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捉襟見肘”的典故
詞 目 捉襟見肘
使用頻率 常用
發 音 zhuō jīn jiàn zhǒu
釋 義 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出 處 《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示 例 平時所過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錢來做歸國的路費呢?(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
近義詞 衣不蔽體、衣衫襤褸、百孔千瘡
反義詞 綽有余裕、綽綽有余、完美無缺
英 文 have too many problems to deal with
故 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隱居不仕,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他住在衛國,面容憔悴,手腳都長滿了繭子,衣服破爛不堪,生活十分困頓,有時連續三天不生火,十年沒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纓繩就斷,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2.捉襟見肘成語故事
捉襟見肘的成語故事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讓王》。
【釋義】襟:衣襟;肘:胳膊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歷史典故】
曾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學識廣博。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雖然逍遙自在,但很清苦。據說,他在衛國居住時,生活十分困苦。他身著的一件袍子,很破舊,是用亂麻做絮,沒有像樣的面料做袍面。腹中也常常無食,臉色浮腫,手和腳上都長滿了繭子。經常幾日不動火做飯,10年也沒有添過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好幾年沒有換新的了,甚至戴帽子時,稍一用力,帽帶就會拉斷。他穿的衣服破爛不堪,一拉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
后世常說,孔子有“賢人七十,弟子三千”,曾子是賢人之一,頗受人們尊敬。曾子雖然生活潦倒不堪,但是,他總保持著樂觀的精神。史料中記載,他經常穿著不跟腳的破舊鞋子到各地講學,而且常常高唱著《商頌》,有人形容他的歌聲像敲擊金石一樣洪亮,傳遍四方。
3.“捉襟見肘”的典故
詞目 捉襟見肘 使用頻率 常用 發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 釋義 形容衣服破爛。
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示例 平時所過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錢來做歸國的路費呢?(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 近義詞 衣不蔽體、衣衫襤褸、百孔千瘡 反義詞 綽有余裕、綽綽有余、完美無缺 英文have too many problems to deal with 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隱居不仕,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他住在衛國,面容憔悴,手腳都長滿了繭子,衣服破爛不堪,生活十分困頓,有時連續三天不生火,十年沒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纓繩就斷,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4.捉襟見肘和胝肩繭足的典故
這兩個典故都是孔子弟子曾參的故事,出自《莊子·讓王》。
原文:
曾子居衛,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譯文:
曾參(尊稱為曾子)隱居不仕,居住在衛國,用亂麻作為絮里的袍子已經破破爛爛,面容憔悴,滿臉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有時連續三天不生火,十年不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纓繩就斷;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會裂開。
相關:
以“手足胼胝”為原型的變形詞語較多,如:胼手胝足、胼胝手足等,你看到的“胝肩繭足”可能亦屬此類。這個詞許多典籍都出現過,舉例如下: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
2.《荀子·子道》:“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
但與“捉襟見肘”和“手足胼胝”典故都有關系的,唯有曾子的故事了。
5.捉襟見肘 削足適覆有什么典故嗎
捉襟見肘
捉襟見肘出自《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成語解釋: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兒,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削足適履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并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后,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太不明智了
6.捉襟見肘和胝肩繭足的典故
這兩個典故都是孔子弟子曾參的故事,出自《莊子·讓王》。
原文:曾子居衛,缊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譯文:曾參(尊稱為曾子)隱居不仕,居住在衛國,用亂麻作為絮里的袍子已經破破爛爛,面容憔悴,滿臉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有時連續三天不生火,十年不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纓繩就斷;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會裂開。
相關:以“手足胼胝”為原型的變形詞語較多,如:胼手胝足、胼胝手足等,你看到的“胝肩繭足”可能亦屬此類。這個詞許多典籍都出現過,舉例如下: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
2.《荀子·子道》:“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 但與“捉襟見肘”和“手足胼胝”典故都有關系的,唯有曾子的故事了。
7.捉襟見肘講述的是什么樣的故事
【成語】: 捉襟見肘
【拼音】: zhuō jīn jiàn zhǒu
【解釋】: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曾參的人。他是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曾參生活很貧困,他住在衛國的時候,沒做一件新衣,有時一連三天灶中無火。他穿的衣服,整一下衣襟,就會露出胳膊肘;他穿的鞋子,往上一提,就露出了腳后跟。但曾參并不以此為苦,他穿著破衣爛鞋,整天唱著歌,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子不能召他為臣,諸侯不能攀他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