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宛妃的一生是怎樣的,簡要概括
董鄂妃——身世之迷作者 : 徐廣源身世之迷秦淮名妓董小宛說。
《清宮演義》、《清宮十三朝》等小說,均將孝獻皇后董鄂妃說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簡要情節是:清軍統帥洪承疇本是好色之徒,早聞“秦淮八艷”(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之名,尤慕董小宛。
洪在攻占江南時,果然生獲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圖霸占,無奈小宛誓死不從。洪無計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順治二年(1645)將小宛獻入皇宮,遂成為順治帝寵妃。
也有說小宛是豫親王多鐸俘獲,送入宮中的。董小宛,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秦淮名妓。
崇禎十五年(1642),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了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
戰亂中,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瘁過度,于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為什么將風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與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為她們倆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情節離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對清朝皇帝的故意中傷,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術,將董小宛說成是董鄂妃了。
其實,董鄂妃的“董”是滿語譯音,“董鄂”也有譯為“棟鄂”、“東古”、“冬古”、“東果”的。襄親王福晉說。
現在也有許多著述和影視劇,認為董鄂妃原是襄親王的福晉,后被順治帝納入宮中,成為寵妃。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時,其生母是皇太極并建五宮中的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和碩襄親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僅16歲。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后對他管教極嚴,加之朝廷大權長期由叔叔多爾袞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后出于政治順治皇帝冊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詔書上的考慮,將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立為皇后。
這位小皇后從小嬌生慣養,尖酸刻薄,并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并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內心很是苦悶。
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經常到后宮入侍,這便給順治帝與董鄂氏的相識相戀提供了機會。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閨中寂寞,也對順治帝產生了好感。
兩個情誼相投的人迅速墜入了情網。《湯若望傳》中有一段湯若望的回憶: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
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于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
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產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
但是數星期后,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這位皇子是皇幾子,生母是誰?湯若望沒有明說。福臨共有8個皇子,除玄燁外,在7個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慮。
這樣只剩下皇長子鈕鈕和皇四子。鈕鈕生于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殤于順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
此子雖也是早殤,但不是殤于順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過貴妃,因此,鈕鈕和巴氏不可能是湯若望所說的皇子和那位貴妃。現在只剩下皇四子。
該子生于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殤于順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貴妃董鄂氏,即后來的孝獻皇后。董鄂氏死于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由此看來,湯若望所說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貴妃董鄂氏。但這里有兩個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湯若望所說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貴妃,而不是貴妃。
傳說也罷,猜想也好,最后歸于一致的認識就是,這位董鄂氏姿容絕代,才華出眾,在佳麗三千的后宮中贏得了順治帝專一的愛情,并至死不渝。那么,這個董鄂氏到底是何許人,她有著怎樣的魅力,能贏得順治帝的傾心相愛?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英雄與美人共存。
其中四大美人最為知名,她們都得到了帝王們無與倫比的寵愛。可是,她們都并非能得到真正愛情的女子。
包括那禍國殃民的褒姒、趙飛燕等,盡管帝王門對她們寵愛有加,但帝王們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為代價,這些帝王們還是萬萬不肯的。就像唐玄宗雖然極度寵愛楊貴妃,但安祿山之亂時,為了保住皇位,還是同意叛軍將楊貴妃賜死。
這些皇帝,最多迷戀的是她們的美色,倘若說這也算愛情,那么無疑是踐踏了這個詞了。帝王身邊,往往都是佳麗三千,他們很難轉情于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愛情尤其珍稀和可貴。
2.常玉香的事跡概括短文
故事:
1、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鉆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
2、1941年赴陜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于培養青年演員。
3、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
4、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3.報效祖國的科學家羅華庚的故事概括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吁:“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4.概括送東陽馬生序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課只節選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現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者對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中心思想:通過敘事,議論闡明一個道理:學業的成就和道德修養,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而不取決于客觀的條件,即文中所言:“業精”,“徳成”在于“勤”與“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