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廉潔的故事,短一些的
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官倡導簡肅,把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別的官員那樣八抬大橋,前呼后擁,鳴鑼開道,大顯威風,而是身著便服,腳踏草鞋,親臨鄉下察訪,即使在夜間出巡,也只讓一個差役,提著寫有“橋”字樣的燈籠引路,從不打“回避”、“肅靜”之類的牌子。
一次,山東巡撫包括向板橋索求字畫,板橋畫竹并題詩以贈: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般詩情畫意,生動表述了板橋身在官位,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乾隆十七年,濰縣遇到天災。
板橋關心民瘼,呈請,賑濟。然后,他的請賑惹怒了上司,遭到打擊報復,被加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板橋遂憤然辭官,卸職返鄉。鄭板橋回到楊州,生活仍很貧寒,他在女兒嫁奩詩中寫道: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陷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鄭板橋一生歷盡坎坷,廉潔愛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筆,與世長辭。
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畫日詩日書三絕”,更是留下了一個兩袖清風的清風楷模。
2.敬廉崇潔的故事
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
吳平,徒家廬江之尋陽。侃早孤貧,為縣吏。
鄱陽孝廉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發得雙髲①,以易酒肴,樂飲極歡,雖仆從亦過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無津耳。”逵過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
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夔妻有疾,將迎醫于數百里。
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侃獨曰:“資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乃請行。
眾咸服其義。 遷龍驤將軍、武昌太守。
時天下饑荒,山夷多斷江劫掠。侃令諸將詐作商船以誘之。
劫果至,生獲數人,是西陽王羕之左右。侃即遣兵逼羕,令出向賊,侃整陣于釣臺為后繼。
羕縛送帳下二十人,侃斬之。自是水陸肅清,流亡者歸之盈路,侃竭資振給焉。
又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時周顗②為荊州刺史,先鎮潯水城,賊掠其良口。
侃使部將朱伺救之,賊退保泠口。侃謂諸將曰:“此賊必更步向武昌,吾宜還城,晝夜三日行可至。
卿等認能忍饑斗邪?”部將吳寄曰:“要欲十日忍饑,晝當擊賊,夜分捕魚,足以相濟。”侃曰:“卿健將也。”
賊果增兵來攻,侃使朱伺等逆擊,大破之,獲其輜重,殺傷甚眾。 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④于齋外,暮運于齋內。
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
侃性聰敏,勤于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斂膝危坐,閫④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
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引接疏遠,門無停客。
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將則加鞭撲,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自謂宏達邪!”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饋。
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農殖,家給人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
后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
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3.清正廉潔的小故事短點
1,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4.關于曾子的故事,簡短的
曾子殺豬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于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媽媽回來,村子里的小伙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么能隨隨便便于工作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里。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么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后有什么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并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后代人所尊敬。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陳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幾個哥哥聽父親講授《孝經》第一章。
父親說:“古人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們授課,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講著講著,他忽然提了個問題,叫他的弟子曾子來回答。曾子見老師要他回答問題,趕緊站起來,往邊上一站,垂下雙手,畢恭畢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問……”
“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們明白了嗎?”
幾個哥哥都說明白了,只有陳祎站了起來,整理好衣襟,站到邊上,畢恭畢敬的說:“明白了。”
后來陳祎出家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5.關于曾子的簡短小故事(50)
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后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6.關于敬廉 崇潔 文明 守紀的作文
廉潔奉公的官,受百姓的敬重,潔身自好的人,受眾人的喜愛。于謙就是一個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的光輝榜樣,他所寫的千古名詩《石灰吟》廣為流傳,這既是他一生廉潔清白的寫照,又是他告誡后人的醒人警句。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做事,清清白白地生活,清清白白的,這便是最輝煌的人生,最美好的追求。
人生之旅,我們容易獲取財富,卻很難擁有清白。古往今來,因貪污受賄淪為階下囚的人屢屢出現,因為他們在貪婪面前忘記了人生字典里最重要的兩個字:清白。都說,清白是為官者的兩袖清風;都說,清白是經商者手中的一把公正的天平秤;都說,清白是執法官秉公無私的宣判……清清白白是我們人類追求的最完美的一種境界。
這次學校組織我們考察于謙事跡,于謙清白而燦爛的一生,不僅感染了學生,還感染了我們每一位為人師者。我打心眼里敬重這位有操守、重清廉的杭州名人。由此想到,我們在教育小學生從小學做人,從小做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的同時,更要教育自己成為這樣的人。這也是師德的一部分,我們不僅要擁有智慧的德,更要有行為的德
7.關于崇孝的故事
臥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冬天,天寒地凍,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解開衣服,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繼母食后,果然病愈。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8.關于尊嚴的短故事
一個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爾遜小鎮上來了一群逃難的人,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善良而樸實的沃爾遜人,家家燒火做飯,款待他們,這些逃難的人,顯然很久沒有吃到這么好的食物了,他們連一句感謝的話也顧不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只有一個人例外,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當鎮長杰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面前時,他仰起頭,問:“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嗎?”杰克遜大叔心想,給逃難的人一頓飯吃,每個善良的人都會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沒有什么活兒需要您做。”
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說:“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杰克遜大叔想了想,說:“我想起來了,我家確實有一些活兒需要您幫忙。不過,等您吃過飯,我再給您派活兒。”
“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兒,我再吃這些東西!”年輕人站起來說。杰克遜大叔十分贊賞地望著這位年輕人,他知道如果不讓他干活兒,他是不會吃東西的。思量片刻后,杰克遜大叔說:“小伙子,你愿意為我捶捶背嗎?”說著就蹲在這個年輕人跟前。年輕人也蹲下來,輕輕地給杰克遜大叔捶背。
捶了幾分鐘,杰克遜大叔感到十分愜意。他站起來,說:“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極了,剛才我的腰還很僵硬,現在舒服極了。”說著將食物遞給了這個年輕人。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杰克遜大叔微笑著注視著這個年輕人,說:“小伙子,我的莊園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來的話,我太高興了。”
年輕人留了下來,很快成了杰克遜大叔莊園里的一把好手。過了兩年,杰克遜大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杰克遜對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二十多年后,這個年輕人果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