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逐鹿中原"由來的故事
解 釋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史記》:“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因此逐鹿中原有爭奪天下的意思;
問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傳》,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由此看來,逐鹿中原和問鼎中原中的“中原”大同小異,同,是指兩者都有天下的意思;異,在于楚莊王當時居于荊楚之地,相對于春秋的晉、魯、衛等國較為靠南,因此中原又有“居于中心之地的國家”的含義,只是后來引申為廣義的天下而已。到了秦統一六國,中原的含義應該與春秋時的不同,更多的指代為天下。
傳統理解
古代的時候興盛狩獵之風,鹿是最常見的被捕獵對象,逐鹿的本意是追逐作為獵物的鹿,但是在史學上的“逐鹿”將鹿引伸為國家或集團的利益,秦國瓦解之后,它的原來的利益就象放到野外的無主鹿一樣,誰追到就可以享受到利益,就好像打獵時候追逐真正的鹿一樣,誰得到就歸誰。
創新理解
在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寫到:鹿十分溫訓,認人宰割,從來都不反抗,就像封建社會的百姓一樣,認統治者宰割,所以用來比喻百姓,逐鹿中原就是搶百姓,也就是爭奪天下、奪取皇帝的位置。
2.“逐鹿中原”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歷
秦 朝 末 年
劉 邦 和 項 羽 在 中 原 展 開 了 大 戰
劉 邦 手 下 大 將 韓 信 的 實力 非 常 強 大
他 的 謀 士 蒯 通 鼓 動 韓 信 說
中 原 肥 沃 富饒 的 土地 就 像 一 只 肥 美 的 鹿
秦 朝 滅 亡 后
天 下 的 英 雄 們 都 想 得 到 它
現 在, 憑 我 們 的 實 力
并 不 在 劉 邦 和 項 羽 之 下
您 不 該 再 聽 劉 邦 的 調 遣
咱 們 應 該 與 他 們 爭 奪 天 下
韓信:劉 邦 對 我 很 好,我 這 樣 做, 恐 怕 不 好 吧
后 來 劉 邦 聽 說 韓 信 要 謀 反
就 把 韓 信 殺 了
隨 后 他 又 把 抓 住 了 謀 士
劉邦:你 為 什 么 讓 韓 信 反 我
蒯 通 一 點 也 害 怕
說:哼 哼 , 中 原 就 像 是 一 只 肥 美 的 鹿
天 下 的 英 雄 都 想 得 到 它
韓 信 是 個 大 英 雄
他 是 我 的 主 人
我 當 然 希 望 他 能 夠 得 到 這 只 肥 美 的 鹿
只 可惜 他 沒 聽 我 的 話 呀
你 要 殺 我 就 殺 吧
劉邦非 常 欣 賞 他 這 種 氣 概
于 是 就 把他 給 放 了
逐鹿中原,比喻為奪取政權而進行的戰爭。
古龍小說《蕭十一郎》里有把天下名刀曰“割鹿刀”其意就出自于此,“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見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性
3.逐鹿中原 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夸張了點吧!”石勒聽后笑著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后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里,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逐鹿中原 [zhú lù zhōng yuán]
基本釋義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褒義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4.古代中原爭霸的故事短一點的
齊桓公伐楚: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齊軍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牛馬發情相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 國土這是什么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 大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 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范圍:東到海邊,西到 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 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征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么敢不供給呢?周昭 工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間吧!”于是齊軍繼續前 進,臨時駐扎在陘。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后撤,臨 時駐扎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 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 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系,怎么 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并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 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 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么 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 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么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墻,把 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后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5.涿鹿中原的故事是發生在涿鹿縣嗎
逐鹿中原,是逐鹿,不是涿鹿。并不是具體某個地點。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節選: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涿鹿之戰,據說是發生在現在的河北省涿鹿縣,但是這只是一個說法,涿鹿位置存疑。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6.逐鹿中原 的典故是出自哪里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西漢-司馬。
釋義:意思是追趕所要圍捕的對象。
原文節選: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譯文:
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么話?”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
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采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崤山以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杰像烏鴉一樣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來搶奪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著堯狂叫,堯并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么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擴展資料:
1、成語解釋
逐:追趕;
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
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2、詞語辨析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爭奪天下
近義詞:龍爭虎斗、鹿死誰手、問鼎中原
3、本傳記載了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于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本文細節描寫非常精彩。韓信受胯下之辱的細節,不僅畫活了屠中少年的個性特征,而且也很好地描寫出韓信的心理特征。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淮陰侯列傳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逐鹿中原
7.逐鹿中原,鹿死誰手有什么典故
逐鹿中原 ( zhú lù zhōng yuán )
解 釋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語故事:晉朝時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中趙國國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為是,有一次他問大臣徐光他能與歷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論。徐光答復為漢高祖劉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劉邦的部下,但與劉秀并驅于中原,相互較量,那就不知鹿死誰手了
鹿死誰手 ( lù sǐ shuí shǒu )
【解 釋】 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里。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出 處】 《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典 故】
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王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石勒聽后笑著說:“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后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里,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
8.逐鹿中原 成語故事
東晉時期,十六國中后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夸張了點吧!”石勒聽后笑著說,“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意思是說,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較量較量,未知“鹿死誰手”。 “逐鹿中原”的成語便由此引申而來。
后來,人們用“鹿死誰手”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里,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逐鹿中原 [zhú lù zhōng yuán] 基本釋義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
褒義出 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鹿逐中原.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