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劉墉的短篇散文
人就這么一輩子——劉墉經典散文小品兩篇 人就這么一輩子 我常以"人就這么一輩子"這句話告誡自己并勸說朋友。
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軟弱時變得勇敢,驕傲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
——我常想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過這短短的幾十年就煙消云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開的呢? 人就這么一輩子,想到了這句話,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創造更偉大的功業;如果我是學者,便要獲取更高的學問;如果我愛什么人,便要大膽地告訴她。因為今日過去便不再來了;這一輩子過去,便什么都消逝了。
一本書未讀,一句話未講,便再也沒有機會了。這可珍貴的一輩子,我必須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這么一輩子,你可以積極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對它。
想不開想想它,以求釋然吧!精神頹廢時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為不管怎樣,你總是很幸運地擁有這一輩子,不能白來這一遭啊。 “遲”這個字真是耐人尋味,“遲到”的遲是晚;“遲緩”的遲是慢;“遲鈍”的遲是 拙;“遲疑”的遲是猶豫:“遲明”的遲是接近。
遲有時是那么優雅,像是“姍姍其來遲”;遲有時是那么威嚴,譬如“無體之禮,威儀遲遲”;遲有時又是那么蘊藉,好比經中的”春日遲遲”;而遲卻又常變得那么令人沮喪,尤其是當我們發覺“今生已遲”。 “在兒童時代,我們最常用這個遲字,總是怕遲到學校、怕遲交作業,那時遲對我們小小的心靈,唯一的意思,就是“晚”。
成年之后,我們不再常用“遲”這個字,但是每當說到遲,“遲了一步”、“起步太 遲”,那遲便有了許多挽不回的意味。 到了老年,我們將很少用遲這個字,因為反應遲鈍、行動遲緩,反正什么事都少了爭,便也不再計較遲不遲,而到那時,如果偶爾說出個遲字,似乎就有此生再也趕不及的慨嘆了。
什么是遲?遲實在只是慢,慢慢的春天和少女的腳步是美的:慢慢的禮儀是莊敬的;慢慢的反應是篤鈍的;而慢的起步,常是失敗的。 什么是遲?遲就是來不及了,所以欣欣的孩子,總不會遲,他只要心智身體健全,今天立志做什么事,將來都能成。
但是三、四十歲的人,若說從今天開始學醫,或許仍不遲;若要學撐竿跳,卻可能已遲。至于五、六十歲,學書法或許不遲,要想學醫,則可能遲了。
總之,年齡愈大,似乎遲的事情也愈多,所以走錯了路,少時悔,要比老時悔,有用得多,因為人到老年,恐怕連悔都已經太遲。 遲,在這遲遲的人生,在我們遲遲的腳步間,遲緩的行動和反應中,有多少遲遲的季節飄逝了!抬頭,才是遲明的少年;回首,已是遲暮的白發,而悟已遲、悔已遲、恨已遲,此生已遲。
遲,一個多么緩慢柔軟,又觸目驚心的字啊。
2.劉墉的散文
《人生的真相》《生死愛恨一念間》(水云齋·1992) 《冷眼看人生》《屬于那個叛逆的年代(改寫·改寫·劉軒原著)》《離合悲歡總是 緣》(水云齋·1993) 《沖破人生的冰河》《作個飛翔的美夢》《把握我們有限的今生》(水云齋·1994) 《我不是教你詐》《迎向開闊的人生》《在生命中追尋的愛》(水云齋·1995) 《生生世世未了緣》《抓住心靈的震顫》《我不是教你詐②》(水云齋·1996) 《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殺手正傳》《在靈魂居住的地方》(水云齋·1997) 多了,不記得了。
3.劉墉散文片段
劉墉散文: ·點一盞心燈 ·剪燭西窗 ·扶樹與扶人 ·富翁的大房檐 ·遲 ·造就與迷失 ·人就這么一輩子 ·滿了嗎 ·"今是"里有"昨非" ·像今生一樣美麗 ·只怪失手 ·長相思只為長相離 ·在那心顫的一瞬間 ·當你們不得不分的時候 ·不完美的完美 ·先奉獻的愛 ·人生的棋局 ·龍游深水 點一盞心燈 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云之間, 茹素禮佛,暮鼓晨鐘,經讀得愈多,心中的個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么辦?” “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數十年過去…… 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 人走入其間,仿佛步人一片 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 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 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 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將 不久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死前終于通悟。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撣房里悟道,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燈再亮,卻只能造成身后 的影子。
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 她點了一盞心燈! 剪燭西窗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名作《夜雨寄北》的詩句。想那西窗下,熒熒一燭,詩人促膝夜談,幾番風雨成隔世,共話白頭到眼前,看那燭光由短而長。
由高而低、執剪修心,是何等的悠然? 你點過蠟燭嗎?看過那跳動的燭光和飛舞的燭花嗎?感受過那蘊藉中所含蓄的幽幽之情嗎?選蠟燭,實在有很大的學問,尤其是那“燭心”,偏了的不能要,否則燃燒不會均勻;太粗的不可取,因那燭火雖強,卻消逝得快,且少了情趣;太細的也不能用,因為一點微風,就會使它熄滅。至于點燃的時候,就更要講究了:那燭臺要正,免得熾淚自一邊傾下;那燭心要直,免得一側燃出個大缺口;那燭心要不長不短,短了燭火太弱,多了則要跳動生煙。
懂得調整燭心的人,常能使蠟燭多燃許多時間,甚至在熔成一小攤的時候,只要燭心不偏,還能多耗些時。 聽了這許多話,下次對著熒熒一燭,你一定會有許多新發現,而且即或沒有燭火在前,何嘗不能在自己的心中點起一盞燭光呢? 于是你的心,就是燭的心,要不粗不細,不偏不倚,且得常常修剪,剪得不長不短、恰恰托出一片蘊藉的光輝與溫暖。
扶樹與扶人 某人做生意失敗了,但是他仍然極力維持原有的排場,唯恐別人看出他的失意。宴會 時,他租用私家車去接賓客, 并請表妹扮作女傭,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嚴厲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搶菜。
雖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 砰然打開柜中最后一瓶XO。但是當那些心里有數的客人酒足飯飽,告辭離去時,每一個人都熱烈地致謝,并露出同情的眼光 ,卻沒有一個主動提出幫助。
某人徹底失望了,他百思不解,一個人行街頭,突然看見許多工人在扶正那披臺風吹倒的行道樹,工人總是先把樹的 枝葉鋸去,使得重量減輕,再將樹推正。 某人頓然領悟了,他放棄舊有的排場和死要面子的毛病,重新自小本生意做起,井以低姿態去拜望以前商界的老友, 而每個人知道他的小生意時,都盡量給予方便,購買他的東西,并推介給其它的公司。
沒有幾年,他又在商場上站立了起來 ,而他始終記得鋸樹工人的 一句話:“倒了的樹,如果想維持原有的枝葉,怎么可能扶得動?” 富翁的大房檐 從前有位善心的富翁,蓋了一棟大房子,他特別要求營造的師傅,把那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長,使貧苦無家的人 ,能在下面暫時躲避風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檐下,他們甚至擺攤子做起買賣,并生火煮飯,嘈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其擾。
不悅的家人,也常與在檐下的人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檐下凍死了,大家交口罵富翁不仁。
夏天,一場颶風,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屋檐特長,居然被掀了頂。村人們都說這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富翁要求只建小小的房檐,因為他明白:施人余蔭總讓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結果由自卑成了敵對。 富翁把錢捐給慈善機構,并蓋了一間小房子,所能蔭庇的范圍遠比以前的房槽小,但是四面有墻,是棟正式的屋子。
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并在臨走時, 問這棟小房是哪位善人捐建的。 沒有幾年,富翁成了最受歡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后,人們還繼續受他的恩澤而紀念他。
遲 “遲”這個字真是耐人尋味,“遲到”的遲是晚;“遲緩”的遲是慢;“遲鈍”的遲是 拙;“遲疑”的遲是猶豫:“遲明”的遲是接近。 遲有時是那么優雅,像是“姍姍其來遲”;遲有時是那么威嚴,譬如“無體之禮,威儀遲遲”;遲有時又是那么蘊藉,好比經中的”春日遲遲”;而遲卻又常變得那么令人沮喪,尤其是當我們發覺“今生已遲”。
“在兒童時代,我們最常用這個遲字。
4.求張潔或者劉墉的一片簡短一點的文章,好的我加分
點一盞心燈
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云之間, 茹素禮佛,暮鼓晨鐘,經讀得愈多,心中的妄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么辦?”
“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數十年過去……
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人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將不久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死前終于通悟。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禪房里悟道,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燈再亮,卻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
她點了一盞心燈!
5.作家劉墉的經典散文
劉墉簡介:著有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及華文地區最暢銷的勵志書《螢窗小語》、《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文學經典作品《花癡日記》、《母親的傷痕》、《殺手正傳》、《那條時光流轉的小巷》,處世系列《人生的真相》、《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①②》、《把話說到心窩里》(合訂本)、《不要累死你的愛》以及《劉墉山水寫生畫法(中英文版)》、《白云堂畫論畫法(中英文版)》《成長成功》等文學、藝術作品七十余種。
散文集:1986年出版“點一盞心燈”散文集。 1989年出版小說散文集“四情”。
出版散文集“超越自己”。出版小說散文集“姜花”。
劉墉散文:·點一盞心燈 ·剪燭西窗 ·扶樹與扶人 ·富翁的大房檐 ·遲 ·造就與迷失 ·人就這么一輩子 ·滿了嗎 ·"今是"里有"昨非" ·像今生一樣美麗 ·只怪失手 ·長相思只為長相離 ·在那心顫的一瞬間 ·當你們不得不分的時候 ·不完美的完美 ·先奉獻的愛 ·人生的棋局 散文集目錄: 螢窗小語 前言 美好的明天 毛蟲的愿望神馬 人情味舊書攤 讀帖與讀畫點點滴滴 不談天才 拓荒者 小刺 小丑 生意不是一天的生之旅 殘廢與殘障 超越自己圖書目錄 【自序】二十周年紀念新版 畫一幅美好和平的星圖 前言 原版自序 上課第一天 幽默感 防人之心 時間與金錢 面對搶匪 如何事半功倍 你不能失敗 建立獨特風格 保護根本 恒星的隕落 讀書的秘訣 活的歷史 貴人哪里來 無心的錯誤 據理力爭 當頭棒喝 兩極的印象 空手道 做硯與做人 聆聽的學問 遠行的朋友 冤枉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進路與退路 真假世界 真實的藝術 當下的成功 尊敬大地 尋找靈感 把握時間 早熟 師生之間 最高指導原則 膩了就甩 憂患意識 重新來過 最后的堡壘 快樂是什么 體能與技巧 在風雨中成長 只問收獲 在工作中學習 預留退路 天才是什么 現代青年 美好的星圖 【劉軒后記】二十周年紀念新版 本想趁機翻舊賬,但…… 【附錄】書中人物近況 創造自己目錄 前言 序 愛的禮物 為什么不說“不” 遲到大王 西屋怪現象 悲憫的情懷 人體的機器 比,才有進步! 基本禮貌 食色性也 不必在乎 在壓力下茁壯 生理的周期 雙向時間 迎向戰斗 點一盞燈 不是玩票! 收斂光彩 玩物喪志 伯樂與九方皋 無怨無悔的愛 肆情的夜晚 氣質與風采 演講的藝術 誰是紐約客? 打通腦里的障礙 手足之情 沒有贏! 踏上征途 愈燒傅發 趙小蘭的家庭教育 起床難 說話的技巧 反敗為勝 東方人的世紀 賽狠 英雄出少年 附錄 書中主角的近況。
6.求劉墉短篇散文的讀后感,300字左右就行
人性之光 紫燕 有時候,和朋友在一起聊天偶爾會談到關于讀書的附庸風雅的事情。
一天, 朋友問我讀沒讀過劉墉的散文,我頓時覺得臉一定是赪紅 得無法收拾了,或許朋友覺得我應該讀過劉墉的散文。于是,遮掩一下,抑或說虛偽一下,找了一個借口搪塞:“我不喜歡他散文的犀利……” 確實,曾幾何時,不經意間或是應該瀏覽過劉墉的散文,最終,應該是有些清淡的印象的。
自己更傾情于一些散淡、雍麗,帶著些纏綿、悱惻或者抑郁的散文,更喜歡一些個若有似無、如煙如嵐的散文,至于其間有沒有,或者有多少關于人生沉思與反芻的東西是不會過于在意的,因為那些東西看起來實在有點兒沉悶,或者說沉重罷。文字只要賦予了單純的美,擁有了牽腸掛肚的共鳴,那些厚重與輕淺,真的還那么重要么?隨即,因為無意間看到了劉墉的一篇散文,自己的觀點或者說是取向還是發生了一些改變。
買了本2010年第3期的《讀者》雜志,里面正有一篇劉墉的散文《海豹獵人之死》。一口氣讀將下來,劉墉的睿智與機敏,思辯與宏闊的筆力,名流雅士高屋建瓴、不事張揚卻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霸氣不得不令我擊節叫好。
這是一篇關于如何對待生態平衡,如何對待現代人真正的人文環境的散文。劉墉連續列舉了世界各地的7個與自然環境、動物保護、古跡遺存、人類生存的實例,敘寫客觀真摯,浸潤著無所不在的人性之光輝,文章最后,作者自己才提出對于這些事例的看法以及深刻的反詰與思索,卻絲毫無有一位聲名遠播的華文學者可能出現的佶屈聱牙的文字,由此,打心眼兒里為于劉墉出類拔萃的深秀辯敏所折服。
《海豹獵人之死》的標題,其實也是劉墉引用于《讀者文摘》同題文字的標題。那篇文章說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加拿大北極的一個小村的獵戶獵捕海豹得其皮毛維持生計的事情。
因為世界和平組織和新聞媒體的普遍干預,獵豹行為最終遭禁,輿論的壓力及獵戶們生活來源的喪失,11年里,先后有152位獵戶自殺,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加拿大野生動物基金會會長說:“我們并不擔心格陵蘭海豹的絕種!”收委托調查的人道機構也發現,獵殺海豹的方法并不是不人道的…… 這只是劉墉文章中列舉事例中的一個。我不敢對獵殺海豹的行為進行褒貶,但深深地為劉墉的言語所震撼,文章結尾劉墉提出的反思言論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個世界不是人類專有的,我們要尊重地球村里的每一位成員。
但是,當我們大唱高調,高舉著牌子站在百貨公司門口高喊:‘不準獵殺動物,獵取皮毛’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為貧苦山村的獵人送上冬衣?” 劉墉的散文即使想要表達一種火山迸發般的激情時,也沒有過于激烈的言辭,更無有些所謂入流學人偶爾的獗詞與粗口,他的文字抑或有一些犀利,也是溫婉而含蓄的,使人于溫婉與含蓄里,會心頷首地隨著他激蕩著真誠的心脈一起思索。 文字應該是,也必須是充滿人性的。
雖然只是認真而仔細地拜讀了劉墉的一篇散文,其字里行間充盈的不可侵犯的人性的光輝,在寒冬里已經完全溫暖了我們的心。 人性之光 紫燕 劉墉的散文《海豹獵人之死》。
一口氣讀將下來,劉墉的睿智與機敏,思辯與宏闊的筆力,名流雅士高屋建瓴、不事張揚卻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霸氣不得不令我擊節叫好。 這是一篇關于如何對待生態平衡,如何對待現代人真正的人文環境的散文。
劉墉連續列舉了世界各地的7個與自然環境、動物保護、古跡遺存、人類生存的實例,敘寫客觀真摯,浸潤著無所不在的人性之光輝,文章最后,作者自己才提出對于這些事例的看法以及深刻的反詰與思索,卻絲毫無有一位聲名遠播的華文學者可能出現的佶屈聱牙的文字,由此,打心眼兒里為于劉墉出類拔萃的深秀辯敏所折服。 《海豹獵人之死》的標題,其實也是劉墉引用于《讀者文摘》同題文字的標題。
那篇文章說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加拿大北極的一個小村的獵戶獵捕海豹得其皮毛維持生計的事情。因為世界和平組織和新聞媒體的普遍干預,獵豹行為最終遭禁,輿論的壓力及獵戶們生活來源的喪失,11年里,先后有152位獵戶自殺,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加拿大野生動物基金會會長說:“我們并不擔心格陵蘭海豹的絕種!”收委托調查的人道機構也發現,獵殺海豹的方法并不是不人道的…… 這只是劉墉文章中列舉事例中的一個。
我不敢對獵殺海豹的行為進行褒貶,但深深地為劉墉的言語所震撼,文章結尾劉墉提出的反思言論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個世界不是人類專有的,我們要尊重地球村里的每一位成員。但是,當我們大唱高調,高舉著牌子站在百貨公司門口高喊:‘不準獵殺動物,獵取皮毛’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為貧苦山村的獵人送上冬衣?” 劉墉的散文即使想要表達一種火山迸發般的激情時,也沒有過于激烈的言辭,更無有些所謂入流學人偶爾的獗詞與粗口,他的文字抑或有一些犀利,也是溫婉而含蓄的,使人于溫婉與含蓄里,會心頷首地隨著他激蕩著真誠的心脈一起思索。
文字應該是,也必須是充滿人性的。雖然只是認真而仔細地拜讀了劉墉的一篇散文,其字里行間充盈的不可侵犯的人性的光輝,在寒冬里已經完全溫暖了我們的心。
7.錢鐘書、王蒙、季羨林、劉墉、余秋雨的短篇優美散文
聽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云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于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干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沖擊。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鉆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8.錢鐘書、王蒙、季羨林、劉墉、余秋雨的短篇優美散文
聽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
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
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
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
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
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
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云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
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
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
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于農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
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
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
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
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干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沖擊。
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鉆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
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9.《劉墉散文集》的好詞好句有哪些
《劉墉散文集》的好詞好句有:1. 當你的選擇正確時,千萬別"秀"給那些選擇錯的人看。
科系、學校,職業,丈夫統統都是。多說自己的苦處,少顯示自己的得意。
——劉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2.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情。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
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只帶得去滿懷的愛。
——劉墉《沖破人生的冰河》 3. 我們必須不斷地權衡輕重得失,以決定犧牲的分量和等級。為了工作,我們可以犧牲娛樂;為了孩子我們可以犧牲睡眠;為了保全生命,我們可以拋棄身外之物。
但是當我們遇到比生命更寶貴的事物時,則不得不犧牲生命。——劉墉《螢窗小語》 4. 許多年輕時的抱負,人生的理想,都可能因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而消失了沖力。
——劉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5. 我們豐富地過一生,不是因為有太大的享樂,而是由于有許多苦難。這些苦難在我們的掙扎下都過去了,且從記憶中升華,成為一種泰然。
——劉墉《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 6. 不說好話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沒有多想一想。——劉墉《說話的魅力》7. 人不就這么一輩子嗎?短短數是寒暑,剛起跑便到達終點的一輩子;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屬不屬于自己的一輩子;此刻過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輩子;白了的頭發便再難黑起來,脫了的智齒便再難生出來,錯了的事便已經錯了,傷了的心便難康復的一輩子;一個不容我們從頭再活一次,即使在往回過一天、過一分、過一秒的一輩子。
——劉墉《螢窗小語》 8. 讀書就像交朋友:有些書略略翻過即可,是點頭之交;有些書必須精讀細讀,是知心至交;又有些書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愛侶。總之,書不能由別人幫你讀,朋友不能由旁人為你交,只有自己認識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許多驚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許多助益。
——劉墉《螢窗小語》 9. 同命的人,不但要相憐,更應該相助。且在這相助的過程中,超越精神的孤獨。
——劉墉《沖破人生的冰河》 10.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人生無預演,時間難倒流。
——劉墉《螢窗小語》11. 也因為許多不堪回首和難以面對的事,使我領悟“不能改變世界,只好改變自己”,學習“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的無為與“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的灑脫。——劉墉《靈魂經過的聲音》 12. 人們強烈的自尊與自大,甚至固執的自我封閉。
或對人充滿敵意,常常是因為自卑和恐懼。那恐懼則由于對對方的不了解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沒把握。
——劉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13. 把話說到心窩里: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化實說、廢話少說,把話說到心窩里。——劉墉《說話的魅力》 14. 人們常在遭遇不幸時,會怨天尤人,但是也有許多人,在謝天的時候,仍然尤人;或在謝人的時候,還要怨天。
其實天助何嘗不經過人手,人助又何嘗不成之在天,所以,謝人時也當謝天,謝天時,便不當再計較人怨。——劉墉《點一盞心燈》 15. 社會上誠然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打破的方法,是加倍的努力,以求出頭,使自己有能力,創造一個未來公平的社會。
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時運不濟,終要成為長期的命途多舛了。——劉墉《點一盞心燈》16. 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辭婉約;古樸殘破,含蓄蘊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劉墉《螢窗小語》 17. 許多女孩子,條件好極了,卻嫁了個人渣丈夫,或者是吃了無恥老豆的虧,就是因為她的家教。她的家教不是不好,而是太好。
于是,她成為最慎重的投資人,手里攥著錢、抬著頭,等了又等,于是最后當了抄手的替死鬼。——劉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18. 用“上鉤”這個詞,可能還太淺薄,要知道,這世界上真正會釣的人不見得先在鉤上裝餌。
他是先釣住你,再喂你吃餌,而且吃毒餌,使你上癮,終于上鉤。——劉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19. 當你思想一雜亂,心情一緊張,感性就會變得遲飩,如果能達到氣靜神凝的境地,就能見平日所不能見,聽平日所不能聽,感平日所不能感。
——劉墉《螢窗小語》 20. 人們常在遭遇不幸時,會怨天尤人,但是也有許多人,在謝天的時候,仍然尤人;或在謝人的時候,還要怨天。其實天助何嘗不經過人手,人助又何嘗不成之在天,所以,謝人時也當謝天,謝天時,便不當再計較人怨。
——劉墉《點一盞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