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屈原的故事簡短點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
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
2.屈原的故事,要有名字的200字左右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
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
3.【屈原的故事200字】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后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發,一邊走著一邊吟唱.漁夫見到他便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里?”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漁夫說:“賢良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夠隨著時代變化.整個社會都混濁,為什么不隨著潮流推波助瀾呢?大家都醉了,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喝酒呢?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發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拍掉衣服上的塵土.作為一個人,誰愿意讓自己潔白的身軀蒙上污垢呢?我寧可葬身在魚腹之中,也不愿如此.”他就這么死了..。
4.屈原的故事200字
據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里面丟,說是讓魚假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5.屈原的故事200字作文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后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后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后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后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發,一邊走著一邊吟唱。漁夫見到他便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里?”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漁夫說:“賢良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夠隨著時代變化。整個社會都混濁,為什么不隨著潮流推波助瀾呢?大家都醉了,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喝酒呢?為什么要保持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發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拍掉衣服上的塵土。作為一個人,誰愿意讓自己潔白的身軀蒙上污垢呢?我寧可葬身在魚腹之中,也不愿如此。”他就這么死了..
6.有關屈原的故事,200字左右,急~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
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
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
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
他愿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
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 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么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后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
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愿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
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
張儀大喜說:"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
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
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
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
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
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了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
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
"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女媭勸他換個地方去休養一陣,他大聲說:"我不能帶著楚國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勸說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準備住到漢北去。
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傳的郢都城啊!" 他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墻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圣賢的故事。
圣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么這樣糊涂。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盟以后,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在下車時跌了一跤,推說跌傷腿,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
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盟確實已經瓦解了的消息以后,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
秦國的土地怎么。
7.屈原的故事和讀后感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后因小人在楚王面前花言巧語,使楚王疏遠屈原。后來楚懷王被秦王誘騙,囚禁在了秦國三年,三年后,楚懷王悲憤而死,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后,萬念俱灰,投江自盡。
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采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么?尤其是最后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么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系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挫折,戰勝自我,把每次挫折當作前進的動力,最終走向成功。
作為一個學生我們應該從小樹立愛祖國、愛人民的遠大理想,擁護世界和平,強烈反對破壞、分裂祖國的行為。我們要在祖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祖國做出更大的奉獻。
8.屈原的故事,要短的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但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后,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于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并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9.屈原的故事(簡潔)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屈原的故事簡短的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