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知道西廂記的簡單內容
西廂記 西廂記歷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于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于以身相許。后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
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并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
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于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杰作,對后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
寫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沖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
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于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后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
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后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
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于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后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并訂了終身。
老夫人知情后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后得中狀元。
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恒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恒,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此劇流傳版本甚多,大致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臺岳家刻本、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景評)、明萬歷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2.西廂記的簡介
《西廂記》 元·王實甫作。寫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有情人沖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于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后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
后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于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后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并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后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恒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恒,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3.西廂記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稱"北西廂",元代漢族戲曲劇本,王實甫撰。
《西廂記》中無不體現出道家哲學上善若水、素樸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詞華艷優美,富于詩的意境;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杰作,對后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劇情是: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于無法接近。
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說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
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后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說衷腸。
后來鶯鶯聽說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
鶯鶯憐惜張生,終于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后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并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
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后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恒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衛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恒,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
4.《西廂記》簡介+感想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也成《張君瑞待月西廂記》,雜劇劇本,五本二十一折,元王實甫撰,刊行于明弘治十一年。
王實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詳,大都人,熟悉勾欄生活,擅長寫兒女私情,作品講究文采,風格優雅,有“花間美人”之譽。 周德清稱贊《西廂記》“諸公已矣,后學莫及”。
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中國戲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國古代戲曲發展高峰之一。唐元稹《會真記》,寫張生與鶯鶯的愛情, 北宋民間傳說、說唱加以改造,至金,又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出,為《西廂記》的創作奠定了基本構架。
王實甫在前人基礎上充實、改寫、提高,故事更加生動,形象更加鮮明,終于成為這里故事的終結者。 “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本劇的主題,并成為千古名句,而丫環紅娘的名字,最后演化成促成姻緣,成人之美之人世的代名詞。
《西廂記》具有鮮明得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情節曲折,曲詞華美,詩意氤氳。格調有如花間美人,光彩照人。
當年林黛玉讀《西廂記》,“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為鶯鶯與張生之情所感動,說明雪芹先生也是很喜愛《西廂記》的。如今,我們自不必待月西廂,也少了長亭短亭,魚雁傳書的“麻煩”,“愛情”已成為過于泛濫的字眼,聞之也不會“微腮帶怒,薄面含嗔”了,“西廂”真的成了一出粉墨登場的遙遠的戲劇,我們常常說古人封建,受限制,不自由,少感情,我們的感情,到底又真實多少呢?。
5.《西廂記》主要內容
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為董瑯)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后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
梗概:
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書生張珙,偶遇扶柩回鄉在寺中西廂借住的原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由於互吟詩而產生愛慕。一次強盜慕名圍寺,要強搶崔鶯鶯,鶯鶯的母親老夫人宣稱誰能救他女兒就將女兒許配他,張生向他一位故舊「白馬將軍」蒲州杜太守寫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圍送出,杜太守發兵解圍。過后老夫人因門第不當悔婚,只讓鶯鶯拜張生為義兄以謝搭救。張生一病不起,在鶯鶯的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兩人暗通書信,最后有了私情,被老夫人發現,由於紅娘以理據爭,無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張生上京趕考,張生考中并回來迎娶鶯鶯。
6.《西廂記》的介紹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鄉,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
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珙。張珙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里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
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
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
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賊人搶了去。
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
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并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
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后,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
夜晚,小姐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而入,鶯鶯見他**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
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
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并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
長亭送別后,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
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
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7.西廂記的介紹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王實甫。京劇劇目《西廂記》由旬慧生編演,以紅娘為主,至《拷紅》止;張君秋等改編演出,以鶯鶯為主,名《西廂記》。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
8.西廂記的簡介
內容簡介: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鐘情,而無計親近。
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
鶯鶯心愛張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于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
十里長亭送別之后,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恒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于鄭恒。后張生趕來,鄭恒撞死,崔、張完婚。
擴展資料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中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典型代表,時隔多年,這部作品仍然被廣泛流傳,尤其是作品中的紅娘的形象,至今仍活躍在戲劇舞臺上,被多種地方戲曲所吸收。紅娘是《西廂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王實甫對其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部作品的成功。
在《西廂記》中,紅娘是一個“喧賓奪主”的人物,作為劇中的配角,但是作者對她的刻畫卻比主人公還要逼真,甚至可以說是更加活躍。紅娘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僅是劇中崔鶯鶯和張生得意成功結合的關鍵,更是這部劇至今仍被人津津稱道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崔鶯鶯待月西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