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袁隆平的文章
(1)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當代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50多年來,他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后為中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
(2)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漢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我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勛科學家”稱號;我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他先后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8項國際獎勵。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六十年代以來,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國在矮桿水稻、雜交水稻育種和超級雜交水稻育種上三次領先世界水平。前兩階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國推廣后,中國的水稻單產從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內為全國增產糧食三千多億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發表了水稻有雜交優勢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國際上的同行們稱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3)袁隆平:研究雜交稻初衷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湖南安江農校當教師時,親眼看見過5個餓殍……我當時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王洪青老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連聲感謝袁隆平。“吃飯要靠袁隆平!”是他發自內心的一句肺腑之言。據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專家介紹,袁隆平院士領銜選育的超級雜交中稻在云南等地創下過小面積畝產1200多公斤的歷史紀錄,但在水稻主產區湖南,大面積示范種植部分丘塊畝產沖刺900公斤,尚屬首次。
超級水稻被譽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我國自1996年啟動“中國超級稻研究計劃”。1998年8月,袁隆平向時任**總理的**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聞訊后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2006年末,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嚴峻形勢和超級雜交稻取得的重大進展,他又提出了“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經濟效益。“中國超級稻育種”項目,計劃分三期進行。以長江流域中稻為例,第一期目標是育成大面積示范片畝產700公斤的水稻品種,這一目標于2000年實現;第二期目標是育成大面積示范片畝產800公斤的水稻品種,這一目標于2004年實現。而第三期大面積畝產900公斤的目標原計劃在2010年實現,從目前情況看,這一目標要提前在湖南實現了。
說起研究雜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說:“上世紀60年代,我在湖南安江農校當教師時,親眼看見過5個餓殍,一次看到兩個人倒在橋下,一次看到兩個人倒在田里,還有一次看到一個人倒在大路旁。我當時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說,這一夢想目前已基本實現。不過,他現在還有兩大心愿,第一個愿望是第三期超級稻研究成功,第二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現在雜交水稻在國外的種植面積達到了200萬公頃,我們想在2010年推廣到1500萬公頃,這樣至少可以增加300萬噸糧食,夠養活將近1億人口呢!要是這兩個‘既定目標’都按時實現了,我正好80歲,如果身體還硬朗,我可能還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驥伏櫪的精神!”
幾年前,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發出了“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樂觀而且自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依靠科技進步和國人的努力,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而且將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貢獻!
2.《我心中的英雄袁隆平》的作文700字左右.
我們的祖國從古至今,飽受挫折,但是中國人民愈挫愈勇,自強不息,在時代的激流中,涌現出一批英雄模范。他們是時代的先鋒,世界的福星,祖國的棟梁,人民的心目中的“活菩薩”。
自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吃飽肚子,擺脫饑餓,就成了人類歷史的不朽主題之一。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君王都擁有一個古老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吃飯成了國人最大的問題,古代歷代君王絞盡腦汁也未能解決。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稻田里的一顆閃亮奪目的巨星”出現在人們眼前,他研究出雜交水稻,被我國政府授予“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我心目中的英雄。
偉大的中華民族,造就了一位不平凡的人物,在中國**的領導和支持下,中華民族取得了令人震撼的巨大成就,同時也使袁隆平的事業順利發展。
1998年8月,袁隆平向新的制高點發起了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好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迅后十分高興并立即劃拔1000萬元予以支持,最后袁隆平和其他科研人員日夜奮戰,最終美夢成真,抱得稻米歸。
正是由為這些**領導人的正確領導和決策,才使中國從60年前的饑寒交迫發展到今天的豐衣足食,也正是因為有優秀的黨,優秀的民族,才使像袁隆平這樣的人能年有自己發揮的舞臺,使他倍受鼓舞,才會不斷研究,取得成就。
袁隆平不僅為中國作出杰出貢獻,也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的解決出力,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全世界各地吃不飽的人,使他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們的水稻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不遠萬里,也有20多個國家引種子雜交水稻,可見袁隆平的孩子遍布天下。
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布朗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可達到16億,到時候誰來養活中國,誰能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短缺和支蕩危機?現在我們可以大聲而自豪地說出”袁隆平”。他用自己的行動和成果告訴世界:中國人不僅可以養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問題作出巨大貢獻。
成就就是吃虧換來的,袁隆平用他半年的時間來研究水稻,為人民造福,為國增光,所以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也要認識到學習科學知識,向英雄學習,將來造福世界,當人民的“活菩薩”。
3.袁隆平的事跡
袁隆平——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4.袁隆平的簡短的先進事跡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成就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請支持者列出引用證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并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產。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從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榮譽
他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并在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4月,榮登“2010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
5.我心中的那顆星作文袁隆平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不,我會想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解決一個國家吃飯問題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每年解決3500 萬人的吃飯問題。
對于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么巨大而深遠的貢獻!他先后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云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麗登場。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獲,他依然風塵仆仆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
他拉著身上的衣服說:“這是我最貴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買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買六條領帶,人家都說好。”但他抽煙要抽好煙——“中華”,每個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開銷。“我對財富的看法,有錢不花就是沒錢,放在銀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錢。”
不論銀行里有多少錢,袁隆平還是種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漸增多的條條皺紋,沒有任何的變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6.袁隆平的事跡,簡潔一點,別太多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當代杰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人物事跡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85年獲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章。
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
1988年獲英國朗克基金會“農學與營養獎”。
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1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3年獲得美國Feinstein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
199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會“何梁何利基金獎”。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
1997年在墨西哥獲得“雜種優勢利用杰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
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被**授予“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2004年獲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沃爾夫”基金獎;被泰國國王授予“金鐮獎”;獲世界糧食基金會“世界糧食獎”。
2005年獲亞太種子協會“杰出研究成就獎”。
■精神品質
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獻身精神。
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
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把袁隆平精神概括為:
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
淡泊名利、奉獻事業的崇高品德,
不畏艱難、求真務實的科研作風,
胸懷全局、協作攻關的團隊意識,
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
服務“三農”、富民興農的高尚情懷。
7.袁隆平有什么故事
袁隆平上世紀70年代發明雜交水稻后,1980年將此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2006年,雜交水稻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展研究或種植,推廣面積達3000多萬畝,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世界級科學院——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在就職典禮上,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介紹了袁隆平當選的理由: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當時,會場上響起了潮水一般經久不息的掌聲。
8.求袁隆平的資料,要重點,簡短些
【簡介】 “南袁”,即: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于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后,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
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于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與西南師范大學 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
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于是大規模的饑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么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 【人物事跡】 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綠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現出一位攻下“雜交水稻”難題的科技新星,這就是被外國人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縣城南郊,世代務農,其父袁興烈讀書求學,任過小學校長,后又謀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戰爭。隆平的母親高小畢業,任過教師,常以多讀書、求進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變,日本侵華,并逐步侵占華北和中國內地。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隆平一家和全國千千萬萬同胞一樣過著逃難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幾十個地方。
國破家亡的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軍空襲,尸橫遍野。這些悲慘景象,給袁隆平童年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創傷,也在他腦海里產生了一串串的問號:為什么中國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為什么外國強盜在中國如此橫行霸道?面對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使袁隆平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當時的大后方重慶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學習不愿死記硬背,喜歡思考,善于提問,從思考中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
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興趣愛好廣泛,學會多種姿勢游泳,可以橫渡長江。抗日戰爭勝利后,他隨父親遷回漢口上高中,曾獲漢口賽區男子自由泳冠軍。
1948年,隆平又隨父遷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讀完了高中全部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