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蹄糕的來歷
馬蹄糕:是廣東、福州及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甜點名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蒸制而成。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
馬蹄糕的來歷:
據傳,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逝,高宗繼位。嶺南道節度使,素聞廣州泮塘馬蹄、蓮藕、茨菇、茭筍、菱角之名,遂令畫匠作“泮塘五秀”圖,遣吏獻圖及五物于朝。高宗見圖物喜,令為登基祭祀物。
調露二年賢獲罪武后廢為庶,迫令自殺。賢有三子,廣順、守禮、守義、光順為樂安王,徙義豐被誅。守義為犍為王,徙封桂陽。賢及光順逝后,守義得“泮塘五秀”圖。垂拱四年守義病,薨前傳圖囑長子承敖避武后誅。承敖及后人秉祖訓,經賀、梧、安南出海,后晉天福元年入廣州,居隴西直街、聚龍里。
承敖后裔李訖尋得“泮塘五秀”后,遷泮塘村。其時,恰逢馬蹄收獲,隆坤按當地習慣鮮食,覺清香甘甜,乃存鮮馬蹄若干欲待后分食。無幾鮮馬蹄開始腐爛,隆坤遂用焙面法,講馬蹄去皮搗漿置于釜,慢火焙干成粉。將粉水煮成糊分與鄉民服食,皆稱與鮮食馬蹄之感無異。因其用“泮塘馬蹄”制作,故隆坤稱之為“泮塘馬蹄粉”。隨后,隆坤就地開辦“泮塘五秀”店,沽“泮塘馬蹄粉”及“泮塘五秀”制品傳售于世。
而“泮塘馬蹄粉”,即為現今的馬蹄糕。
2.有沒有關于馬蹄糕的來歷【與地理有關 或者是氣候】最好多點資料
最早的馬蹄糕是用幾樣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的,這些馬蹄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 馬蹄糕是
奇跡式迷信的象征。早期的經貿路線使異國香料由遠東向北輸入,堅果、花露水、柑橘類水果、棗子與無花果從中東引進,甘蔗則從東方國家與南方國家進口。在歐洲黑暗時代,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侶與貴族才能擁有,而他們的糕點創作則是蜂蜜姜餅以及扁平硬餅干之類的東西。慢慢地,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也跟著徹底地改變。從十字軍東征返家的士兵和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的運用和中東的食譜散播開來。在中歐幾個主要的商業重鎮,烘焙師傅的同業公會也組織了起來。而在中世紀末,香料已被歐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廣為使用,更增進了想象力豐富的糕點烘焙技術。等到堅果和糖大肆流行時,杏仁糖泥也跟著大眾化起來,這種杏仁糖泥是用木雕的凸版模子烤出來的,而模子上的圖案則與宗教訓誡多有關聯。馬蹄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來才慢慢的傳入中國。
希望對你有幫助。
3.姜撞奶的來源
源于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傳統美食。
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 姜,素以藥食俱佳見稱,研究發現,生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與水楊酸相似的物質,經稀釋作為血液稀釋劑,對降血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療效作用,經常食用能保健強身,養生益壽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關于姜撞奶,曾有傳說。從前,在廣東番禺沙灣鎮,一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無法喝下去,媳婦于是將水牛奶加糖煮熱,倒入裝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牛奶凝結了,婆婆喝了后頓覺滿口清香。
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流傳開了,沙灣人把“凝結”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灣也叫“姜埋奶”。
4.沙縣的歷史來歷簡便
沙縣縣名是因縣治所在地南端有沙源地而得名,別稱沙陽。884年,沙縣治所由沙源地遷往沙溪水北鳳林崗(現沙縣人民政府駐地鳳崗街道)之后,相傳沙溪流經沙縣城關河段(沙縣縣治在沙溪之北)水中有一條“虬”,即“無角龍”,故此河段又稱虬江、虬溪,沙縣又別稱虬城。
沙縣步行街夜景
沙縣夏、商時代屬揚州。周朝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轄地。秦屬閩中郡。漢初為閩越國領地。漢昭帝神爵四年(前58年)屬會稽郡冶縣,漢建安初(196年)屬南平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吳國建安郡南平縣境地。東晉太元四年(379年)改南平縣為延平縣,同時在延平縣南鄉沙源地設沙戍。東晉義熙中(405~418年)設沙村縣,屬建安郡。宋、齊建置、隸屬不變。隋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改名為沙縣,隸屬建州。后并入建安縣。唐永徽六年(665年)又復置,從此縣置至今。
沙縣大歷十二年(777年)屬汀州。五代后漢乾佑元年(948年)改屬劍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為別于蜀之劍州,閩之劍州改稱南劍州,沙縣隸屬南劍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大德六年(1302年),南劍州分別改為南劍路、延平路;至正末(1360年)陳有定據守延平路,沙縣為陳有定轄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平陳有定,改延平路為延平府。清襲明制。元、明、清三朝,沙縣隸屬不變。
沙縣自晉未建縣,歷經宋(劉宋)、齊、梁、陳、隋、唐,皆為蠻荒之地,唐永徽六年(655年)之前,隨設隨廢。
民國初廢除府、州制,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制,沙縣屬建安道;民國十七年廢道,沙縣直屬福建省。民國二十二年12月14日,“福建事變”中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將沙縣劃歸延建省,在延建省政府成立之前,政務由設在福州的閩海省省府兼理。
1934年1月,中華共和國失敗。中國工農紅軍攻克沙縣,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沙縣革命委員會,2月底,紅軍撤離。
紅軍撤離之后,沙縣仍為國民黨統治區。民國二十三年末,福建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沙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全省設7個行政督察區,沙縣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沙縣,成立沙縣人民民主政府,隸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屬福建省南平專員公署。1970年7月1日改屬福建省三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改設三明市,沙縣為三明市轄縣。
5.潮汕一些特色小吃各自的由來是什么
粿,按辭書解釋,是一種米食。無米之粿,又是什么樣子呢?
潮汕自古人多地少,是個嚴重的缺糧區。為填飽肚子,潮汕人想盡辦法。心靈手巧的潮汕婦女更是花樣迭出。“無米粿”便是婆娘們變幻出來的無米之炊。
無米粿的皮是番薯粉做的。番薯自明代萬歷年間由福建陳姓人偷偷從菲律賓傳入之后,隨閩南人入粵,迅速傳遍潮汕大地,成為潮人的又一項主食。番薯吃不完了,便磨粉。薯頭可以養豬,薯粉作副食及調料。著名的潮州蠔烙,夏天的“清心丸”甜湯、薯粉糕等,都以薯粉作原料。無米粿的棵皮,更純粹是薯粉做的。
潮汕人做粿,第一道工序是“煮鋼”,“鋼”是柔韌的意思。因粿—般都要包餡,皮薄餡多才好吃,但皮薄易弄破,流出餡來。為使粿皮既薄又不被弄破,外觀好看,便必須“煮鋼”。先把薯粉研成細末,不留半點硬粒,取其中少許,然后在鍋里煮,像煮糊一樣,用筷子不停地攪拌,使其成為一鍋稀糊湯,再倒在粿桶里,加薯粉揉搓,直至均勻調和,韌性與彈性適中,便像搟餃皮一樣,搟出薄薄的一張張來。近年人們做無米粿,已不用煮鋼,用帶汁的熟番薯塊,放在粿桶里,和上薯粉揉搓,做出的粿皮也是一樣的。
無米粿的餡多用蔬菜雜糧來做。咸的是馬鈴薯、芋頭或竹筍切成小粒,加沙茶或咖喱及鹽、味精少量炒熟。或大豆炊熟,加精鹽、胡椒粉少量研細。甜的餡可用芋泥或豆沙。像做小籠包一樣,蒸熟即可食用。包綠豆、芋泥、豆沙的,俗稱蟹餃,多用作宴席的點心,加熱即可上桌。放在油里用細火慢滾,整個玲瓏剔透,俗稱水晶包,是有名小吃。那一類包菜餡的,是家常的點心,多用油在鍋里煎,使其透明微帶赤,十分可口,是有名的潮汕美食。
6.潮汕小吃來歷
潮州小吃大全 腸粉-據說潮州的腸粉是十幾年前從廣州這邊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
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面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卜丁,加香姑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后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鹵湯,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
一樣的腸粉,不一樣的口味,個人最喜歡去的是振德街, 西新路中段(四巷到六巷之間) 楊玉巷(鳳城電影院隔壁) 西新阿光(鵝鹵) 新安街(原大倉門口的) 城南道后那間/西榮路中段(餅干廠鋪面) 春餅的皮酥脆,餡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嘗的著名小吃。食春餅,可以去胡榮泉(老字號)。
果汁-60年代的果汁是很經濟的傳統小食之一,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米果)汁攤的各種豬雜,兩、三角錢一小件,(米果)片每碗一、兩角,所以只要花上數角錢就可飽餐一頓,吃個痛快。今天,潮州(米果)汁仍深受人們歡迎,價錢也不貴。
有些(米果)汁攤除了保留傳統作法,還在用料和醬料方面做了改善,使這道潮州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要嘗果汁,可以去城新路與永護路交屆的巷子里頭那間。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可去西新路二巷。 番薯餅,很多家路邊店的都不錯。
干同果[馬鈴薯做的],可去西馬路頭(藥店那邊第一間) 尖米丸湯 早餐—一般潮人不怎么習慣早餐吃面包和牛奶,人們喜歡在家吃早粥,那粥不比廣州的粥那樣糜爛,應該稱稀飯。桌上放一碟碟雜菜,比如蘿卜干,比如橄欖菜,比如咖喱香腐,咸菜,炸菜……這類小吃一般在城新路和西新路可以找到。
韭菜果-包的餡則是韭菜和花生仁,在蒸籠上蒸熟后,再刷上一層香噴噴的芝麻油,吃起來更加香甜潤滑,還有些人吃時要放到炒鍋上略煎再吃。太平路尾。
卷煎-制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濕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腌制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后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卷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新橋東路西新路口。
芝麻糕,馬蹄糕,下西平路家伙巷附近 鼠殼果-烏果,胖子有詩云“轉眼天寒過冬節,結伴田間采鼠兒。” 白皮餅 糯米糍 咸水果-色澤潔白如豆腐,配以潮州特產菜脯粒,口感滑潤,突出菜脯的咸芳味,是一款大眾化的民間小食。
開元路開文書店隔壁 芋丸 糕粿由于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于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西馬路中段郵局對面,二支渠,新安街 ,北門彩瓷廠宿舍門口(有生菜墊底的哦) 草果-媽媽說盛草果要有專門的碗。
一般由小販在流動賣。 潮州粿條有很多種吃法,有一種干撈的食法,因“撈”后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
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
新橋西路大倉購物門口,城新路19層樓下 還有果條卷,就是用果條皮包些菜脯、筍等等,再在上面刷上一層芝麻油就可以了。 牛雜粿條,這個不用介紹了吧,綠榕路景山村春光小學對面,西湖路鎮記牛雜 外馬路八弟牛肉店 炒粿條,西新路尾,開元路蓮華齋菜館 芝麻茶要趁熱喝,且要用小碗才香,才有風味。
西馬路頭 油索 朥餅-月餅一種,太平路胡熔泉隔壁 腐乳餅拍得不夠好看,但腐乳餅有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太平路胡容泉隔壁 糯米脹豬腸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
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制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二支渠中段 紅繞木斗,匯橋大酒店 無米果,下西平路(太平辦事處路尾) 蒸羔蟹,各大酒家都有 烤鰻魚,首推金饅,可惜現在倒閉了~~ 豬肚咸菜湯 宵米,開元市場 豆沙水晶球 羔燒芋,羔燒番薯,二支渠接近新橋東路出口 ,后隴"甜粉葛"尚好吃(市郊) 炒薄殼,各個路邊小店都行。 炒花蛤 百合芡實煲 溪口鹵鵝肉,西河路烏痣明 生淹蝦菇和蟹 炒冰花,西新路和市城新路市醫院對面 脆炸芋泥,西馬路中段西馬郵局對角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蠔烙,開元路尾下水門老鄭蠔烙(晚上才開) 潮州素食-串燒 潮州素菜 玻璃芋泥 返沙蕃薯返沙芋,二支渠接近新橋東路出口 麥粿 魚生 ,鳳塘(九指半) 楓溪外馬路崇禮中學附近 鴨母念,胡榮泉(老字號) 牛肉丸湯,西馬路口(大的才好吃) 炭燒耗,太平路中段 沙鍋粥、鳥粥、鱔魚粥、蟹肉粥 ,新橋路體育館附近 西新路 其它的潮州城區的小吃聚集地 杏仁茶 西馬路頭 桂花腸 春光上埔(宏興對面橋入。
7.年糕的由來和發展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bai渡遺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du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
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zhi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dao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后,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專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
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并有南北屬風味之別。 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