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三國時期歷史故事有關孫權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于隆中躬耕隴畝,后經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為其所用;其兄諸葛瑾,避亂江東,經孫權妹婿弘咨薦于孫權,受到禮遇。初為長史,后為南郡太守,再后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后中傷他明保孫吳,暗通劉備,實際上是被他弟弟諸葛亮所用的。一時間謠言四起,滿城風雨。孫吳名將陸遜善明是非,他聽說后非常震驚,當即上表保奏,聲明諸葛瑾心胸坦蕩,忠心事吳,根本沒有不忠之事,懇請孫權不要聽信讒言,應該消除對他的疑慮。
孫權說道:“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徹。對于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劉備從前派諸葛亮來東吳的時候,我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應隨兄長,在道理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你為什么不把他留下來,他不敢違背兄意,我也會寫信勸說劉備,劉備也不會不答應。’當時子瑜回答我說:‘我的弟弟諸葛亮已投靠劉備,應該效忠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于你。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一個道理。’這些話,足以顯示出他的高貴品格,哪能出現那種流傳的事呢?子瑜是不會負我的,我也不會負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辭虛妄的奏章,當場便封起來派人交給子瑜,我并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的信中論述了天下君臣大節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動。可以說,我和子瑜已經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絕不是外面那些流言蜚語所能挑撥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對我一片真情實意。這樣,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過去一樣,也交給子瑜去看,也好讓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2.關于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
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后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么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
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
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干脆,讓家人從里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斗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采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泄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
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記得了。
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么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
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于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3.孫權的故事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
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
走到騎都尉虞翻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1386137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
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
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
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
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4.關于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后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么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干脆,讓家人從里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斗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采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泄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
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么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于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5.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6.孫權的一個故事
酒仙故事——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7.孫權的五個小故事(60字左右)
1,孫權能夠厚恩御下,呂蒙、凌統和朱然生病時,孫權也表露出極度的關心,呂蒙生病時,孫權就將他接至自己殿中,因擔心呂蒙見自己會太過勞碌,所以鑿小洞偷偷察看。凌統,賀齊為救孫權受傷,孫權親自用自己衣袖給凌統、賀齊擦干眼淚,因周泰、凌統為其所受之傷而掉淚。
2,孫權知人善任,對部下也能夠充分信任。夷陵之戰時,孫權果斷任命從前尚未主持過對外戰爭的陸遜為大都督,成功大敗劉備軍隊,以至陳壽感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而諸葛瑾因為與劉備通信而遭彈劾,孫權則出面力保諸葛瑾,稱自己與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是“神交”。
3,孫權在外交上具有忍辱負重的性格。陳壽亦提過「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杰矣」。三國之中,也是東吳最晚稱帝,孫權的忍辱負重性格在向曹操與曹丕稱臣時一覽無遺。也因為忍辱負重,所以孫權面對荊州問題時選擇了與蜀國結盟,而不與劉備爭斗,避免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4,孫權天性活潑熱情。《江表傳》提到「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孫權乃是闊達開朗,仁慈明斷的人,能言善辯,詼諧幽默。孫權曾與陸遜當中對舞,喜歡開玩笑,曾牽驢戲弄諸葛瑾,也曾經戲弄過鄭泉。其本人也經得起讓部下開玩笑。
5,孫權亦注重部下的教育問題,同時對待部下的態度是忘其短而貴其長,孫權平常能廣納諫言,但有時則非常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出現了赤壁之戰的奇跡,同時也因固執導致陸遜憤死。但難能可貴的是孫權同時也具有認錯的勇氣,從陸遜之子陸抗的任職態度以及陸機所著《辯亡論》還有孫權并未對陸家進行打擊行動看來,孫陸二家情誼仍然十分深厚,陸氏對孫權亦持肯定態度,不因孫權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8.孫權有什么經典故事(急)
1、乘馬射虎
孫權喜愛狩獵,常常騎馬射虎,早出晚歸。一次,孫權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撲上馬鞍,孫權把雙戟投向老虎,老虎受傷試圖逃走,孫權的侍從張世趁機用戈再擊。最終老虎被抓獲了。
重臣張昭曾勸諫道:“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于您。”
但始終不能停止,于是做射虎車,車中不遮蓋,自己在里面射虎。當時有脫群的野獸撲向他的車,孫權每次都以親手搏擊為樂。張昭多次規勸,孫權常常笑而不答。
2、孫權勸學
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學官嗎! 只應當粗略的略讀,了解歷史罷了。
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的事物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認為讀書非常有益。”于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
(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呂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多日,就重新用新眼光來看待(我),長兄怎么認清這件事太晚了!”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后)就告別了。
3、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于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三國鼎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趁勢進討關羽,命呂蒙為前部,襲取荊州。呂蒙兵不血刃,得到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也前來歸附。
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并隨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并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同年,劉備興兵問罪,討伐孫權。孫權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于次年的彝陵之戰中大破蜀軍。穩固了東吳統治下的荊州疆土。
4、南魯黨爭
在長子孫登逝世后,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
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十二月,孫權派將軍戴烈、陸凱率軍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5、愛護臣下
孫權常以表字稱呼臣下,君臣關系之親密可見一斑。凌統的隨從戰死,內心難過得不得了。孫權用自己衣袖給凌統擦干眼淚,對他說:“公績,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還怕沒有人嗎?”
凌統受了重傷,孫權于是留他在船上,幫他更衣。凌統英年早逝后留下二人年幼的兒子。孫權收養二人在宮中,疼愛得跟自己子女一樣,凡有客人來就介紹道:“這是我的虎子呀。”
9.孫權的故事
剪滅李術 建安五年(200年),年僅十九歲的孫權接領了江東基業。
當時,孫權威望未著。廬江太守李術,便不將孫權放在眼中,不但“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還公然向孫權挑恤,說:“有德見歸,無德見叛。”
因此,盡快剪滅李術,是孫權接領江東后的首要任務。 孫權知道李術的后臺是曹操,就主動寫信給曹操,請他不要支持李術。
孫權的做法很策略,他在信中以李術殺揚州刺史嚴象為借口,先用告狀的口氣說李術殺了“你”所表用的嚴象。其實嚴象乃孫策所用,不過手續上孫策曾上表漢廷,是曹操順水推舟,用獻帝名義任命的。
接著孫權稱嚴象曾經選拔他為本州的茂才,是他的“舉將”、“恩人”。他現在決心討伐李術,“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仇。
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將自己置于正義之師的位置。
同時對曹操大戴高帽,“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隨后婉轉地表明目的,即在“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時,要曹操“勿復聽受”。
孫權進軍皖城時,李術一面閉城固守,一面向曹操求救,曹操果然置之不理。若干時日后,李術之首被割下示眾。
孫權在此役中有勇有謀,建立了他的威望,為他在江東的統治鋪平了道路。 任用四杰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接領江東后,相繼任用“江東四杰”,為鞏固與開拓江東事業奠定了勝利之基。
周瑜和孫策是鐵桿弟兄。他“資質風流,儀容秀麗”,且久經戰事,精通韜略,是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倜儻儒將。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勝袁紹后,勢力更加強盛,他雖然封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但并不希望孫權勢力坐大,于是下書孫權,責令他送兒子入許都為人質。 孫權召集群臣商議,張昭等猶豫不決。
孫權不想送人質但又不知如何處理,于是單獨帶周瑜去見母親吳夫人做最后決定。周瑜堅決反對送人質,主張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決不向曹操屈服。
吳夫人也支持周瑜,并讓孫權如待兄長一樣對待周瑜。于是,孫權作了“不送質子”的決定,避免了以后與曹操交結時投鼠忌器的尷尬。
赤壁之戰時,周瑜更是堅決主戰的“鷹派”首領。他和諸葛亮合作,用一把大火,將曹操燒出了東吳市場,燒出了三國鼎立的初步格局。
魯肅是個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帥才。《吳書》說他“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
大亂初起,他率領數百族人避亂江東,州郡派兵追逼,他親自斷后。先對追兵曉之以理,然后示之以威——先將盾牌豎立遠處地上,然后彎弓放箭,射!箭矢直飛盾牌,不偏不倚正中“靶”心!他怕追兵疑他造假,于是再立盾放箭,著!盾牌又是一個大洞!這二箭的威懾作用,絕不亞于呂布的“轅門射戟”,追兵抱頭鼠竄。
魯肅憑他的勇武和計謀救了自己和族人。 魯肅“思度弘遠”,是個大戰略家。
初見孫權,便提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勸孫權“鼎立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一“榻上對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不但都是英雄所見,具有同樣價值,而且“榻上對策”比“隆中對策”還要早許多年。
魯肅的最大貢獻,是極力游說、擔保,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的正式形成。根據當時的背景,魯肅的聯劉抗曹策略是完全符合孫吳集團的根本利益的。
另外,據《吳書》,“單刀赴會”的主角是魯肅而非關羽,是關羽見屈于魯肅而非魯肅見屈于關羽,“單刀赴會”的結果 是“備遂割湘水為界”,“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 接任魯肅的呂蒙是一員武將,可說是刀槍砍人出身,先天素質并不理想。
孫權勸他認真讀書,于是創造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非復吳下阿蒙”的經典。 呂蒙一手導演了“白衣渡江”的好戲,從剛愎自用的關羽手中奪取了荊州全境,免除了劉備順流而下入侵的威嚇,還為孫吳大大開拓了疆土,增強了孫吳的綜合實力。
21歲就加入孫權幕府的陸遜,在代呂蒙襲取荊州時初露鋒芒。劉備傾國東下為關羽報仇,他臨危受命總督軍兵御敵。
這個在劉備和孫吳諸將心目中的“白面書生”,不但妥善地處理好了自己與手下那些三世老將和親戚貴重的關糸,還以堅韌、沉著,不急功冒進的務實精神,最終不辜負孫權重托,以寡勝多,力挽狂瀾,火燒連營七百里,取得了幾乎使劉備全軍覆沒的夷陵大捷。 陸遜不僅是出色的軍事家,還是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劉備死后,他與諸葛亮共同努力,迅速恢復了孫劉聯盟。孫權稱帝后,他繼顧雍為相,總督軍國,進賢斥佞,扶正祛邪,有社稷大臣之風。
孫權能坐領江東幾十年,使他的對手不敢正視,與他的任用四杰是分不開的。 勸學呂蒙 呂蒙缺少文化,少時曾因一言不合引刀殺人,長大了也十分莽撞。
孫權見呂蒙是可塑之材,便有意培養他。他對呂蒙說,你如今在重要崗位上任職,要多學習提高自己。
呂蒙說,軍中忙得要命,恐怕沒時間再讀書。孫權說,我又不是讓你讀經書當博士,只是要你涉獵一些史書去了解歷史經驗。
你說事情忙,你有我忙嗎?我從小讀了《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未讀《易》。統領江東基業后,我又讀了三史,各家的兵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
你很聰明,學習的話,一定會有。
10.孫權事例
孫權射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
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里面射之。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
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孫權勸學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
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學官嗎! 只應當粗略的略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的事物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認為讀書非常有益。”
于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多日,就重新用新眼光來看待(我)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63431,長兄怎么認清這件事太晚了!”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后)就告別了。
【1、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
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
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
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
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
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
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
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
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
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2、呂蒙(178-219):字子明,東吳四英將第三位。
孫權繼位后前來投奔,在剿滅吳郡城外的山賊的戰斗中初顯鋒芒。呂蒙早年沒有上過學,是個大老粗。
但呂蒙并非無謀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時還向呂蒙請教過戰術。后來孫權看出呂蒙的能力,便勸他多看些兵書,這就是著名的“孫權勸學”。
呂蒙立即請假在家,認真苦讀兵書。后來魯肅回吳郡時與呂蒙交談,感嘆“昔日吳下阿蒙,如今竟是這般模樣”。
呂蒙說“士別三日,更當刮目相看”。217年,魯肅病逝。
呂蒙不久后代魯肅之職,成為了東吳的第三位水軍都督。然后,關羽攻打樊城,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成功襲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
呂蒙再作為主將四面圍住麥城,終于活捉了關羽。219年,呂蒙病逝,臨死前將孫權賞給他的所有東西就歸還孫權,使孫權大受感動。
【3、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
其后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里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
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后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
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
魯肅立主一戰,并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赤壁之戰后,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
魯肅任都督后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