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泰的事跡
孟泰:鞍鋼老英雄
孟泰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河北省豐潤縣人,于1898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做出了重大貢獻,8次受到**主席的接見,先后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為中國工會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執行委員。
孟泰1949年8月加入中國**,成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發展的產業工人黨員之一。他帶領廣大工人把日偽時期遺留下來的幾個廢鐵堆翻了個遍,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他勇于攻克技術難關。在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輥,致使鞍鋼面臨著停產的威協的情況下,他組織了500多名技協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煉鋼到鑄鋼的一條龍廠際協作聯合技術攻關,先后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終于自制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譽為“為鞍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他自己設計制造成功的雙層循環水給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在**中,面對遭受嚴重破壞的鞍鋼生產,他頂著各種壓力,使鞍鋼的生產秩序免于受到各種各樣的沖擊。在他擔任鞍鋼煉鐵廠副廠長的8年中,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干部”。1967年9月積勞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2.l勞模的故事(王進喜等)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
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里非常高興。
按照當地的習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整好十斤,于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可身材瘦小。
十斤娃長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后重整家業。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
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羊毛廠,王金堂被強迫出勞役。9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
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王家有幾畝地被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占。
12歲的王進喜不畏強權,前去討要。雖然只要回了幾丈白土布,卻是王進喜與惡勢力抗爭的一次勝利。
14歲時,為了躲兵役,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
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后,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耐力”。
王進喜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這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
赤誠報國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
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鉆探大隊當鉆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干。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
艱苦的鉆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加入中國**,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里程碑。
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鉆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桿”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
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鉆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
1959年9月,王進喜出席甘肅省勞模會,被選為建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筑”,路過沙灘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蹲在沙灘北大紅樓附近的街頭哭了起來。
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艱苦創業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
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于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
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
1205隊的鉆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鉆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
井架立起來后,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鉆。薩55井于4月19日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1960年4月29日,1205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于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
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余秋里得知后,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
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號召一出,群情振奮,戰區迅速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的“五面紅旗”。一個鐵人前面走,千百個鐵人跟上來。
大會戰出現了“前浪滾滾后浪涌,一旗高舉萬旗紅”的喜人局。
3.簡短的勞模故事
許振超,青島港務局工人,由于成績突出,2005年4月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08年3月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
許振超的"無聲響操作",偌大的集裝箱放入鐵做的船上或車中,居然做到了鐵碰鐵,不出響聲,這是許振超的一門"絕活",其實他所以創造了這種操作法,是因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裝箱、船舶的磨損,尤其是降低橋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證明,它是最科學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島港老港區承運了一批經青島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劇毒危險品,這個貨種特別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當時,鐵道部有關領導和船東、貨主都趕到了碼頭。
為確保安全,碼頭、鐵路專線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員。泰然自若的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在關鍵時候把"絕活"亮出來了,只用了一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悄然無聲地從船上卸下,又一聲不響地裝上火車。
面對這輕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業,緊張了許久的船主、貨主們迸發出了歡呼。 許振超是位創新的探索者,他的認識很樸素:我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絕活兒"。
這些"絕活"可以使我成為一名能工巧匠,這是時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憑籍著這樣的一種信念,許振超的"技術口袋"里的"絕活"愈來愈多了。
4.勞動故事50字短一點,但要詳細
勞動故事
**教**掃廁所 1937年,**同志帶著兒子岸英在延安鳳凰山某地居住。當時岸英只有十四五歲。 在**住的院外有個小廁所。這里以前一直由警衛班的同志打掃,可是一連很多天廁所總是在戰士們去之前就被打掃干凈了。戰士們心中很是納悶兒。 一個大雪過后的清晨,戰士們很早就起來掃雪。當警衛班長準備去掃廁所附近的積雪時,發現廁所外的積雪早被打掃完了。“是誰打掃的呢?”大家估摸著,一時卻猜不出來。忽然,班長聽廁所里有人說話:“你到爐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來,往廁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聲音啊,班長立刻就聽出了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對話。 原來,**同志為了培養岸英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特意和岸英一起來打掃廁所。從這以后,警衛戰士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打掃廁所,很少間斷過。
5.勞模勞動故事
一位退休三輪車工人,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在他74歲的時候,重操舊業,決心用自己的雙腿,給貧困學生踩出一條希望之路來。在隨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輪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學校、教育基金會和教育機構,用以資助貧困學生。據統計,他的捐款累計高達35萬元,共有300多名大學生受益。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直到將近90歲高齡,他捐出最后一筆錢,才無可奈何地說:“我干不動了……”
這位老人名叫白芳禮。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報紙上,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經有這么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報紙上說,他的事跡“感動中國”。以中國地域之廣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白芳禮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而此時此刻,我卻清楚地感知,起碼我自己,正在為這位已經作別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動不已 白芳禮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歲。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白賈村,從1987年開始,白芳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009年8月10日,白芳禮榮當全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新中國成立后,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6.勞模勞動故事
一位退休三輪車工人,為了讓窮人的孩子上得起學,在他74歲的時候,重操舊業,決心用自己的雙腿,給貧困學生踩出一條希望之路來。
在隨后十多年里,他把蹬三輪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學校、教育基金會和教育機構,用以資助貧困學生。據統計,他的捐款累計高達35萬元,共有300多名大學生受益。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輪車收5角錢計算,他為貧困學生奉獻的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直到將近90歲高齡,他捐出最后一筆錢,才無可奈何地說:“我干不動了……” 這位老人名叫白芳禮。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登在報紙上,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世界,曾經有這么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報紙上說,他的事跡“感動中國”。
以中國地域之廣大、人口之繁庶,不可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白芳禮老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而此時此刻,我卻清楚地感知,起碼我自己,正在為這位已經作別人世、步入天堂的老人感動不已 白芳禮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歲。
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白賈村,從1987年開始,白芳禮連續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直到他將近90歲。 2009年8月10日,白芳禮榮當全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
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
新中國成立后,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7.勞模的故事
先進勞模背后的光彩故事“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在老陳的心中,這句朱自清《背影》中的語句一直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因為他與他的父親,就像散文中的父子那樣:那么近又那么遠。1944年,老陳的父親,陳鶴林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參加過黃海海戰、渡江戰役等多次愛國戰爭,在國家的前線戰場上保家衛國,奮勇殺敵。
在無錫一次偶然的相遇下,他遇見了老陳的母親,戰亂時分兩個年輕人并沒有被時代所打敗,他們墜入愛河,老陳的母親更是跟隨丈夫一起跋山涉水,參與到殘酷的革命中。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好不容易安頓下來的兩人迎來了自己的孩子們:老陳以及他的4個弟弟妹妹們。
然而,1957年的一紙調令,又讓他們的家庭散落各地:他留在了上海,而他的父親、母親、弟弟妹妹們去到了貴州遵義國防航天部的廠內,負責國防武器的生產工作。“原本我也是要跟著(父母)一起去的,但是那時的我被父親教育:作為國家的一份子,就應該盡自己所能地為國家做出貢獻。”
就在老陳20歲的那年,他遠赴重慶,成為了解放軍中的一員。1975年,他從部隊中退伍,被分配到了上海鞋釘廠工作。
由于從小受到父親的愛國教育以及8部隊里先進黨員的身份,很快,老陳就成為了鞋釘廠的工會主席,并負責指導工人們的思想教育部分。1984年,父母退休后跟隨著弟弟妹妹定居于蘇州市內。
老陳一有空就常去蘇州看望看望父母,“雖然與他們聚少離多,但我一直覺得作為這個家的長子,無論父母在哪兒,我都應該時刻關心著他們,這也是父親小時候教育我的。”即便與父親的交流少之甚少,但是他對父親從小教育的內容從來不敢忘,父親告訴他:要忠于國家,忠于家庭,忠于他自己。
2002年,由于政策上交接的問題,老陳的父親沒有享受到離休干部的待遇,只能依靠薄弱的退休工人待遇養老。隨著兩位老人的身體漸漸衰弱,老陳的工資以及二老的退休工資不足以讓老陳來回奔波滬蘇二地,最終只得將二老接回上海休養。
和父母一同在上海的日子,雖然生活有些拮據,但在老陳的心中卻也是最快樂的日子,有時候,當看著已經有些癡呆的父親坐在小板凳上,拿著小棒槌敲打著小鼓,傻傻地沖他一笑,老陳的心中總會泛酸,“都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是這世上最讓人后悔的事。而我,希望能在父親還在的時候,為他盡一份孝。”
2013年,89歲高齡的父親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在他的心中,父親的形象其實并不高大,甚至還有些“自私”,“他年輕的時候,為了革命,把才18歲的母親帶在身邊,跟著他一起吃苦;到了解放后,為了生產發展的需要,更是讓我的妹妹們也進廠上工;回來了,由于那份老革命的情懷,甘愿接受退休工人的待遇……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為了國家,為了黨而犧牲的,而他的妻子,他的家人,他卻從未顧及分毫。”
雖然一邊“責怪”著父親,然而另一邊,老陳卻早已默默地留下了淚水,打濕了自己的臉頰與領口……或許,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像老陳這樣革命戰士的后代,一邊過著艱苦的生活而一邊卻又照顧著他們的“老革命們”。走在市場前頭的繡廠長講起楊浦區的老產業,就不得不提楊樹浦路沿岸的那片老紡織廠房,在那之中,上海長虹繡品廠無疑是個中翹楚,而長虹廠獲得的種種成績則應該歸功于它的領航人——廠長老蔣。
上世界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從農村插隊落戶回來的老蔣選在在佳美針織服裝廠做出口工作。“選擇進服裝廠,一來我自己本身喜歡做服裝這一塊,二來它的外貿出口很吸引我。”
1992年,老蔣被調到了長虹繡品廠,他沒想到,這個廠長一做就是25年。那時候的長虹繡品廠,主要負責外貿針織物上的紡品,例如窗簾上的花紋,一度都是廠內熱銷的產物。
但是,在老蔣看來,長虹始終不是上級單位的“親生兒子”,“那個時候,在我們上面還有一個叫做蘇藝繡品廠的單位,他們主要負責666c(當時銷售緊俏的窗簾產品型號)的訂單。只有蘇藝處理不過來的訂單,才交由長虹來做。”
老蔣發現,長此以往之下,一旦紡織產業走下坡路,往往最先“餓死”的就是長虹。作為每天都要面對三、四百來人的一廠之主,老蔣拍板決定:不能再食“嗟來之食”,長虹應該開辟自己的訂單市場。
1995年,老蔣決定開通加工品市場,那個時候的他提出了這樣的口號:保證外銷,鞏固內銷,發展加工。所謂保證外銷就是保證在蘇藝的份額下,長虹能夠接手其他的所有外銷訂單;鞏固內銷的意思就是指在傳統的內銷市場上,要保持比蘇藝高的市場占有率;而發展加工則是老蔣與各部門負責人一同攢出來的新點子:“現在想來,那個時候實際我們已經在走市場經濟了。
發展加工,就是對外去找市場上仍未被紡織廠占領的產品‘處女地’。”老蔣的這一決定,讓長虹的產品從傳統的窗簾紡品走向更遠的市場,手套、服裝、四件套、餐墊等等一系列的產品讓長虹的路越走越順,也越走越遠,最終被一家制帽企業找到,開展了一系列與帽子有關的設計、生產、繡花、銷售等多產業合一的工作。
1992-1997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被老蔣稱為是長虹繡品發展史上的第一高峰,外銷、內銷以及加工品,。
8.勞動模范的故事
1米80的個頭,黑里透紅的膚色。“別看他人高馬大,羅發兵是個有心人,對推土機的癡迷簡直到了極點。”中鐵十三局集團青藏指揮部黨工委副書記李少亮這樣評價青藏鐵路項目部推土機司機羅發兵。
1987年,公司機械隊缺推土機手,隊長讓羅發兵學。他僅用一個月時間,不但能熟練駕駛,還單獨操作創下隊里當月的高產紀錄。羅發兵只有初中文化,平時沉默寡言,但勤奮好學,《推土機使用手冊》、《機械工人識圖》、《內燃機原理》等專業書籍都被他翻卷了邊。幾年下來,他能熟練駕駛多種推土機。
使用機械他是能手,修理機械也出了名,聽聲音就能知道關鍵部位的工作狀態,看排氣就能準確判斷機械核心的功能。他在機械維修上提出的10多條建議被十三局集團公司推廣,僅在他所在的六公司就創造效益100多萬元。他還能自己加工和改進配件,多年來節省開支數百萬元。在青藏線施工的兩年中,他修舊利廢,為企業創造了上百萬元效益。
青藏高原低溫、低壓、缺氧,機械效能只能達到內地的70%,且故障頻繁。特別是冬春季節,極度缺氧加上低溫霜凍,早晨上班時打不著火,又是火烤又是開水燙的。羅發兵摸索出竅門,下班后把車開到避風處,車頭對準太陽方向,早晨陽光照射在發動機上,上班時很容易發動。剛上高原時,不少推土機經常出現拋錨趴窩的現象,羅發兵開的推土機卻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同樣推3000立方米土,別人用4小時,他只需兩小時。在青藏鐵路施工的兩年間,他的推土機沒有一次因拋錨趴窩影響施工,是中鐵十三局青藏鐵路工地出勤率最高的工程車輛。
隊里來了年輕人,羅發兵主動搞好傳幫帶。有人勸他:“你別太無私了,當心別人搶了飯碗!”他說:“一代就要比一代強。他們超過我這個師傅,我才高興呢!”羅發兵收了10多個徒弟,目前個個都能獨當一面,在施工一線很受歡迎。
18年來,羅發兵換過4臺推土機,每臺都是別人不能開的舊車。這不單是他技術好,更重要的是他精心愛護,下班閑暇時總是圍著推土機轉悠,細心養護。曾任羅發兵所在施工隊隊長的王運虎記得,有一次羅發兵施工時,忽覺車身往下一沉,探頭一看,車身已下陷一米多深,并且隨著松動的土石往下滑。路基旁就是懸崖,如果繼續下滑,就可能連人帶車翻入懸崖。羅發兵驚出一身冷汗。如果扔下推土機立即跳車,他會安然無恙,但30多萬元的機械就報廢了。危急之中,他朝前面一臺挖掘機司機大喊求援。挖掘機手立即掉轉機頭,用大爪鉤住推土機。此時,1/3車身已經懸空。羅發兵沉住氣,配合挖掘機小心翼翼地操作。經過兩個多小時努力,終于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