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長補短的名人事例
1、馬克·吐溫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說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可謂名揚四海。
你也許不知道,馬克·吐溫在試圖成為一名商人時卻栽了跟頭,吃盡了苦頭。馬克·吐溫投資開發打字機,最后賠掉了5萬美元,一無所獲。
馬克·吐溫看見出版商因為發行他的作品賺了大錢,心里很不服氣,也想發這筆財,于是他開辦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經商與寫作畢竟風馬牛不相及,馬克·吐溫很快陷入了困境,這次短暫的商業經歷以出版公司破產倒閉而告終,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債務危機。
經過兩次打擊,馬克·吐溫終于認識到自己毫無商業才能,于是斷了經商的念頭,開始在全國巡回演說。這回,風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馬克·吐溫完全沒有了商場中的狼狽,重新找回了感覺。
最終,馬克·吐溫靠工作與演講還清了所有債務。2、沃森和克里克是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第一次相遇的。
當時克里克35歲,是學物理的,沃森只有23歲,是搞遺傳學的。雖然是初次交談,但他們對DNA的認識卻驚人的相同,他們都感到自己終于找到了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在分析了當時世界各國科學家的研究情況之后,他們感到解開DNA結構之謎已經指日可待了。因此必須加緊工作,爭取能夠搶先一步。
他們具有敏銳的思維,堅忍不拔的意志,并且都善于從新的角度上認識問題。更重的是,兩位年輕人的合作實現了生物學和物理學的完美結合,而這正是研究DNA結構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按照克里克自己的話說,他們“在工作時,并非沃森專營生物學部分,我分擔物理學部分,而是兩人一起工作,并且經常互相批評。這樣,就使我們與其他也在致力于這一研究的人相比,占了很大的優勢”。
沃森和克里克這兩個直言不諱、鋒芒畢露的年輕人,在不同思路的交流與碰撞中迸發出的智慧火花,照亮了他們前進的道路,減少了在混沌中徘徊與摸索的曲折過程。正是兩人的合作和智慧共享使他們在對DNA的認識上高于別人,得以在DNA結構的探索中捷足先登。
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里克終于將想象中的美麗無比的DNA雙螺旋結構搭建成功了。4月25日,他們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公布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這篇論文雖然只有短短的一頁,卻震驚了全世界的生物學界。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一起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沃森和克里克的完美合作是他們能夠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正如威爾金斯教授所言:即使你不是天才,但如果你擁有優秀的合作者,那么你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3、林肯相貌丑陋,是競選的一個劣勢,但是每次有人以此為話題攻擊他時,他都能借機展示自己的智慧與幽默。
比如——他跟史蒂芬生?道格拉斯一起競選總統,在進行辯論時,道格拉斯指責林肯是個兩面派,有兩張面孔。林肯聽了之后,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如果我有兩張面孔,我還會情愿戴這一副嗎?”他的勇于自嘲,立刻贏得了臺下不約而同的叫好。
4、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
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
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
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
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
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依附的枝頭,生命才能達到極致。
5、楊振寧在美國留學時開始研究實驗物理,可是動手能力較差的楊振寧并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反而被同學取笑“有爆炸聲的地方就有楊振寧”。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楊振寧開始從事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楊振寧如魚得水,在這一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且獲得了諾貝爾獎,一舉成為舉世矚目的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揚長避短,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使他鑄就了人生的輝煌。
2.取長補短的例子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一天,大象和螞蟻發生了一場爭論,他倆都認為自己的力氣比對方大。大象指著一棵大樹對螞蟻說:“你能拔起這棵樹嗎?”螞蟻無能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樹連根拔起。螞蟻走到一片草葉前,對大象說:“你能搬動這片草葉嗎?”大象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葉,而螞蟻卻能背起草葉輕松自如地走動。最后,他們請天神來評判。天神聽了他們各自訴說的理由,也無法判斷誰的力氣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各有所長,對待別人的優缺點要取長補短。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的名字叫“周楊”,我以前曾經想你介紹過她,我們兩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結果,我們倆的成績都得到了提高。
一開始,我的成績不好的時候,她的成績也不是很拔尖。一天,媽媽在網上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了“周楊”正在一個網站上發表文章,媽媽仔細的看了這些文章,覺得這些作文寫得不錯,于是,媽媽趁“周楊”到我家來玩的時候,對她說:“周楊,你在網站上發表文章,也不告訴我們呀!你能不能讓我家的洪雯,也能上網發表文章呢?”周楊說:“正好,創作這個網站的老師,想再請一些同學,在網站上發表文章,老師讓我也找幾個人來發表,我正著急了,你就來了。行,我馬上給你注冊。”就這樣,我就開始在這個網站上發表文章了,到了現在,我已經發表了一百四十八篇文章了。每一篇都有老師的精心修改,才發表出來的,老師還常常在評論中,告訴我們一些寫文章的技巧,讓我的語文成績有的提高。我要感謝這位我現在還沒有見過一次面的老師。也要對我的好朋友——“周楊”,說一聲:謝謝!
我的英語成績不錯,周楊的媽媽就特意帶著“周楊”跑過來,到我家來了一趟,她讓我和“周楊”在一起玩,也借此機會,問我的媽媽:為什么我的英語成績不錯?我的媽媽就告訴了她,我把英語學好的秘訣——就是多讀英語書,多看英語單詞,多一些ABCD……,這樣才能把英語學好,周楊的媽媽還把我媽媽講得文字背下來了,回到家后,就讓周楊按照我的媽媽說的方法去做,把她給整的四腳朝天。不過,她的英語成績也的確提高了不少。從此,我們更加取長補短了。
這就是有知心朋友,有好朋友的好處,怎么樣?也來像我和“周楊”這樣,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把學習搞好 .
3.關于取長補短的例子和名言
關于取長補短的例子和名言:
1. 不可能的字在愚人的字典里才可以翻出。——拿破侖
2.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5. 最強壯的狼也有它脆弱的地方,要想做到最好,僅僅靠自己是不行的。只有不斷地取長補短,才會不斷地進步。
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7. 英雄和浪子,取長補短。
8. 以人之長補己短,以人之厚補己薄。——劉向
9.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 本領加信心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赫伯特
11. 取人之直恕其戇;取人之樸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辯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謂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見長,不可忌長以摘短。——呂坤
12. 人無完人,關鍵要會取長補短,善于使用裝飾帽和修補漆。
13. 對于凌駕于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海倫·凱勒
1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5. 學可以近變一人之行,而又可以遠變千世之質。——章太炎
16. 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這種觀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爾遜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18. 人的基因是注定的,要明白自己的優劣,因勢就形,取長補短,格力遺傳更重要,它純靠本能,所以有血統論。
1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要和朋友斤斤計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所以交朋友時不應該斤斤計較彼此之間的差距,要以誠相待,取長補短。
4.找幾個名人取長補短的故事
于劉備,我是這樣看其一生的。前半輩子,撕下他“仁義”的面具可以清楚的看清楚“梟雄”這兩個字是怎么寫的。后半生,雄心已失,壯志不再,老驥伏櫪也只想著偏安四川了。綜觀一生,政治軍事上的才能是很不突出的,惟有用人的長處,“甚得眾心”,才成為了一國之主,得天下三分之一,不過蜀國歷史實際上是由諸葛亮寫出來的。備用人學得其祖劉季八成,不過運氣忒背,與曹操、孫權同分一組,實乃死亡之組,抽了個下下簽。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大人物小時候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地方。備小時候家門口有一桑樹,備高興時就會說“他日吾為天子,當以此為蓋”。如果您也想表現出一點與眾不同的大志,大可效仿劉備,指著什么東西他日怎么怎么di,當以此為馬桶,萬一您要是真的名留了史冊,就會留下“是兒少有異志……什么什么馬桶云云”。反正劉備就是少有大志的人。
劉備的青少年時期,求學于盧植。盧植是馬融的弟子,兩人都是都是經學大家,也就是當時的學術界的權威。一個織席販履的小子能跟著他實在倍兒有面子的一事。不過這廝根本就不好好學,這幾年如果沒有認識公孫瓚這個人物的話可真是白混了。
前面說了,劉玄德就是一織席販履的主,沒大本錢,做不了大買賣。自稱是帝王之胄,逢人便說俺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我靠,大哥,劉勝子貞,漢武帝元狩六年封為涿縣“陸城亭侯”,退一萬步講,您真是劉勝后代,從漢武帝時期到東漢末年已經有三百多年了,這門親戚忒遠了一點吧。袁術說“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呵呵,劉備的社會地位、政治依靠遠不能與曹操、袁氏相提并論。正是由于公孫瓚,才使他在歷史舞臺斬露了頭角。之前,“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有功,除安喜尉”,又“除下密丞”等等,反正就是在冀州、青州等地做做小武官,沒什么前途。后來“為賊所敗”到了幽州,投奔了公孫瓚大哥,備是以兄事之的。公孫瓚以幽州為根據地,掌握重兵,長期的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形成了一只很強的軍事力量,也算是一只假a勁旅吧,踢了多年假b的劉玄德開始斬露頭角。被公孫瓚委任為別部司馬,與冀州袁紹的交鋒中,在青州地區成功凍結壓縮了袁紹的活動范圍,又被升為平原相。時間不長,當公孫瓚把劉備成功帶進假a之后,劉備馬上接受了徐州陶謙拋出的橄欖枝,轉會加盟了新東家,從此公孫瓚在劉備的個人歷史上消失了。與幽州的公孫瓚相比,“百姓殷盛、谷米豐贍”而且戶口過百萬的徐州顯然是財大氣粗,就像曲張轉投申花一般。陶謙劉備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進行了速配。徐州陶謙、丹陽人,手中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丹陽兵是三國時期最好的兵源,但是陶謙沒有戰將,僅曹豹、許耽二人,這樣如何對付曹操?而劉備兵僅千余,基本上又是烏合之眾,但卻有戰將,尤其是關張二人,不可多得的戰將,于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所以兩者的結合是取長補短,時髦話叫“雙贏”。但是有了精兵強將的劉備還不是曹操的對手,劉備和曹操軍事才能的差距就是龍馬之間的差距。若非“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的話,劉備和陶謙就提前掛靴了。不久陶謙病危,遺命“非劉備不能安此州”。這件事頗有賣點,一、事實證明了劉備根本不能抗拒曹操,為何還將徐州托付此人?二、這個“遺命”不是陶謙的親信許耽等丹陽同鄉傳達出來的,而是由與陶謙見疏的徐州強族代表麋竺傳達出來的,劉備與麋竺的關系路人皆知。三、劉備取益州后,麋竺何功受封安漢將軍,位在諸葛亮之上?這就耐人尋味惹人遐想了。其實中國足壇玩什么貓膩球迷心里亮著呢~!
且說劉備依靠徐州豪族奪取了徐州,但是這也導致了徐州豪族與陶謙舊部的丹陽派矛盾激化。隨著劉備引呂布入徐州,曹豹、許耽、章誑把劉備反了一個措手不及。就像申思、祁宏等人來一招釜底抽薪一樣。這里有兩點要說明,一、呂布此人狼子野心,反復無常,劉備居然會讓他留在身邊。二、張飛曹豹一向勢同水火,劉備居然會在要緊關頭安排他兩一起共事。以上兩點都說明了劉備在軍事政治上的無能。
值得一提的是吾兒奉先臨死前三人的對話,頗值玩味。
布:縛太急,小緩之
操:縛虎不得不急也
布:布今已服矣,明公主內,布主外,則天下不足定也
備:君不見丁原董卓二事乎?
(太祖頷之)
布:大耳賊,最叵信
劉備這招玩的太厲害了,找了塊三千斤的巨石往井里扔。而呂布罵劉備的話也不錯,基本上反映了劉備的生理特點和性格特點。
5.取長補短的作文人物例子
取長補短作文素材: 取長補短,意思就是要以別人的長處來補充自己的短處。
三人行必有吾師,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要學會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同時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短處,這樣的人才會有所進步,有所成長。 取長補短,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沒有長處的。
比如,高個子有高個子的長處矮個子有矮個子的長處。有的人善長于文科,有的人則善長于理科。
還有的人善長于藝術。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長處與短處。
能做到取長補短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是一個肯動腦筋的人。那么,別人的長處你要做到善于發現善于學習,這樣你才有可能做到取得別人的長處來進行補充自己的不足。
生活中也不泛不善于取長補短的人,他們的眼睛永遠都只是看見自己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這就得自己有夜朗自大,固步自封,對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生活的道理教會了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勇往直前,就是要有取長補短,善于學習,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謙虛謹慎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善于取長補短是人們取得更大進步的動力之源。
6.需要一篇取長補短的故事
有一天,大象和螞蟻發生了一場爭論,他倆都認為自己的力氣比對方大。
大象指著一棵大樹對螞蟻說:“你能拔起這棵樹嗎?”螞蟻無能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樹連根拔起。螞蟻走到一片草葉前,對大象說:“你能搬動這片草葉嗎?”大象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葉,而螞蟻卻能背起草葉輕松自如地走動。
最后,他們請天神來評判。天敞弧搬舊植攪邦些鮑氓神聽了他們各自訴說的理由,也無法判斷誰的力氣大。
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到河對岸樹上的果子。猴子苦于無法過河,大象則苦于無法摘果。
雙方協商后想出了個辦法:大象馱猴子過河,過河后,猴子上樹摘果。結果它們都吃到了果子。
7.有關“取長補短”的故事
取長補短故事
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孟子的人。他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們的尊敬。無論人們有什么困難,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向他請教。他會給人們提供好的建議,從而幫助人們排憂解難。
當時的滕國是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很多大國都想欺侮它。滕國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去尋求大國的保護。滕文公覺得一味讓大國保護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讓滕國真正富強起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使國家富強起來。于是,他就和大臣們商量這件事,但討論了半天,一直沒有想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辦法。
后來,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
孟子首先勉勵滕文公,要想使國家真正富強,就必須實行仁政。孟子說:“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意思是說,現在的滕國,如果把長的地方去掉,然后補到短的地方,方圓大概有百里吧!若以仁政來治理,滕國肯定能變得富裕強大。
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擴展資料:
有關取長補短的成語
1、截長補短 [ jié cháng bǔ duǎn ]
翻譯:也說絕長補短。截取多余的部分來彌補不足的部分。泛指用長處補短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將為善國。” 截:切斷。
出處:戰國中期.孟子《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白話譯文:現如今滕文公截取多余的部分來彌補不足的部分,這將是50里地啊,由此可見為一個好的國家。
2、移東補西 [ yí dōng bǔ xī ]
翻譯: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白話譯文: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讓課程繼續,取到最合適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取長補短
8.關于取長補短的故事
【解釋】: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1\有一天,大象和螞蟻發生了一場爭論,他倆都認為自己的力氣比對方大。大象指著一棵大樹對螞蟻說:“你能拔起這棵樹嗎?”螞蟻無能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樹連根拔起。螞蟻走到一片草葉前,對大象說:“你能搬動這片草葉嗎?”大象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葉,而螞蟻卻能背起草葉輕松自如地走動。最后,他們請天神來評判。天神聽了他們各自訴說的理由,也無法判斷誰的力氣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各有所長,對待別人的優缺點要取長補短
2\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