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霸王烏江自刎的故事 簡短點
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
拓展資料: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項羽。
2.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回答的好加分
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后世關于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于此[1] 公元前202年,韓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
他想帶領一支人馬沖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
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里,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里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里傳出來的,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么漢營里有這么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
馬兒不肯跑有什么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沖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
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
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后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
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
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斗,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里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并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沖過去。漢兵抵擋不住。
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
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
項羽來往沖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后,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么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
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
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后,帶了八千子弟渡江。
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么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
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后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3.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700字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漢高祖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漢高祖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斗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沖。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余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漢高祖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范例。
彭城之役后,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漢高祖打了一仗,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這期間,漢高祖采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項羽找漢高祖決戰,又急攻不下。雙方力量對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漢高帝五年(前二0二),漢高祖發兵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吃鶭,便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拼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云。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蘇洵嘉佑集?項籍)。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后,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入關后,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后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所以,雖然項羽具有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4.烏江自刎之故事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扎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不然,為什么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于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么辦,虞姬啊虞姬你怎么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于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余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于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愿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于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于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么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
于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只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么?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么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于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并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5.烏江自刎之故事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項羽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祥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茍免的圣人之勇——“知恥近乎勇”。自慚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由于知恥,這一心理活動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
千古以下的讀者對此感嘆之余不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的不肯東渡烏江自刎簡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司馬遷安排“烏江亭長艤船待”不是真的讓項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則不會對烏江亭長的來龍去脈一點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過是令項羽仿佛不是被追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選擇,從而為英雄的形象補上了最后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心理描寫,司馬遷活現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橫行天下而最終別姬自刎的內在原因。
6.項羽劉邦爭天下到項羽自盡的所有故事.簡潔.概括性強
按你的意思,我分幾個段落說,都講大概內容,細節略過。
1、斬白蛇起義:秦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二零九年)劉邦為亭長,受委派押送服役人員去驪山,途中許多人逃亡。劉邦推測到驪山時人都會跑光,于是在豐鄉西面的澤中亭,休息飲酒。
到晚上釋放了被押送的人,其中有十余人愿意跟隨他。其后酒醉,走小道進湖沼時遇一大白色擋道,拔劍斬殺白色。
一位老婦人說:“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化為蛇,擋在小道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說完消失不見。
沛縣的人聽到了就有很多人跑去茫蕩山追隨他。后來陳勝吳廣起兵,沛縣擁戴劉邦起義。
2、楚懷王之約:懷王與各路諸侯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和項羽并力攻秦,項羽攻黃河以北,劉邦攻黃河以南。劉邦在昌邑遇到彭越,彭越投靠劉邦,助他攻打昌邑。
后在高陽收下了酈食其,靠著酈食其的游說,說降了陳留。又有張良相助,很快就打到了咸陽。
這時胡亥已被趙高殺害,子嬰即位,殺了趙高,然后投降劉邦。3、破釜沉舟與作壁上觀: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后,威震楚國,于是派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領兵兩萬救援鉅鹿。
戰爭稍微有利就截斷了章邯所修的甬道,是王離的軍隊糧食短缺。其后全軍渡過黃河,砸壞鍋、甑,鑿沉船只。
只攜帶三天的口糧,斷絕生路,于是部隊勇不可擋。其他援救鉅鹿的諸侯都在營壘觀看戰斗不敢出戰。
項羽大敗秦軍,其他諸侯跪行見降。項羽成了諸侯的上將軍。
4、約法三章:劉邦拿下咸陽后,諸將爭奪金帛財物,只有蕭何先入宮把地圖、文書、戶籍薄等都收了起來。而劉邦更是看見秦宮的奢華,想要留下來享樂,樊噲和張良勸他不要貪圖眼前的安樂,應該爭取人心。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話,于是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百姓聽了異常歡喜,拿了牛羊,酒食來慰問,劉邦不受而去,引兵霸上。
百姓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為漢中王。5、鴻門宴:劉邦入咸陽的所作所為傳到范增的耳里后,就對項羽說劉邦本來是個貪財好色之人,如今這樣的表現充分說明他有大志,應該早早的把他除掉。
于是項羽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設計殺死劉邦。劉邦提前得到消息,見到項羽后就為自己辯白,表明自己沒有稱王關中的野心。
項羽猶豫不決,于是范增讓項莊舞劍,好乘機殺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劉邦安然脫逃。
6、沐猴而冠與錦衣夜行:項羽進入咸陽后大肆洗劫屠戮咸陽城,殺了子嬰。焚毀了秦王宮,取了財寶和婦女向東而去。
這時候韓生說關中依恃山川河流為屏障,是四面皆有險要可守的地方,而且土地肥沃,是建都的好地方。可是項羽卻說,如果富貴了不能回家鄉,就好像穿著華貴的衣服在夜晚行走。
有什么用呢?于是在彭城建都。分18王,劉邦為漢王。
后來韓生說楚人沐猴而冠,被項羽煮死。7、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在項梁渡過淮河北上時投奔于他,在項梁手下,韓信沒有被重用,一直也沒什么名聲。
后來項梁死后,又投靠了項羽,也沒有被重用,僅僅被任命為郎中。曾多次向項羽獻策,從未被采納。
于是在劉邦歸蜀時投奔了他。后來因為犯了法,要被處斬。
輪到他時遇到了夏侯嬰,韓信和夏侯嬰對話。夏侯嬰見他不同尋常,就推薦給了漢王,但是劉邦只封他做了治粟都尉。
后來韓信和蕭何談話,蕭何感覺他不同凡響,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均未被重用。劉邦被封漢王后,聽從張良的建議,燒毀了棧道。
表示自己無東歸之意。眾將領和士兵都唱歌思念東歸故鄉,有很多人逃跑了,韓信見自己也不被劉邦重用,也就跟著跑了。
蕭何聽見后,來不急通知劉邦就跑去追趕韓信,后來終于讓韓信做了大將軍。8、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劉邦待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后,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并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9、楚漢分界:劉邦在關中立足之后,在項羽率兵北上攻打齊王田榮的時候,分兵兩路,一路由韓信領軍,攻打齊國,一路由他自己領軍,進攻彭城。
項羽在得知自己老家被抄后,領兵回援。劉邦十戰十敗,困于滎陽。
要求韓信領兵來救,韓信趁機要求假齊王。劉邦不得已封韓信為齊王。
并與項羽和談,提出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為漢,東為楚。10、垓下之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中分天下后,劉邦接受陳平張良的策略,約好韓信、彭越、英布等配合出擊,大舉進攻楚軍,形成30萬漢軍對楚軍大包圍的態勢。
12月,劉邦統率的漢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四面傳唱楚歌,項羽歌別虞姬,領軍作戰,對他手下說:“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今日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另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最愛這句,蕩氣回腸),后來他突圍到烏江岸邊,結果就和他說的一樣。
但是他沒有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項羽烏江自刎簡短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