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羅丹的故事或資料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雕刻家。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優良傳統,
對于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擴展資料
故事
一個小男孩出生在法國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從小聰明過人,父母把他送進教會學校上學,但是小男孩對宗教不感興趣,因此功課也不好,因為他只喜歡美術。
一次,小男孩和父親一起去餐廳吃飯,他看到父親的腳邊有一張紙,于是他找了支筆,趴在地上畫出了父親皮鞋的樣子。父親看到兒子趴在地上畫畫,非常生氣,他嚴厲地斥責兒子:“你不認真讀書,就知道畫畫,畫畫能讓你吃上飯嗎?”父親讓兒子保證今后一定好好學習,不再畫畫了。
此后,小男孩不敢在家里畫畫了,但他在外面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在墻上或馬路上畫上幾筆。可小男孩的成績還是不好,父親只好把他送到鄉下自己的弟弟那里讀書,小男孩在叔叔那里待了四年。四年后,小男孩的學習仍然沒有進步,父親把他接回家后,決定送他去工作。
小男孩不肯,他依然堅持要去學畫畫。最后小男孩的姐姐為他找到一所免費的美術學校,小男孩以出色的成績考入了這所學校。
進入美術學校以后要先學素描,素描老師非常喜歡小男孩的作品,認為他很有天賦,還經常指導他。上完素描課以后就要學習油畫了,但是買顏料和畫布需要很多錢,小男孩的家庭無法支付昂貴的費用。無奈之下,小男孩只能選擇雕塑,因為雕塑的材料不用花錢。
經過一番刻苦學習,小男孩終于成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后歐洲最有成就的雕塑藝術家,他就是羅丹。每個人都有天賦,但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天賦。如果我們對某件事特別有興趣,那就堅持下去,或許那就是隱藏在我們身體里的天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羅丹
2.誰有有關羅丹的資料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并終于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后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夸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于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游于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于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羅丹1840年出生于巴黎,從小就表現出美術天賦,但由于美術基礎課和文化課成績不佳,沒有考上藝術大學,且三次落榜。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里學雕塑,由于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意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后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于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于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圣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3.羅丹的資料用一兩句話概括
姓名: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Rodin) 性別:男 國籍:法國 出生年月:1840年
法國杰出的現實主義雕塑家。平民出生。十四歲學畫,十八歲師從動物雕塑家巴里(barye),1840年至1870年間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貝勒斯(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工作。1875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羅、吉貝爾蒂和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作品,脫出學院派的桎梏,從而樹立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雕塑作了根本性的變革--以雕塑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的感受作為創作的基點,用豐富多彩的繪畫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并賦予深刻的心理內涵和社會意義。
羅丹一生作品林立,對世界雕塑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不能再簡單了·····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