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級古詩村居的詩意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
①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
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2.村居古詩的意思
一、意思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二、原文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三、作者
清代《村居》。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的來臨,而寫下此詩。
二、賞析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后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態。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一。
農歷二三月間,正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遍地姹紫嫣紅,而村野田間,尤能感受到這浪漫的春光之美。詩的前兩句,詩人以輕快活潑的筆調,選取了這美麗春景中最富有特征的幾項景物進行了描繪,點染出了一派美不勝收的融融春光。
三、作者簡介
高鼎,清代后期詩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1851~1861),其人無甚事跡,其詩也多不合那個時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為他寫了一首有關放風箏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詩稿》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村居
3.三年級古詩村居的詩意
村居清代: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
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
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①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
鳶:老鷹。
4.古詩《村居》的詩意、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注釋
⑴村居:在鄉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⑵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⑶散學:放學。
⑷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⑸東風:春風。
譯文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
楊柳的枝條輕拂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煙霧般地凝聚著,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家了。
他們趁著春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5.古詩村居的意思
高鼎<<;村居>>
小草生長黃鶯飛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輕拂和堤的楊柳沉醉在春天的煙霧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們早早就放學回到了家,
急忙趁著浩蕩的東風快活地放起了風箏.
<<;清平樂>>;辛棄疾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6.村居古詩翻譯字解及含義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
兒童散學⑷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⑸。 【注釋】 ⑴ 村居:住在農村。
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學:放學。 ⑸ 紙鳶: 鳶:老鷹。
紙鳶:風箏。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
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譯文】農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們放學以后,一路上沒什么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
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一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
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
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有幫助請點好評或者采納祝你新的一學期學習進步。
7.清平樂村居古詩的意思簡便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
全文的意思: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分析: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