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州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縱觀沂蒙七十二崮的傳說,大都是人們根據崮的形狀或名稱展開豐富的聯想而形成的,它往往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剔除其糟粕的東西,它也深刻地啟迪人們如何去區分真善美和假惡丑,鼓舞人們扶正祛邪,去戰勝自然、改造自然、創造美好的生活。
可以說,每一座崮的傳說 ,都充滿了人生哲理,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養不教,父之過”這句千年古訓,在無兒崮的傳說中就有所揭示。
相傳古時有紀王父子,曾各占紀王崮、鑼鼓山為王,由于紀王紀召平時縱容嬌慣兒子紀由,紀由慌報軍情最終被敵圍戰死,紀召得信火速解圍至無兒崮時,聽說其子已死,便嚎啕大哭無兒了,故以此得名無兒崮。透明崮的傳說是山前山后王趙兩家許下諾言定下兒女親家,但后來因家境變化,王家背信棄義,故意刁難趙家,讓其三天之內開出通山之洞,二郎仙得知后見義勇為,一扁擔捅出洞來,成人之美,它不但揭示了誠信為本的人生哲理,而且宣揚了見義勇為、有難必幫的社會風尚。
再如,旋崮頂、羅崮山、紀王崮的傳說,通過何姑、羅姑、王古等鮮活人物的言行揭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及舍身取義的思想,羅崮山的傳說還通過主人公羅姑和番法的對比,反映了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和人心無足蛇吞象的真諦。獅子崮的傳說富含臨危不懼、除惡揚善的哲理,珠璉崮的傳說則反映了朱蓮和劉文這一對青年男女忠貞的愛情故事。
這些傳說,順應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心愿,健康向上,歷代流傳,經久不衰。
2.與青州有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
青州【名 稱】 青州,在古代是《禹貢》“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
青州在遠古時為東夷之地,傳說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青、徐、揚、荊、豫、冀、兗、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稱“海岱惟青州”。
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并注釋說:“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
現代則指中國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青州市。市境西南還有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名青州風景名勝區。
隸屬于 山東 濰坊市 區號:0536 行政區劃代碼:370781 郵編:262500[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青州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東經118度0分至118度6分,為溫帶氣候。西接淄博市臨淄區,東臨昌樂縣,北靠壽光市和東營廣饒縣,南接臨朐縣。
青州其南為沂蒙山區,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境內河網密布。
面積1569平方公里, 人口88萬。石灰石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大。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市轄3個街道、10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云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莊鎮、高柳鎮、何官鎮、東夏鎮、譚坊鎮、黃樓鎮、五里鎮。[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
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后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
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于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
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筑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
后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筑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
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于東陽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后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后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
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云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
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并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并入邵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并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并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于、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并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莊、侯古、房古、于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并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云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
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
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和東青高速公路。
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3.濰坊有什么民間傳說
公冶長的傳說(諸城市、安丘市)、大舜的傳說(諸城市)、柳毅的傳說(寒亭區)、孝子王裒的傳說(昌樂縣)、伯夷、叔齊與首陽山的傳說(昌樂縣)、玉皇大帝在峽山的傳說(峽山生態發展區)、白浪河源頭的傳說(昌樂縣)、飲馬池的傳說(昌邑市)、沒尾巴老李在高密的傳說(高密市)、姜太公與營丘故城的傳說(昌樂縣)、牛沐寺與牛沐鐘的傳說(安丘市)、二郎神擔山的傳說(青州市)、李清照買書(青州市)、狀元與貔子精(青州市)、范公井的傳說(青州市)、敞口山楂的傳說(青州市)、劉伯溫在峽山的傳說(峽山區)、李左車的傳說(安丘市)、姜太公垂釣九龍澗(坊子區)、漢武帝躬耕巨淀的傳說(壽光市)。
4.范仲淹在青州的歷史故事
1、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從杭州調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雖然已是遲暮之年,但他不顧年老體弱,帶病處理繁雜的公務,還經常微服到黎民百姓中去,察訪體恤民情。 他上任之初,“歲饑物貴,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須救濟”。
河北鬧水災,大批災民滯留青州,造成糧食價格大幅上升。可是按照朝廷的規定,青州百姓的皇糧要跑到博州(今聊城)去交納,糧價昂貴,路途遙遠,黃河阻攔,百姓叫苦連天。范仲淹經過調查,知道聊城的糧價比青州便宜許多,于是改變以往的做法,
讓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糧價交錢給官府,以款代糧。然后派人去聊城,就地購糧,很快就完成了預定的皇糧任務。這樣做,一舉兩得:既免去了百姓的長途運送之苦,又平抑了青州的糧價。而且,范仲淹令人把剩余的錢退還給百姓,得到大家的贊揚。
2、范仲淹知青州時,當地流行一種“紅眼病”,蔓延多年,難以治愈。范仲淹親自搜集民間驗方,和中醫先生們細心研究,利用清澈的陽河泉水調制,合藥制成“青州白丸”,為不少人治好了紅眼病。為此,范仲淹把調制藥丸的清泉命名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
后來,人們為感念范仲淹,就把亭子叫作“范公井亭”。后人在此建三賢祠,祭禮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三位名臣。
擴展資料:
范仲淹介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
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
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仲淹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北宋名臣)
5.求民間故事簡短版100個字
你好,我這倒是有一個:
“荷包牡丹”的傳說
古時,離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里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繡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
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的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
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鐘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己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繡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6.簡短的民間故事
白素貞是修煉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煉只為做快活神仙。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間的女子更美,只是沒有眼淚。觀音菩薩指點,只要集齊人間八滴晶瑩的眼淚,她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神仙。
前往寶芝堂學徒的書生許仙,遇到大胡子刀客八兩。兩人誤入“半步多”,與急于成仙的白素貞、小青姐妹和捉妖和尚法海不期而遇。
在“半步多”,人妖仙混雜,處處是陷阱。白蛇和許仙在相互的舍命相助中,產生了感情。只是身為蛇妖的白素貞,還不能理解它。而法海分不清誰人誰妖,執 意妄為,遭受天雷之譴,盲了雙眼。
白素貞歷經艱辛送許仙回人間,法海變作白素貞的模樣,騙許仙回頭,使他被無情槌擊中,忘了“半步多”的一切,忘了心中所愛白素貞。
白素貞來到人間,開始悉心收集人間的眼淚。
許仙在西湖斷橋遇到一場急雨,與白素貞再度重逢,留下借傘還傘的情緣,兩人產生感情。
白素貞陸續收齊七滴眼淚。每滴眼淚背后都有一個人間致情摯愛的故事。它們風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別應在“生老病死恨離別”之上。
法海利用自己天生生有天眼的小徒弟十天,設計逼迫白素貞現形,嚇死了許仙。法海又將許仙囚于金山寺中……
白素貞盜來救命仙草,不見許仙。她跪上金山寺,哀求不成,水漫金山。法海將許仙掠到心境臺,讓他在心鏡中看到白素貞的蛇身。許仙坦然處之,要定了素貞。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絕義,想成佛,卻成了魔。
白素貞產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貞不認為愛許仙是錯,自愿走進雷峰塔。訣別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淚。她愛許仙一生,這滴眼淚應在“愛”上。白素貞被鎮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否則永世不得出塔!
許仙上山進寺,自愿剃度,只為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內,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法海踉蹌地站起身,退了三步,一回頭,須發皆白。許仙每日掃塔,和娘子一個塔里一個塔外。白素貞用法術打開油傘為許仙遮陽。
7.短的民間故事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
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從此以后,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后,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
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單于打敗。
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
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死了后,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
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于。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
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
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后宮去傳話:"誰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后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愿到匈奴去和親。
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
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聽候挑選。
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愿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
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
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后,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
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后,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
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
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
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后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
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
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
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
一直受到后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8.200字左右的山東民間故事
民國年間山東主席韓復渠隨蔣委員長外出考察水利,兩月后回到韓俯發現小姨太肚子里不知懷上了隨的孩子,經主席的再三逼問,小姨太承認孩子是主席一個貼身秘書劉縱橫的,劉縱橫高高的個,白白的臉,長長的發,二十七八歲,一年前還在軍統受訊,委員長聽說主席非常欣賞一些識文抓字的人,百忙中也要到省內個大院校慰問演講,什么你們是筆桿子里鉆出來的,應該到部隊里鍛煉鍛煉,我們是炮桶子里爬出來的,應該和文化結合結合,逗的大家笑聲一片,有時他也課堂上聽老師講課,數理化當然聽不懂了,不懂就舉手提問題:地球怎么是圓的呢?向籃球一樣還轉圈?人不掉下來摔死了.并經常請一些詩人俯上作客,為圓主席的詩人夢,委員長就將"某校高才生"劉縱橫送到了韓俯,教主席作詩,表面上看委員長是在巴結主席,實際上劉卻是委員長的第三只眼睛,主席心里明白,可一時又找不到處理劉的理由,今天機會終于來了,可機會對主席來說也太殘重了,俗話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次主席連老婆都答上了."來人把劉縱橫帶上來"主席大喝一聲,劉被帶到公堂上,"我問你劉縱橫,你和小姨太究竟怎么一回事"主席還假裝斯文的坐在堂臺前問,縱橫答:"那天晚上,我和小姨太。
心里一高興,
機把頭猛一硬,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料后果這么嚴重.
"你他媽來個巴子,死到臨頭還敢戲弄本官,講怎么個死法"主席猛的站起,眼一瞪,眉一挑,帽子桌上一摔,手指劉縱橫.
"不敢,不敢,下官只是在作詩給主席聽,剛才是一首打油詩,五六七八"縱橫心里暗想,戲弄你一次又怎樣,我可是委員長的人,縱橫根本沒把這個瞎字不識的主席放在眼里.
主席果然愛詩如命,聽到是詩一杯清茶下肚,火氣似乎消了許多"我聽說過七絕七律浣溪沙,今天還第一次聽說什么五六七八,講五六七八怎么一回是.
"就是一首詩四句話,第一句話五個字,第二句話六個字,第三句話七個字,第四句話八個字"縱橫答.
主席兩眼一瞇,眼株一轉,皮笑肉不笑道:"劉官,我這里也有一首五六七八,想不想欣賞贊賞".
"主席作詩下官不敢不聽,主席請講"縱橫答.
老婆你偷弄,
我心里一激動,
不管三七二十一,
這就要你一條狗命.
"拿槍來。"主席大喝一聲,從此蔣韓二人便結下了不解之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山東青州的簡短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