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熱愛生命對生命執著追求的名人事例一定要簡潔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從小雙目失明,又聾又啞,她靠用手觸摸、用嘴嘗味、用鼻嗅聞,來熟悉周圍黑暗沉寂的世界。看起來那局限之大她簡直無可奈何。你怎么去教一個聽不見的人?她不會說話,你怎么知道她需要什么?她既看不見又聽不見,可是她到底是怎樣知道你在哪兒的?海倫·凱勒在精神上不屈服于這種清冷生活。由于連詛咒和抱怨都不可能,她只好用身體的劇烈晃動對父母和周圍的人發脾氣,來說明她心灰意冷的心境。看來她命中注定要在與世隔絕的無聲世界里絕望地度過一生。
可是,一個卓越非凡的年輕女子闖進了她的生活,此人可以看作生活中的強人,她就是安妮·沙利文。
海倫·凱勒的父母雇用了她,讓她來排除女兒的孤獨、撫平她的怒氣,因為這一切已讓他們心灰意冷、垂頭喪氣。安妮·沙利文完全意識到自己的困難,也意識到自己的任務幾乎毫無希望可言,可是她仍暗下決心去教這個孩子,讓她同自己無法到達的世界進行交流。這是同明顯不可能的事情進行的一場廝殺,其挫折和失望能讓最堅強的人氣餒、卻步,可是她卻默默忍受下來,而且數月一直如此。
她只是拒絕失敗。
突然有一天,當太多的失望令人灰心喪氣,而希望好象永遠不會降臨時,海倫發出了一聲表示理解的聲音,這一切都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她在做出第一個反應后,就像蓓蕾一樣開放了。
海倫·凱勒的潛能被心中的另一個信仰所挖掘而開始開發,她進展緩慢、飽受痛苦,有時停止不前,但她繼續努力,終于成為世界各國尊敬的作家、演說家和堅毅勇敢的光輝榜樣。
她本可以輕易地成為被安慰者,去“詛咒上帝然后死去”,可是她卻有不同的選擇,她要戰勝自己的缺陷而不向它讓步屈服。
海倫·凱勒的故事帶有十分的傳奇色彩,它振顫著人的心靈,故事中包含著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格和對生活的渴望、生命力的頑強。使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什么是創造奇跡,什么是平凡中孕育偉大。
參考資料:《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2.名人故事有哪些,要簡短點的
名人童年趣事
華盛頓砍樹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愿失去一百棵樹,也不愿聽你說謊。”
列寧小時候
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屠格涅夫和他的童年生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創作在俄國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寫過詩歌,在四五十年代寫過劇本、隨筆等體裁的作品,一生中完成了許多優秀的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他善于體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思潮,關心重大社會問題,努力追求生活真實,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透過一系列的作品,敏銳地反映了俄國解放運動和社會思想發展過程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他在藝術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卓越的。比如他在對人物內心感受的表達,對于大自然景物的描繪和長篇小說的結構以及發展俄羅斯文學語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對于俄國和世界文學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他是俄國現實廣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于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出生在俄國中奧遼爾省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的母親的一個莊園斯巴斯科耶一盧托維諾活村度過的。他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在這里完成的。奧遼爾省一帶自然風光秀麗,給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響,有助于他描繪自然景物卓越才能的成長。 屠格涅夫的母親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屠格涅娃是個非常任性、專橫的女地主,貴族的偏見和惡習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她很殘酷,經常體罰仆人,有時因為一個小小的過失不把農奴流放到西伯利亞去。瓦爾瓦拉·彼得羅夫娜的這種性情也表現在對等兒子的態度上。她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屠格涅夫后來回憶說:“在我生長的那個環境里,打人、擰人、拳頭、耳光等等,簡直成了家常便飯。”農奴主的殘暴行為,是屠格涅夫所難以容忍的的。童年時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農奴主的暴行。
愛提怪問題的“低能兒”
3.熱愛生命對人生執著追求的名人事例,要簡練
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曠世奇才 貝多芬,國音樂家。
生于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從小便顯露出音樂才華。后來到波恩大學做旁聽生,并去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
正當貝多芬奮發向上的時候,一個巨大的不幸降臨到他的頭上…… 朵一種擾人的“嗡嗡”聲攫住了貝多芬,當時他還只是一個26歲的青年。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貝多芬已經受到樂壇的重視,他那動人的音樂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綠,雖然稚嫩,但卻生機無限地在18世紀形式主義樂壇上鋪展開來。
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貝多芬只要把握住這個時機,就會把音樂向前推進一大步,在音樂史上掀開新的一頁。然而,這種無休止的“嗡嗡”聲日夜纏繞著貝多芬,像一個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灑滿陰森的迷霧。
透過這飄忽不定的迷霧,貝多芬看到了一個寂寞的無聲世界,看到了自己最寶貴的不可缺少的財富——聽覺已漸漸離他而去,消失在迷霧里。 作為一個音樂家,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聽覺意味著什么。
他無法聽清楚朋友們輕松的談笑,美妙的樂音也變得模糊不清。貝多芬秘密地去看醫生,嘗試著用杏紅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顫栗著把全部希望都放在醫生的手中。
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的,醫生已經對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搖頭。恐懼、痛苦、憂傷和憤怒充滿了貝多芬那年輕的心靈。
在苦難中,貝多芬用盡他的整個心靈,對上蒼,對萬古不語的星空,悲憤地吶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貝多芬吧……”吶喊之后便是憤怒的詛咒,他詛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 然而,貝多芬只能在無人的曠野中吶喊,只能撕扯著自己的頭發詛咒,因為他害怕。
他沒有勇氣向人們宣告自己是聾子,沒有勇氣去迎接朋友們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樂創作的仇敵們的譏諷與嘲笑,貝多芬寧愿獨自一人忍受痛苦。 貝多芬躲開了。
他躲開了城市,躲開了人群,躲開了集會,也躲開了音樂。1802年春天,貝多芬搬到了維也納郊外的小村海利根斯塔特。
在這里他經歷了一個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 最初,貝多芬殘忍地想割斷他與音樂的一切聯系,他要在這美麗的鄉村里做一個農夫。
貝多芬寫信給他的朋友說:“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我一定得和我的事業隔離,我生命中最燦爛的一頁亦將隨之消逝。也顧不到自己的天才和力量了,我一定得忍受慘痛的遭遇。”
貝多芬忽然變得那么軟弱,那么無奈,甚至悲觀厭世,走到了自殺的邊緣。1802年10月6日,他立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
在這份遺囑中,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經歷的精神危機極為嚴峻、激烈,在生與死的搏斗中苦苦掙扎。 可是,貝多芬怎么能逃得了呢?正像他自己所說的:“只是藝術啊,只是藝術留住了我。
哦,在我尚未把我所感覺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他內在的音樂力量是那樣的激越澎湃,像風暴中的大海,他怎能逃離它?在他5歲時,在他正受到父親嚴厲的教訓而站在風琴前暗暗飲泣時,他的淚水、他的幼嫩的手指、他那敏感的思想就已經同音樂永遠地融在了一起,他又怎能割舍得了呢? 于,貝多芬緊鎖的眉頭間流露出對苦難的挑戰,緊握的手掌和下垂的嘴唇雖不露出一絲笑容,但會突然地縱情大笑。
在這怪異甚至有些瘋狂的外表下,那顆流血的心上的傷口正在慢慢地愈合,它就要像洶涌的浪潮一樣去擊碎堅硬的礁巖。 “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運搏斗,它不會征服我的,啊!繼續生活下去是多么美麗呀!——值得這樣地活一千次!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把退隱、逃避拋在了腦后,他鼓勵自己道:“讓你的耳聾不再是個秘密吧,即便是在你的藝術中也不必保密!”外來的災難帶給了貝多芬內在的力量——一種新而堅定的手法,深切而純潔的景象,踐踏了失敗的軟弱。
貝多芬欣喜地感到了他身上產生的這種嶄新的力量,他懂得了如何抓住人類精神中最崇高的聲音,因而音樂的思想反比從前更豐富地涌起來。 在海利根斯塔特,貝多芬又重新出沒在寂靜森林的濃蔭處,鄉村牧場的碧草間。
穿過狹窄的翠谷,有一條林中小道,草木蔥籠,清澗流淌,這是貝多芬經常散步的地方,后人稱之為“貝多芬小道”。在這里,貝多芬漫步、構思、創作,用音樂虔誠地歌頌著大自然的輝煌壯麗。
萬千氣象。也就是在這里。
他完成了著名的《第二交響樂》以及一些奏鳴曲、變奏曲。 1803年,貝多芬完成了他著名的《英雄交響樂》。
這部交響曲的理想英雄主義是自傲的音樂和個人的經歷,宛如一部自傳。在貝多芬的音樂中,塑造的“英雄”是不怕痛苦,不怕死亡,敢于直面艱難險阻,去成就驚心動魄偉業的硬漢。
這硬漢,也就是貝多芬自己。他將自己不屈的精神擴大而升華,證明自己勝利地通過了命運的考試。
從此之后,貝多芬所創作的一切重要樂曲,無一不是英雄同命運的抗爭,無一不是他同世界進行搏擊的驚天動地的音響紀錄。 《英雄》、《命運》、《歡樂頌》,一部又一部氣勢磅礴、壯麗雄渾的樂章使整個世界都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掌聲、喝彩聲圍繞著貝多芬,可是他卻無法聽到外部世界的信息。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貝多芬在臺上低頭看著樂譜,打著節拍,監督演奏。
此時。他早。
4.誰給弄20個名人故事啊,要簡短點的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曼德拉:從小就追求正義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斗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
因此,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正義和平等的理想。
年紀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愿:要為南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
3莫扎特: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認為音樂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顯露出了在音樂方面的非凡天賦和卓絕才能。從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個孩子對待音樂的積極心態,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追求。
雖然不能人人皆為天才,但對廣大孩子來說,“神童莫扎特”絕對是具有傳奇色彩、又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小時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并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
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說他正在寫鋼琴協奏曲。
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一看,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他寫的這些又正確又富有意義啊!”天資加上勤奮和用心,這就是神童莫扎特! 4李嘉誠拾硬幣 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
當時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會掉到坑渠里。李嘉誠及時蹲下身欲拾取。
此時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后,竟給他100元酬謝。
李嘉誠對此的解釋是:“若我不拾該2元,讓它滾到坑渠,該2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
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這件小事說明了李嘉誠的一種理財哲學,也說明了他的思維風格,這就是用社會總凈值的增損來判斷個人行為合理與否。
只要社的思維風格,這就是用社會總凈值的增損來判斷個人行為合理與否。只要社會總斗爭值增加了,自己損失一點也不算什么;相反,如果社會總凈值減少了,自己即使收獲了一定的財利也是損失。
不要小覷了著眼社會總凈值的 5掙扎就是奮斗 塞曼小時候讀書的自覺性并不高,成績也一直平平。塞曼的母親看到兒子的這種表現,心里十分著急。
一天, 她把兒子叫到跟前,注視著他的眼睛,神情激動地說:“兒啊,早知道你是一個平庸無能之輩,我當初真不該在波濤中掙扎……”接著,她向默默呆立的塞曼憶起往事:在塞曼快要降生的時候,家鄉突然遭到洪水的襲擊,她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一只小船,塞曼就降生在這只小船上,母親望著滔滔洪水和剛剛臨世的小生命,想起了荷蘭人的一句古訓:我要掙扎,我要探出頭來! 聽完媽媽的回憶,塞曼才知道母親所經歷過的艱難,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暗暗發誓要發奮攻讀,絕不辜負媽媽的厚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以優異的成績受到學校當局的賞識,被學校聘為助教。
當他滿懷喜悅去見母親的時候,母親已身染重病,奄奄一息了。在彌留之際,她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塞曼,嘴唇在艱難地顫動著“掙扎,再——掙——扎!”留下這句遺言后溘然長逝。
掙扎就是奮斗。掙扎,再掙扎,就是不滿足于現狀,永遠拼搏。
塞曼把媽媽的話銘刻在心。他將嵌有母親遺像的金制小鏡框一直掛在胸前。
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便凝視著母親的遺像,回想母親的諄諄教誨,以增加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塞曼在科學的道路上掙扎,再掙扎!終于攀上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峰,1902年塞曼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6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
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5.有關“樹立目標不段追求”的人物事例
欲將其所任的慶壽寺主持相讓,德始謙而不受,再次到中國各地去云游求學,遍訪名山古剎,深入學習禪宗之學。
永樂十年(1412年),姚廣孝向明成祖朱棣推薦了德始禪師,明成祖任命德始為潭柘寺欽命住持。“師欽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繕修為務,凡棟戶蠹敝者,易之;階圮者,構之;丹堊剝落者,新之。
比舊有加焉。”德始禪師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對寺院進行了整修。
除此之外,他還用獻王布施的百兩黃金,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金彩莊嚴的西方三圣殿。在任住持期間,德始禪師為了整修寺院日夜操勞,廢寢忘食。
他還四次主持道場,弘揚臨濟宗佛法。
6.名人事跡5個(簡單寫出主要事跡)
1、孫中山 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動失敗后,轉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天,幾個革命同志閑來無聊,湊了4個人打麻將娛樂。不巧,被孫中山撞見了。
他們自知犯錯,一陣驚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如此尷尬場面,孫中山不但繼續叫他們打下去,而且還笑著說:“打吧,打麻將很像我們革命起義,這一局輸了沒啥關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遠充滿了機會,永遠充滿了希望。”
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
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衫簡單,便攔住他,并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么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 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
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 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并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2、竺可楨 民國時期,科學家竺可楨在浙江大學任校長,深受師生的愛戴。 一天,在聯歡會的節目單上,有“校長訓話”。
竺可楨一看,感到在聯歡會上來個“訓話”,實在不妙。于是,他在講話時說:“同學們,‘訓’字從言從川,是信口開河也。”
大家聽了,哄堂大笑。3、馮玉祥 馮玉祥(1882—1948年)生平讀書十分用功。
他當士兵時,一有空就讀書,有時竟徹夜不眠。晚上讀書,為了不影響他人睡覺,就找來個大木箱,開個口子,把頭伸進去,借微弱的燈光看書。
馮玉祥擔任旅長時,駐軍湖南常德,規定每日早晨讀英語2小時。學習時,關上大門,門外懸一塊牌子,上面寫“馮玉祥死了”,拒絕外人進入。
學習完畢,門上字牌則換成“馮玉祥活了”。 馮玉祥對不遵守時間的人深惡痛絕。
1927年,因為汪精衛不守會議時間,開會經常缺席、遲到,馮玉祥一怒之下,編成一副對聯送給了他: 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 兩點鐘開會,四點鐘到齊,豈是革命精神 當年馮玉祥有個軍事顧問叫烏斯馬諾夫。他特別喜歡打聽西北軍的事情,還常常纏著馮玉祥問這問那。
開始問一些西北軍的一般情況,漸漸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這天烏斯馬諾又向馮玉祥問一些事,馮玉祥不悅地說:“顧問先生,你知道在我們中國,‘顧問’兩個字當什么講嗎?” 烏斯馬諾夫搖了搖頭:“不知道。”
馮玉祥告訴他說:“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就是當我看著你,有話問你的時候,你答復就是了。”
抗戰時期,馮玉祥居住在重慶市郊的歌樂山,當地多為高級軍政長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擔任保長,馮玉祥遂自薦當了保長。他熱心服務,頗得居民好評。
有一天,某部隊一連士兵進駐該地,連長來找保長辦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滿意而橫加指責。 馮玉祥身穿藍粗布褲褂,頭上纏一塊白布,這是四川農民的標準裝束,他見連長發火, 便彎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這個地方住了許多當官的,差事實在不好辦,臨時駐防,將就一點就是了。”
連長一聽,大怒道:“要你來教訓我!你這個保長架子可不小!” 馮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從前也當過兵,從來不愿打擾老百姓。” 連長問:“你還干過什么?” “排長、連長也干過,營長、團長也干過。”
那位連長起立,略顯客氣說:“你還干過什么?” 馮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說:“師長、軍長也干過,還干過幾天總司令。” 連長細看這個大塊頭,突然如夢初醒,雙腳一并:“你是馮副委員長?部下該死,請副委員長處分!” 馮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請坐!在軍委會我是副委員長,在這里我是保長,理應侍候大人。”
幾句話說得這位連長誠惶誠恐無地自容,匆匆退出。4、魯 迅 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的“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1881—1936年)給他們的 創刊號撰稿。
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好,我以后再寫,免得人說魯迅來到廣州就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 青年們說:“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也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觀主義毛病很厲害。
一次,有人請魯迅談談這一問題。魯迅一開始笑而不答,過了一會兒,講了兩個故事: 金扁擔 有個農民,每天都得挑水。
一天,他忽然想起,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著回 答:一定用金扁擔。 吃柿餅 有個農婦,一天清晨醒來,覺得餓。
她想,皇后娘娘該是怎樣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覺醒來就叫:“大姐,拿一個柿餅來吃吃。” 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
魯迅先生聽到這件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說:“男女不準同學、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同學同泳更嚴重!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
這樣;每個都是,喏!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目標追求的名人事跡要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