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行善的故事,短的
1、莊周的故事 莊周生活貧困,家里經常缺米糧。
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后,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聽了監河侯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里的水快干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幾杯水。” “于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后再將西一江一 水引來這里救你,讓你回到東海。
’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么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干了!’” 莊周的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饑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它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它再多的水,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2、蘇東波的故事,《德育古監》 蘇東坡 (樂善好施,乃獲吉地) 蘇洵、蘇軾和蘇轍是宋朝文壇的三位巨匠。
相傳他們文章會那麼出名,跟蘇軾(東坡 居士)曾祖母墳墓的風水有關。蘇東坡的祖父端正道人,樂善好施。
曾經有一位異人,接受他許多恩惠。那位異人因此告訴端正道人說:「你對我這麼好,我無法報答,我有兩個穴地,一個會致富,一個會尊貴,希望你選擇一個穴!」 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孫讀書,而不愿他們有錢!」於是,那位異人便邀他去眉山,指示穴地后,叫他拿著一盞燈,在穴地上點燃,雖然有風,燈火仍不會熄滅。
端正道人便把自己母親的遺體下葬在那塊地。端正道人生了蘇洵,蘇洵又生了蘇軾和蘇轍,文章名震天下。
蘇洵遇到大家饑荒或收成欠佳時,便賣田地來救濟鄉里的災民。等到稻谷成熟,別人要償還時,他卻堅辭不接受。
甚至,家產弄光了好幾次,仍然毫不后悔。他的兒子蘇軾和蘇轍,后來卻成為一名儒。
3、王公的故事 宋代時建康江寧縣衙之后,有個開酒店的王公,一生平直,敬信神佛,從無一點欺心之事。平日以買賣公平聞名,時常接濟窮困之人,人們都稱他為王老實。
癸卯二月十五日黃昏之夜,店小二正要關店門,忽見朱衣幞頭將軍數人,帶著不少車馬仆從,來到店前大喊:“可速開門,我們要在此歇馬。”店小二急忙走進對王老實說知此事,王老實說快快接進來,到店里一看,那數個將軍都已進來坐下了。
王老實恭敬的端上酒食奉請,又拿些酒食犒勞仆從。頃刻間,一群從人手里拿了一大捆繩索,長千萬丈,又有幾十個人,手里拿著木釘簽子幾百枚,走到朱衣將軍面前稟道:“請布圍。”
朱衣將軍點頭應允。這些眾人們就出去,都將木簽子釘在地下,又將繩索縛在上面,四圍系轉,凡街前街后、巷里巷外坊曲人家,并窩窩凹凹之處,盡皆圍了繩索。
這些眾人都弄完了,走來稟道:“繩索俱已圍完,此店亦在圍中。”朱衣將軍數人議論道:“這王老實,一生無欺心之事,誠善待人,樂善好施,上帝所知,此一店可以單單饒恕。”
眾將軍都說道:“若咱們不饒恕這一店,便不見天理公道之事了。可將此店移出圍外。”
眾人應允,急忙拔起木簽,解去繩索,將此店移出在圍外。朱衣將軍對王老實道:“以此相報。”
說罷,都上馬如飛而去,轉眼就消失了。王老實和店小二再看那四圍釘的木簽和繩索都已不見了,非常驚駭。
恰值這時夜巡官帶人巡夜來到酒店前,問王老實為什么深夜開著門還點著燈燭,王老實一一說知。夜巡官將此事稟與上官,上官不信,說他妖言惑眾,遂將王老實監禁獄中。
兩天后,建康發生大火災,自朱雀橋往西直到鳳臺山,凡前日繩索經系之處,盡數焚燒,片瓦無存。惟王老實酒店安然無恙,周圍卻是一片灰燼。
王老實于是被釋放回家了。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都是取決于自己行為的結果,惟有行善向善才是人明智的選擇,才是給自己積累福德。
人的一舉一念,神明都在監察著。只有正視因果法則,一切遵循天理而為善,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庇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趨吉避兇,化險為夷。
4、趙簡子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一個勢焰熏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
初一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趙簡子的門客在一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門客接著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
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鳩去放生,從而對斑鳩爭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鳩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對斑鳩。
2.有關名人行善的故事
行善不一定是名人所為才有教育意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才有更深的感觸,我這有幾個小故事
1.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并不富有的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
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邊遞出來邊說:媽媽跟我說你一個人住可能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這一刻女子的心里既自責又感動, 她熱淚盈眶的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2.發生在歐洲
有一個小鎮很久沒有下雨了,令當地農作物損失慘重,於是牧師把會眾集合起來,準備在教堂里開一個祈求降雨的禱告會;會眾中有一個小女孩, 因個子太小,幾乎沒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來參加祈雨禱告會。就在這時侯,牧師注意到小女孩所帶來的東西,激動地在臺上指著她說:「那位小妹妹很讓我感動!」於是會眾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了過去牧師接著說:我們今天來禱告祈求上帝降雨,可是整個會堂中,只有她一個人今天帶著雨傘!會眾仔細一看,果然,她的座位旁掛了一把紅色的小雨傘;這時大家沉靜了一下,緊接而來的,是一陣掌聲與淚水交織的美景。
有時我們不得不說:小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小,他們其實很大!他們的愛心很大!他們的信心很大!
3.我們只不方便三小時
那天跟老公幸運地訂到了票回婆家,上車后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邊的位子,卻沒有請這位女士讓位。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老公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
他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臺北,從頭到尾都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下了車之后,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說:讓位是善行,但從嘉義到臺北這堋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老公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三小時而已。聽到老公這么說,我相當感動,有這么一位善良又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讓我覺得世界都變得溫柔許多。心念一轉,世界可能從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能力,就看我們怎么想,怎么轉。
我們不會在三分鐘內成功,但也許只要花一分鐘,生命從此不同。你看完這篇短文后,可以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可以把報紙放一邊,閉起眼睛沉思一會;當然你也可以把這篇短文,轉寄給你所關心的人,而我最希望你選擇最后這一項,誰知道,你可能會改變很多人的一生。
我們不一定會因為賺很多的錢而富有,但我們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3.名人事跡,簡短的,多多益善
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別人開的一家商店當伙計。一次,一個婦女買紡織品時多付了幾美分,他步行10公里趕上那位婦女退還了這幾分錢。又一次,他發覺給一個女顧客少稱了四分之一磅茶葉,他又跑了好幾公里給她補上。 他在當郵務員的同時,還替人劈柵欄木條掙零花錢。一個寒冷的早晨,他走出家門時,看見一個年輕的鄰居用破布裹著光腳,正在劈一堆從舊馬廄拆下來的木料,說是想掙一塊錢去買雙鞋。他便讓那青年回到屋里去暖暖腳。過了一陣子,他把斧子還給了那個青年,告訴說木柴已經劈好,可以去賣錢買鞋了。
有一次,他當測量員在彼得斯堡測量后,故意把一條本可以筆直的街道設計成為彎的,是為了保全一個窮苦的孤兒寡母家庭的住房。如果把街道建成直的,這可憐的一家人豈不要露宿街頭! 這位一貧如洗、地位卑微的年輕人在25歲時通過競選當選為議會議員。1860年5月,51歲的他參加總統競選,在全國代表大會上,“擁護者阿伯,擁護劈柵欄木條候選人”的呼聲終日不息,最終他擊敗了對手,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
他便是被馬克思譽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的亞伯拉罕·林肯。應該說,除了他的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外,同情弱者、無私善良的崇高美德,為他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4.古代名人行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
他小時候,父親就過世,家境非常貧窮。每天吃一小塊粥,勤奮刻苦讀書, 以天下為己任。
他時常以「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 有一天,他問一位算命先生:「我將來可以當宰相嗎?」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問:「我能不能成為名醫?」 算命先生驚訝地說:「你剛才理想那麼高,為什麼一下子降低這麼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稱贊他說:「你有這種仁心,真是當宰相人才!」 后來,范仲淹考上進士,做了「秘閣校理」。
他博通六經,許多學者都來請教他,他為他們 講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來請四方游士吃飯。
兒子們有時沒衣服,便穿著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 也覺得頗自在。 不久,他當了「右司諫」,遇到旱災和蝗蟲害,奏請皇上派遣特使調查救濟。
他稟告皇上說: 「假如宮中半日沒有吃,會怎麼樣呢?」 宋仁宗產生惻隱之心,命仙范仲淹去安撫江淮的災民。每到一個地方,就搬出倉庫的糧食救 濟災民。
他奏請皇上除去政治上十幾種弊端,后來做了「參知政事」(為宰相副職,簡稱「參政」)。 敵軍侵犯邊陲,他自己請求親赴邊疆。
麟州發生寇匪,許多人請他不要去,他為了修筑舊寨,招 服流亡的人,免除他們的租稅,并且把酒的專賣權開放給人民經營,河外從此便恢復安寧。 他生性好施,凡是貧窮的親戚或沒親戚關系的賢者,他都施舍。
當他剛顯赫時,他想照顧親 族,力不從心者長達二十年。從西陲掛帥到參大政后,他常在故鄉買千畝良田,號稱「義田」, 以幫助族人,達到每天有飯吃,每歲有新衣,婚娶兇喪有補助的理想。
他從族里選擇一位年老而 賢能的人,主持計劃和出納。 有一天,他得到錢氏南園,想要搬去居住。
聽到風 水 先生告訴他:「住在那里,子孫會出 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們一家人獨享富貴,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這里受教育。得到富貴的人, 豈不是更多嗎?」 於是,他就把那塊地捐獻出來興建學校。
他與富鄭公(即富弼)共同管理朝政時,看見監司簿有不才的官員,他便一 筆勾消(撤職或資遣)。宰相富弼說:「一筆勾消很容易,但恐怕被撤職或資遣 者一家人會傷心?」范仲淹回答:「讓一家人傷心總比讓一路的人傷心好吧!」 他處理這件事情非常得體,不會以小惠為仁。
他逝世后,皇上號「文正」,并追封他「魏國公」。他的兒子純仁也當宰相,純佑、純禮和 純粹都是有名的卿侍。
范忠宣公(即是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時常告誡他的兒子說:「一個最 愚笨的人,如果責備起別人,則顯得精明;縱使一個人有聰明才智,如果寬恕自己,就會昏愚。 只要經常以責人的心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不怕不會達到圣賢的境地。
」 有一位朋友請教范忠宣公,他回答:「只有儉可以養廉,只有恕可以成德!」 鄺子元說:「寬恕是求仁的要道,而放大心量又是行恕的要點。學習放大心量應怎麼下手呢? 應該窮究事理,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
范文正公曾經認為:命、運、風水、陰德、學問,這五大要素影響人的一生。由此可知他本人也深信風水是確有其事。
平常人煞費苦心、千 方百計去求得風水吉宅,范文正公竟然把它捐獻給學堂。如果他不相信風水,那麼捐出南園還情 有可說。
他明明相信風水,又能把好的風水獻給大眾使用,這是多麼難能可貴與高尚啊。
5.古代名人行善的故事誰能告訴一下
古今名人積德行善的故事 (看完可改變你一生 ) 常存善念,地靈人杰 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村落里有一座寺院,自從建寺以來,人們在寺里只許談論生命、慈悲、安 詳、和諧、真理等語言。
日子久了,這座寺院便醞釀了一股很強的念波,許多病人走進這座寺院, 疾病便告痊愈。由此可見:心念對於風水和環境的影響。
《生命的旋風》 范仲淹的人生理論 范仲淹,字希文。他小時候,父親就過世,家境非常貧窮。
每天吃一小塊粥,勤奮刻苦讀書, 以天下為己任。他時常以「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
有一天,他問一位算命先生:「我將來可以當宰相嗎?」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問:「我能不能成為名醫?」 算命先生驚訝地說:「你剛才理想那麼高,為什麼一下子降低這麼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稱贊他說:「你有這種仁心,真是當宰相人才!」 后來,范仲淹考上進士,做了「秘閣校理」。他博通六經,許多學者都來請教他,他為他們 講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來請四方游士吃飯。兒子們有時沒衣服,便穿著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 也覺得頗自在。
不久,他當了「右司諫」,遇到旱災和蝗蟲害,奏請皇上派遣特使調查救濟。他稟告皇上說: 「假如宮中半日沒有吃,會怎麼樣呢?」 宋仁宗產生惻隱之心,命仙范仲淹去安撫江淮的災民。
每到一個地方,就搬出倉庫的糧食救 濟災民。 他奏請皇上除去政治上十幾種弊端,后來做了「參知政事」(為宰相副職,簡稱「參政」)。
敵軍侵犯邊陲,他自己請求親赴邊疆。麟州發生寇匪,許多人請他不要去,他為了修筑舊寨,招 服流亡的人,免除他們的租稅,并且把酒的專賣權開放給人民經營,河外從此便恢復安寧。
他生性好施,凡是貧窮的親戚或沒親戚關系的賢者,他都施舍。當他剛顯赫時,他想照顧親 族,力不從心者長達二十年。
從西陲掛帥到參大政后,他常在故鄉買千畝良田,號稱「義田」, 以幫助族人,達到每天有飯吃,每歲有新衣,婚娶兇喪有補助的理想。他從族里選擇一位年老而 賢能的人,主持計劃和出納。
有一天,他得到錢氏南園,想要搬去居住。聽到風 水 先生告訴他:「住在那里,子孫會出 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們一家人獨享富貴,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這里受教育。
得到富貴的人, 豈不是更多嗎?」 於是,他就把那塊地捐獻出來興建學校。 他與富鄭公(即富弼)共同管理朝政時,看見監司簿有不才的官員,他便一 筆勾消(撤職或資遣)。
宰相富弼說:「一筆勾消很容易,但恐怕被撤職或資遣 者一家人會傷心?」范仲淹回答:「讓一家人傷心總比讓一路的人傷心好吧!」 他處理這件事情非常得體,不會以小惠為仁。 他逝世后,皇上號「文正」,并追封他「魏國公」。
他的兒子純仁也當宰相,純佑、純禮和 純粹都是有名的卿侍。范忠宣公(即是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時常告誡他的兒子說:「一個最 愚笨的人,如果責備起別人,則顯得精明;縱使一個人有聰明才智,如果寬恕自己,就會昏愚。
只要經常以責人的心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不怕不會達到圣賢的境地。」 有一位朋友請教范忠宣公,他回答:「只有儉可以養廉,只有恕可以成德!」 鄺子元說:「寬恕是求仁的要道,而放大心量又是行恕的要點。
學習放大心量應怎麼下手呢? 應該窮究事理,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范文正公曾經認為:命、運、風水、陰德、學問,這五大要素影響人的一生。
由此可知他本人也深信風水是確有其事。平常人煞費苦心、千 方百計去求得風水吉宅,范文正公竟然把它捐獻給學堂。
如果他不相信風水,那麼捐出南園還情 有可說。他明明相信風水,又能把好的風水獻給大眾使用,這是多麼難能可貴與高尚啊!《德育 古監》 蘇東坡 (樂善好施,乃獲吉地)蘇洵、蘇軾和蘇轍是宋朝文壇的三位巨匠。
相傳他們文章會那麼出 名,跟蘇軾(東坡 居士)曾祖母墳墓的風水有關。 蘇東坡的祖父端正道人,樂善好施。
曾經有一位異人,接受他許多恩惠。那位異人因此告訴 端正道人說:「你對我這麼好,我無法報答,我有兩個穴地,一個會致富,一個會尊貴,希望你 選擇一個穴!」 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孫讀書,而不愿他們有錢!」 於是,那位異人便邀他去眉山,指示穴地后,叫他拿著一盞燈,在穴地上點燃,雖然有風, 燈火仍不會熄滅。
端正道人便把自己母親的遺體下葬在那塊地。 端正道人生了蘇洵,蘇洵又生了蘇軾和蘇轍,文章名震天下。
蘇洵遇到大家饑荒或收成欠佳時,便賣田地來救濟鄉里的災民。等到稻谷成熟,別人要償還 時,他卻堅辭不接受。
甚至,家產弄光了好幾次,仍然毫不后悔。他的兒子蘇軾和蘇轍,后來卻 成為一?名儒。
裴度貧貴人生(唐朝第一宰相) 裴度是唐朝人,年輕時,一貧如洗,在鄉下的私塾中以教書糊口維生。他的 學問雖然淵博,無奈時運不濟,屢試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經過一座寺院,看見一行禪師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 才去請教自己的面相。
一行禪師熟視良久,說:「你天生賤相,今生不但沒有希望考取功名,而 且眼光外。
6.古代名人行善的故事誰能告訴一下
古今名人積德行善的故事 (看完可改變你一生 ) 常存善念,地靈人杰 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村落里有一座寺院,自從建寺以來,人們在寺里只許談論生命、慈悲、安 詳、和諧、真理等語言。
日子久了,這座寺院便醞釀了一股很強的念波,許多病人走進這座寺院, 疾病便告痊愈。由此可見:心念對於風水和環境的影響。
《生命的旋風》 范仲淹的人生理論 范仲淹,字希文。他小時候,父親就過世,家境非常貧窮。
每天吃一小塊粥,勤奮刻苦讀書, 以天下為己任。他時常以「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
有一天,他問一位算命先生:「我將來可以當宰相嗎?」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問:「我能不能成為名醫?」 算命先生驚訝地說:「你剛才理想那麼高,為什麼一下子降低這麼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稱贊他說:「你有這種仁心,真是當宰相人才!」 后來,范仲淹考上進士,做了「秘閣校理」。他博通六經,許多學者都來請教他,他為他們 講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來請四方游士吃飯。兒子們有時沒衣服,便穿著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 也覺得頗自在。
不久,他當了「右司諫」,遇到旱災和蝗蟲害,奏請皇上派遣特使調查救濟。他稟告皇上說: 「假如宮中半日沒有吃,會怎麼樣呢?」 宋仁宗產生惻隱之心,命仙范仲淹去安撫江淮的災民。
每到一個地方,就搬出倉庫的糧食救 濟災民。 他奏請皇上除去政治上十幾種弊端,后來做了「參知政事」(為宰相副職,簡稱「參政」)。
敵軍侵犯邊陲,他自己請求親赴邊疆。麟州發生寇匪,許多人請他不要去,他為了修筑舊寨,招 服流亡的人,免除他們的租稅,并且把酒的專賣權開放給人民經營,河外從此便恢復安寧。
他生性好施,凡是貧窮的親戚或沒親戚關系的賢者,他都施舍。當他剛顯赫時,他想照顧親 族,力不從心者長達二十年。
從西陲掛帥到參大政后,他常在故鄉買千畝良田,號稱「義田」, 以幫助族人,達到每天有飯吃,每歲有新衣,婚娶兇喪有補助的理想。他從族里選擇一位年老而 賢能的人,主持計劃和出納。
有一天,他得到錢氏南園,想要搬去居住。聽到風 水 先生告訴他:「住在那里,子孫會出 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們一家人獨享富貴,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這里受教育。
得到富貴的人, 豈不是更多嗎?」 於是,他就把那塊地捐獻出來興建學校。 他與富鄭公(即富弼)共同管理朝政時,看見監司簿有不才的官員,他便一 筆勾消(撤職或資遣)。
宰相富弼說:「一筆勾消很容易,但恐怕被撤職或資遣 者一家人會傷心?」范仲淹回答:「讓一家人傷心總比讓一路的人傷心好吧!」 他處理這件事情非常得體,不會以小惠為仁。 他逝世后,皇上號「文正」,并追封他「魏國公」。
他的兒子純仁也當宰相,純佑、純禮和 純粹都是有名的卿侍。范忠宣公(即是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時常告誡他的兒子說:「一個最 愚笨的人,如果責備起別人,則顯得精明;縱使一個人有聰明才智,如果寬恕自己,就會昏愚。
只要經常以責人的心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不怕不會達到圣賢的境地。」 有一位朋友請教范忠宣公,他回答:「只有儉可以養廉,只有恕可以成德!」 鄺子元說:「寬恕是求仁的要道,而放大心量又是行恕的要點。
學習放大心量應怎麼下手呢? 應該窮究事理,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范文正公曾經認為:命、運、風水、陰德、學問,這五大要素影響人的一生。
由此可知他本人也深信風水是確有其事。平常人煞費苦心、千 方百計去求得風水吉宅,范文正公竟然把它捐獻給學堂。
如果他不相信風水,那麼捐出南園還情 有可說。他明明相信風水,又能把好的風水獻給大眾使用,這是多麼難能可貴與高尚啊!《德育 古監》 蘇東坡 (樂善好施,乃獲吉地)蘇洵、蘇軾和蘇轍是宋朝文壇的三位巨匠。
相傳他們文章會那麼出 名,跟蘇軾(東坡 居士)曾祖母墳墓的風水有關。 蘇東坡的祖父端正道人,樂善好施。
曾經有一位異人,接受他許多恩惠。那位異人因此告訴 端正道人說:「你對我這麼好,我無法報答,我有兩個穴地,一個會致富,一個會尊貴,希望你 選擇一個穴!」 端正道人回答:「我希望子孫讀書,而不愿他們有錢!」 於是,那位異人便邀他去眉山,指示穴地后,叫他拿著一盞燈,在穴地上點燃,雖然有風, 燈火仍不會熄滅。
端正道人便把自己母親的遺體下葬在那塊地。 端正道人生了蘇洵,蘇洵又生了蘇軾和蘇轍,文章名震天下。
蘇洵遇到大家饑荒或收成欠佳時,便賣田地來救濟鄉里的災民。等到稻谷成熟,別人要償還 時,他卻堅辭不接受。
甚至,家產弄光了好幾次,仍然毫不后悔。他的兒子蘇軾和蘇轍,后來卻 成為一?名儒。
裴度貧貴人生(唐朝第一宰相) 裴度是唐朝人,年輕時,一貧如洗,在鄉下的私塾中以教書糊口維生。他的 學問雖然淵博,無奈時運不濟,屢試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經過一座寺院,看見一行禪師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 才去請教自己的面相。
一行禪師熟視良久,說:「你天生賤相,今生不但沒有希望考取功名,而 且眼光外。
7.名人慈善故事100字
張海迪,女,1955年9月生于山東濟南1960年在幼兒園的一次文藝表演中,張海迪突然跌倒,經醫生反復檢查后,診斷為脊髓血管瘤。10歲前曾動過3次大手術,摘除了6塊椎板,嚴重高位截癱,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覺。1970年隨父母下放至西北農村--莘縣十八里堡公社尚樓大隊。由于當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常受病魔的折磨,為了緩解百姓的痛苦,張海迪自學了針炙,她通過大量動物的解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獲得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為百姓帶去了福音。
1979年隨父母遷到莘縣后,張海迪曾有一段時間待業在家。她閱讀了大量的醫學專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病人診治疾病。同時,她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自學了外語,為以后的文學翻譯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1年被分到莘縣廣播局當無線電修理工1983年調至山東聊城地區文聯創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來,張海迪以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殘作頑強的斗爭,同時勤奮地學習,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近20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還用自學的醫藥知識和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癥,被群眾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被團中央評為“優秀共青團員”。
張海迪已出版翻譯《海邊診所》、《麗貝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1994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1994年獲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1993年張海迪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8.積善成德的故事 關于名人積善成德的故事,不要太長,簡略精煉些
默多克的故事。
據說,世界傳媒大亨默多克,某天晚上一個人來到一家小餐廳。顯然,時間已經很晚了,餐廳準備打烊了,店員們都在收拾餐具。但是,默多克還是問道:
“能給我來一盤炒飯嗎?”他打算只以簡單的方式填一下饑腸轆轆的肚子。
“對不起,我們要下班了。”店員們不無禮貌地拒絕道。
“你們可以拿剩飯幫我炒一盤,我實在是餓的不行了。”默多克誠懇地請求
“對不起,我們已經下班了。”在顧客與個人利益間,店員們選擇了后者,默多克只好沮喪地走向另一家同樣馬上關門的餐廳。
“我只要一盤哪怕最簡單的炒飯,好嗎?”默多克照樣堅持。
“好吧,你等一會兒,我去試試。”小伙子打開門讓默多克進去,然后又往里面廚房間走去。過不多久,默多克終于如愿以償地吃上一盤熱氣騰騰的炒飯。
最后,默多克付完飯費后照例付小費。“天哪,這是一張一萬元的支票!”年輕店員還以為自己看錯了。
“對,小伙子,這是你應該得的。”默多克滿面笑容地點點頭,他繼續說:“當然,在你兌現前,麻煩你告訴旁邊店里的那些小伙子,他們都失去了這樣一個很愉快的機會。”
人物簡介:
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南30英里的一個農場,畢業于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是世界報業大亨,美國著名的新聞和媒體經營者,新聞集團主要股東,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以股票市值來計算,新聞集團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亦稱為“默多克的傳媒帝國”。默多克報業集團的投資極為廣泛。除出版業外,從宣傳媒介到電視臺到石油鉆探、牧羊業等都涉足。
早在70年代,在國內已擁有悉尼電視第十臺、墨爾本電視第十臺和安塞航空公司50%的股權,并經營歡樂唱片公司和圖書公司等。
短短的三四十年間將其發展為跨越歐、美、亞、澳幾大洲,涉足廣播、影視、報業諸領域的傳播媒介帝國。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負盛名的英國《泰晤士報》,也有美國電影界的大腕級電影公司——20 世紀福克斯公司。
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
魯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由一個全球變暖懷疑論者轉變為環保倡導者,這成為一則世界奇聞。 他要求旗下的公司都做到“碳平衡”,即通過各種環保方式使最終的碳排放為零,并在讀者及觀眾間教育推廣抑制全球變暖的方法。
默多克所創建的新聞集團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傳媒公司之一,凈資產超過400億美元,集團經營的核心業務涵蓋電影、電視節目的制作和發行,無線電視、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書籍出版以及數字廣播、加密和收視管理系統開發。
1999年3月,新聞集團北京代表處成立,次年,衛星電視在上海設立代表處,成為首家獲準在滬設立代表處的境外傳媒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默多克
9.求幾個行善小故事 要短
及時行善-小故事大啟示 莊周生活窮困,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阿!不過我家現存米糧不多,你稍等一段時間,我向老百姓收稅之后,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 莊周聽了監河侯的話,很感慨地說:「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求救,我回頭一看,魚兒在路邊一個快乾涸的坑洞里,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幾杯水。於是我對魚兒:『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后再將西江水引來這里,讓你回到東海。
』 那條魚很生氣地說:『現在只需幾杯的水,我就可以活命,你卻這麼回答我,明早我都已經變成魚乾了!』」 行善要及時「渴時點滴如甘露」,時時刻刻把握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