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高窟小故事500個字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
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布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
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2.關于敦煌莫高窟的小故事
樊錦詩:敦煌女兒
她守護敦煌已四十多年,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華發。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卻無愧于敦煌。季羨林先生說,她為敦煌犧牲了一輩子,功德無量。
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的樊錦詩,被時任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點名要到了敦煌。25歲的她,告別了戀人,抱著干3年就走的念頭,來到了西北荒漠,住進莫高窟旁邊的一座破廟。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敦煌,她一頭扎進洞窟,先后牽頭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開創了敦煌石窟考古的新天地。
燦若星河的敦煌藝術讓她如癡如醉,敦煌遺產的保護也需要充滿朝氣的年輕人。但樊錦詩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967年,樊錦詩與大學時的戀人彭金章結了婚,當時彭金章已在武漢大學籌建考古專業。雖然成了家,他們卻過著勞燕分飛的日子。1968年,樊錦詩分娩在即,卻因工作需要不能離開敦煌,當彭金章挑著扁擔一路換車、到了敦煌,看到的卻是光著屁股的嬰兒,身上連點兒布條也沒有。樊錦詩看到連孩子衣服都帶來了的丈夫,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此后,樊錦詩一家4口,長年分散居住在4個地方。夫妻不能團聚,母子難以相見。樊錦詩曾經想過:為家為孩子,應該離開敦煌。然而敦煌對于她已經是一塊磁石,很難割舍了。一句舍不得,讓這個江南弱女子拋家離舍,獨自一人在敦煌工作了23年。
1998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后,她頂住各方壓力,使有關部門放棄了了將敦煌上市的念頭;她研究游客承載量,希望在滿足游客需要和文物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她不遺余力引進人才,使地處戈壁荒漠的敦煌研究院擁有的博士生在全國文物保護界位列第一;她創造性地提出了數字化敦煌的概念,要真實、完整、可持續地將敦煌傳給子子孫孫。她說,世界上只有一個敦煌,保護不好她,我們都是歷史的罪人。
3.莫高窟小故事500個字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布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
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由于清王朝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1.
4.莫高窟的歷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
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后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后,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于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
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
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
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舍身飼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
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擴展資料: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跡,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尸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
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尸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演出獵食逃命記。
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愿,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么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愿。”
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后,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于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
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于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
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
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于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尸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莫高窟。
5.誰能講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1、曾逗樂總理的 “東方微笑”
"東方微笑"指的就是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小沙彌"。
小沙彌身著衲衣,頭顱略向右下傾,面露微笑,那笑容顯得那么單純、毫無機心,甚至有些頑皮,他動人的笑容非常具有的感染力。
據說,當年**總理在游覽麥積山石窟時,當看到微笑的沙彌時,也被逗得笑了起來。能夠看到"東方微笑"真身的人不多,但美的吸引力是不可低估的。
2、割肉貿鴿
古代有位尸毗王,發誓救護一切眾生,證菩薩道。帝釋天得知后,想要試試王的誠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只鴿子,帝釋天自己變成一只餓鷹,追逐鴿子直至尸毗王前。
他為了救助一只被鷹追逐的鴿子,不惜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并將自己的身體全部獻出,以喂鷹換取鴿子的性命。他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尸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3、半夜逾城
這幅圖是佛祖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這幅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做太子時,為尋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不聽父親的再三勸阻,趁其宮里所有人昏昏入睡之時半夜騎馬出城,而城門緊閉,正在為難之際,突然四大天王從天而降,各自抬起一只馬蹄騰空而起,迅速越過城門的情景。
4、九色鹿救人
九色鹿在河邊救起一位溺水人,名叫調達,調達發誓,感激不盡永不泄密。王妃夢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重賞知情人,調達見利忘義告密九色鹿的住地。九色鹿逐被國王圍困,在危機之中,向國王講述了救人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射殺九色鹿,而調達頓時滿身生瘡。
5、胡商遇盜
絲綢之路中,一群高鼻深目,頭戴白皮小氈帽的胡商,突然遇到懸崖幽谷中竄出三個手執長刀的強盜攔劫貨物,胡商們驚恐萬狀,被嚇的呲牙咧嘴。胡商放下錢袋與絲綢,口念觀音名號,最后盜匪竟然被感化。
6.敦煌莫高窟的風光、故事、傳說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于當時動蕩的社會以及腐敗的明清政府,加上道士王圓箓的疏于管理,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故事 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古代,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波斯商人的駱駝隊因遇風沙襲擊而迷路,忽然出現一頭九色神鹿給他們指點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聽見有人呼救。原來一個弄蛇人在采藥時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將他馱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盡,九色鹿只求他別將遇見它的事告訴別人,弄蛇人連連答應,還對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國皇宮,與國王談起沙漠中的奇遇,誰知王后聽了,執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國王無奈,張貼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給予重賞。弄蛇人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并設計將九色鹿引入包圍圈。當他假裝再次落水,神鹿聞聲趕來救他時,守候的武士們就萬箭齊發。誰知九色鹿發出神光,利箭都被化為灰燼。九色鹿向國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負義的丑惡行為,國王深為不安。弄蛇人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后退,跌進深潭淹死,惡人終究得到應有的懲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