嫂塔的。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么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這就是開頭我們看到的那個故事原形,傳說傳說,總有些不同的情節,相同的,是那顆期盼團圓的心!
珍惜我們的家人!
2.姑嫂塔的傳說是什么
從前,寶蓋山下居住者一對窮夫妻還有一個小妹妹,一家三人,生活困苦。
俗話說:“鹽水也有口渴的人喝。”大兄只好離別年輕的妻子和妹妹,孤身一人,往南洋謀生去了。
大兄去了南洋,幾年沒有回家,也沒有寄來一枚錢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歹,真叫姑嫂兩人牽腸掛肚,日夜思念。
他倆經常登上寶蓋山頂,對著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卻只能看到一個灰蒙蒙的大海,哪有大兄的歸帆呵?為了能看得很遠很遠的大海,她們一次又一次的扛來石頭,堆迭起來,年久月深,成為一個高高的站臺。她們站在石臺上,踮起腳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過了又一月,一年過了又一年,大兄還是沒有回來。
有一天,姑嫂倆看到孩子們在放風箏,她倆心想,我們寫封家信,把它綁在風箏上,讓它隨風飄到南洋去吧。可是放風箏,得有風箏繩索呵。
她倆就剪下自己長長的頭發搓成風箏的繩子。這系上家信的風箏,就這樣飄起來了。
那頭發編織的風箏,繩子也越接越長,突然一陣大風,繩子被吹斷了。那風箏飄在南洋上空落下來了,系在風箏上的家信被番客們撿到了。
這信終于傳到大兄的手里了。 原來大兄到了南洋后也沒有找到什么好利路。
他落泊在外,沒什么好消息可告慰妻妹,連家信也懶得寫了。如今,他讀著姑嫂倆這血淚寫成的家信,悲痛得大哭起來,就忙忙收拾行裝,趕回唐山,以安慰親人的思念。
這日,天氣晴朗,姑嫂兩人又登上寶蓋上頂的站臺,對海眺望。一會兒,只見她倆眼睛放亮,興高采烈喊著:“啊!來了!真的來了!”大兄正駛著小船回來了,親人相聚就在眼前了。
可是,就在這一霎那間,狂風大作,海浪滔天,一個浪頭打了下來,小船翻沉海底了。姑嫂眼睜睜看著即將相會的夫、兄頃刻間又葬身大海,呼夭搶地的慘哭幾聲,也相抱跳崖自盡了。
后來,鄉親們為紀念這對姑嫂,就在她倆迭石堆臺的地方,建筑了這座石塔,叫姑嫂塔。塔里還雕著姑嫂的石像。
3.姑嫂塔的來歷
在石獅市東南5公里的寶蓋山上,又名萬壽塔、關鎖塔,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
后遭雷擊,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原樣重修。明代何喬遠的《閩書》載:“昔有姑嫂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
塔中刻二女像……”;另傳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飄洋過海的親人,竟日壘石登高遠眺,傷心而死,時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門,二至五層各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作梅花形,頂置穹形斗拱。
塔身從下往上逐層縮小,每層迭澀出檐。外有回廊圍欄環護四周,內有石階可繞登塔頂。
二層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字,頂層外壁建有方形石龕,龕內并刻兩個女像。 寶蓋山面向臺灣海峽,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巔上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
登臨遠眺,泉南形勝,海天風物,盡收眼底。姑嫂塔成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閩南僑鄉的標志。
4.姑嫂塔的由來
姑嫂塔的由來姑嫂塔傳說在很早以前,石獅寶蓋山下有一戶農家,父母過世后,兄妹兩相依為命。
后來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賢惠,對小姑也非常好。
一家三人雖然生活清苦,卻也過得平平淡淡,沒有缺少歡樂。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無收。
自古閩南地區田少人多,遇到災害人民無法謀生,就紛紛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著同鄉到南洋去。
阿兄去了南洋,幾年沒有回家鄉,也沒有寄來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壞,真叫姑嫂兩人牽腸掛肚,日夜思念。
姑嫂兩人經常登上寶蓋山頂,對著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卻只能看到一個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歸帆?為了能看得更遠的大海,她們一次又一次的扛來石頭,堆迭起來,年久月深,成為一個高高的站臺,她們站在石臺上,踮起腳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過了又一月,一年過了又一年,阿兄還是沒有回來。有一天,姑嫂倆看到孩子們在放風箏,心想,可以寫封信,把它綁在風箏上,讓風箏隨風飄到南洋去。
可是放風箏,得有風箏繩索。姑嫂倆就剪下自己長長的頭發搓成風箏的繩子。
這系上家信的風箏,飄到南洋上空落了下來。系在風箏上的家信被番客們撿到,輾轉傳到阿兄的手里了。
原來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沒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沒有臉面給家里寫信。
他讀完姑嫂倆這血淚寫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忙忙收拾行裝,趕回故鄉。這日,天氣晴朗,姑嫂兩人又登上寶蓋山頂的站臺,對海眺望。
一會兒,大海出現了歸帆,親人相聚就在眼前了。可是,就在這一剎那間,狂風大作,海浪滔天,船翻沉海底。
姑嫂眼睜睜看著即將相會的夫、兄葬身大海,慘哭幾聲,相抱跳崖自盡。后來,鄉親們為了紀念這對姑嫂,就在姑嫂倆迭石堆臺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姑嫂塔塔,叫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說,但姑嫂塔的傳說卻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的歷史見證,是人間最深沉感情的記載。
5.姑嫂塔的來歷
在石獅市東南5公里的寶蓋山上,又名萬壽塔、關鎖塔,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
后遭雷擊,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原樣重修。明代何喬遠的《閩書》載:“昔有姑嫂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
塔中刻二女像……”;另傳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飄洋過海的親人,竟日壘石登高遠眺,傷心而死,時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門,二至五層各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作梅花形,頂置穹形斗拱。
塔身從下往上逐層縮小,每層迭澀出檐。外有回廊圍欄環護四周,內有石階可繞登塔頂。
二層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字,頂層外壁建有方形石龕,龕內并刻兩個女像。 寶蓋山面向臺灣海峽,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巔上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
登臨遠眺,泉南形勝,海天風物,盡收眼底。姑嫂塔成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閩南僑鄉的標志。
6.福建省姑嫂塔的由來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八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里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里說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雖然志書記載只有廖廖數字,卻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著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這塔的第一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斗,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衛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里有石刻二女像,傳說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說:“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佩響,秋色正蕭蕭。”這首詩就是寫姑嫂塔的。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么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7.姑嫂塔形狀,歷史,來歷
姑嫂塔在石獅市寶蓋山,又稱“萬壽塔”,“關鎖塔”。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姑嫂塔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所以又叫做“關鎖塔”。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當時姑嫂塔成為了海上行船的航標。
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層,為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石塔。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門,
姑嫂塔(5張)
二至五層各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作梅花形,頂置穹形斗拱。塔身從下往上逐層縮小,每層迭澀出檐。外有回廊圍欄環護四周,內有石階可繞登塔頂。二層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字,頂層外壁建有方形石龕,龕內并刻兩個女像,是姑嫂兩人形象。明朝何喬遠的《閩書》也記載了這個傳說,說明姑嫂塔的故事早在明朝就已經流傳。
寶蓋山面向臺灣海峽,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巔上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登臨遠眺,泉南形勝,海天風物,盡收眼底。姑嫂塔成為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閩南僑鄉的標志。
傳說故事編輯
傳說在很早以前,石獅寶蓋山下有一戶農家,父母過世后,兄妹兩相依為命。后來阿兄娶了妻子。妻子非常賢惠,對小姑也非常好。一家三人雖然生活清苦,卻也過得平平淡淡,沒有缺少歡樂。
有一年苦旱,天不下雨,五谷無收。自古閩南地區田少人多,遇到災害人民無法謀生,就紛紛到南洋。阿兄只好和妻子、妹妹商量,跟著同鄉到南洋去。阿兄去了南洋,幾年沒有回家鄉,也沒有寄來一封信。他到底是死是活,是好是壞,真叫姑嫂兩人牽腸掛肚,日夜思念。姑嫂兩人經常登上寶蓋山頂,對著大海看啊看,可是每次卻只能看到一個灰蒙蒙的大海,哪有阿兄的歸帆?
為了能看得更遠的大海,她們一次又一次的扛來石頭,堆迭起來,年久月深,成為一個高高的站臺,她們站在石臺上,踮起腳尖,不停地看啊盼啊,可是一月過了又一月,一年過了又一年,阿兄還是沒有回來。有一天,姑嫂倆看到孩子們在放風箏,心想,可以寫封信,把它綁在風箏上,讓風箏隨風飄到南洋去。可是放風箏,得有風箏繩索。姑嫂倆就剪下自己長長的頭發搓成風箏的繩子。
姑嫂塔
這系上家信的風箏,飄到南洋上空落了下來。系在風箏上的家信被番客們撿到,輾轉傳到阿兄的手里了。原來阿兄到了南洋后也沒有找到什么好出路。他落泊在外,沒有臉面給家里寫信。他讀完姑嫂倆這血淚寫成的家信,悲痛大哭,就忙忙收拾行裝,趕回故鄉。
來源 百度百科!
8.石獅姑嫂塔的來歷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它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鎮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
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
“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閩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里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
這里說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雖然志書記載只有廖廖數字,卻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著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么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閩南僑鄉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還流傳著更為傳人的姑嫂塔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后回來還債。
窮哥哥往南洋后,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內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刮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窮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
窮哥哥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大海……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說,但它卻是僑鄉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
大家知道,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和與港臺有密切親緣關系的地區。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地區的同胞有30多萬人,僑眷僑屬占石獅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石獅市的旅外華僑主要分布在菲律賓、新加玻、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石獅與臺灣海峽隔海相望,有著悠久的地緣、血緣關系。
祖籍石獅市的臺胞有30多萬人,目前居住在石獅的臺灣籍同胞有二、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