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音樂家的小故事
海頓 HAYDN 約瑟夫.海頓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奧地利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維也納。
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制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
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臺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后來長大后,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
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
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庭樂師。此后,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
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于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斗爭性。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對于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樸,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
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并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
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鐘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
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樸、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并對后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創作了《倫敦交響曲》。
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貝多芬的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
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瞇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么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于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于在維也納藝術舞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臺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來徹底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里,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斗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
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里,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
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
2.音樂家的小故事,要短一點
1、亨德爾的故事
1707年,亨德爾在不被人知的情況下游歷威尼斯。到達后不久,他應私人朋友之邀參加一個蒙面舞會。但亨德爾不擅跳舞,便坐下彈鋼琴。正值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當時兩人并不相識,但他聽過亨德爾非凡的演奏。
此時,他忽然聽到美妙的琴聲傳來,斯卡拉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戴著假面具坐在鋼琴旁的人大聲喊叫:“啊,魔鬼!魔鬼!那個彈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爾!”斯卡拉蒂說完就沖過去掀掉彈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爾。從此兩人成了極好的朋友。
2、斯蒂芬·福斯特的故事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紀美國一位自學成才,具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家。福斯特的歌曲優美抒情,樸素真摯,在藝術上有著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蘇珊娜!》《家園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國家喻戶曉,而且在我國也廣為流傳。他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藝術財富,可是當他離開人世時,他的全部經濟遺產只有皮夾子里的3角8分錢。
3、貝多芬的故事
貝多芬來到飯館用餐,點菜后,他突然靈感來,順手抓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背面作起曲來。他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看著貝多芬十分投入,從人不敢打擾,準備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約一小時過去,侍者來到貝多芬身邊說:“先生,上菜吧?”
貝多芬如夢初醒,立即找錢結帳。從人哭笑不得,說:“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實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從人的解釋,他按菜單上的標價付了款,卷起寫滿音符的,沖出飯館。
4、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了。
5、肖邦的故事
肖邦三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家里舉行晚會,別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媽媽彈琴時手指的動作。晚會結束了,他就坐在媽媽的鋼琴前彈出一支悠揚的曲子。媽媽聽了很驚訝,第二天就給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
小肖邦學琴很認真,可是,因為年齡小,手也小,影響按鍵。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手指頭縫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間隔大一些。經過五年的艱苦練習,肖邦八歲那年,就登上了大舞臺演奏鋼琴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劇場里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肖邦愛彈鋼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練習,最后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
3.介紹幾位音樂家的故事,最好可以簡短一些,也不要太過于簡短哦
伯牙絕弦的故事:講述知音難求,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了。
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藝術生命短暫而又輝煌。他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個音樂世家。3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6歲開始了其輝煌的藝術生涯,他不僅在薩爾茨堡大主教的宮廷中演出,而且還被帶進維也納的美泉宮為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演奏。8歲開始創作,11歲寫出第一部歌劇,14歲便成為著名的波倫亞學院院士。1781年他不顧父親的勸告,辭去薩爾茨堡大主教府樂師之職,定居音樂之都維也納。
他一生創作了二十多部歌劇,四十多部交響曲,四十多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和其他樂器協奏曲,五十多首鋼琴奏鳴曲和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大量其他類型的室內樂和聲樂作品。
意大利音樂家羅西尼說:“莫扎特不是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實在是世界唯一的音樂家。”我國藝術教育家豐子愷說,莫扎特的音樂里全然沒有欲望,只有美。羅馬教皇十分欣賞莫扎特的天才,授予他“騎士”稱號。莫扎特非常高興,以后經常自稱“騎士莫扎特。”
然而,在他短暫的35年生涯中,貧困總是伴隨著他。據說,在一個寒冬的早晨,一位朋友前去拜訪,看見莫扎特夫婦正攜手跳舞。一問才知道,他們因為無錢買煤生火,只好以跳舞御寒。
“我一生只寫了幾個音符”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故事:他可謂一生順暢,終身顯赫,就連死后,似乎也受到了特殊的優待。在維也納的城市公園里,我們參觀了著名的施特勞斯金像。這位“圓舞曲之王”站在高高的樂壇上,專心致志地拉著小提琴。在他的后面,裝飾著漂亮的環狀大理石浮雕。現在,這里已經成為維也納的一大景觀。我們還沒有拍完照,就看到一對華裔新婚夫婦來此拍照留念。
小約翰.施特勞斯出身音樂世家,一生寫了五百多首作品,大部分是舞曲音樂,包括圓舞曲、波爾卡、進行曲以及一些輕歌劇。其中以他所創造的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著稱,特別是他的《藍色多瑙河》在全世界廣泛流傳。
據說,他的《藍色多瑙河》是為了重振國威而創作的。1866年7月,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慘敗,維也納市民情緒低沉。當時,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約請施特勞斯寫一首歌頌祖國河山的合唱曲,以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
一天,作曲家突然想起了德國詩人卡爾.貝克描寫多瑙河的詩句:“在那多瑙河邊,在那美麗的、蔚藍色多瑙河邊……”
詩中迷人的意境點化了作曲家的音樂靈感。旋律猶如泉涌,流瀉在他的筆端。一首無詞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誕生了。
樂曲寫好后,赫貝克請一位奧地利職業警察兼家庭詩人約瑟夫.懷爾填詞。因歌詞粗劣,內容不合時宜,這首合唱曲在1867年2月15日首演時,聽眾反應平平。半年后,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演出了管弦樂曲《藍色多瑙河》,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天,法國詩人巴比葉用法文為圓舞曲重新填寫歌詞。以后,管弦樂曲和合唱曲《藍色多瑙河》便風靡全球,成為施特勞斯的代表作。
瓦格納贊譽這部作品“在優美、精致和真正的音樂方面,超過了當時許多作品”。
4.有關音樂家的故事 要簡略些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貝多芬生長的年代。但是;的時期。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曾任當地宮廷樂長,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貝多芬生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后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 藝,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于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移居德國后
5.音樂家的小故事 要短點
慰問演奏
波蘭小提琴家亨利·舍林格去年到英國演出,下榻的一家飯店忽然失火。他抓起他的名貴小提琴同其他旅客一起逃了出來。但是到飯店外的草坪上,他卻奏起小提琴來安慰因火警而受驚的人們。下午四點鐘,火被撲來了。他收拾起小提琴上樓去睡覺去了。
勿違規章
著名的大提琴家赫爾紹爾決定利用一下坐火車的時間,他在臥車的單間里把大提琴從琴套里拿出來開始練琴。在過道里的列車員開了單間的門說道:“您拉琴吧,我不打攪您,可是別向人家討錢,這是違犯規章的。”
6.貝多芬的小故事(4個 短點的)
<;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鍵盤前,讓他在那里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么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里。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鐘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愿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于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么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失聰〉
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一切音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也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并沒有別的音樂家那么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現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種語言。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里,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憑偶爾出生得來的。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也許實際情形比資料所載的更為暴烈,但貝多芬的朋友們設法把事情掩蓋過去。魏格勒資料庫中的《魏格勒和布魯林家族的朋友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沒有奧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場,恐怕免不了發生毆斗,貝多芬已經舉起一張椅子準備想里奇諾夫斯基親王迎頭痛擊,因為貝多芬躲在房間里拴上門,親王卻把門撞開。幸虧奧普斯多夫擋在他們兩人之間。”吵架的起因是貝多芬拒絕里奇諾夫斯基為他召晚宴的幾個法國軍官演奏。
但貝多芬愛他們;他說過一些話,顯示他心里對他們的感激,但這種感激并不授權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7.音樂家的小故事
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在德國波恩的教堂受洗禮。
至于他的生日,至今尚無準確的旁證材料來加以確定;一般認為是在受洗禮的前一天——12月16日。 在貝多芬誕生的時候,波恩是人口不滿三萬的小城。
城東靠萊茵河,城北群山連綿綠蔥蔥。《夢幻曲》的作者舒曼曾寫道:“……當萊茵河上的船路過此地,外國人問巨人的名字時,每個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貝多芬。
船上的外國人還以為這是一個德國皇帝的名字”。舒曼的最后一句話對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來說,已是事過境遷。
因為,現在貝多芬是屬于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他的《命運》,知道他的《英雄》,知道他的《熱情》、《悲愴》,知道創造者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在貝多芬的時代,波恩是科隆選候的宮廷所在地。貝多芬的祖父路德維希(1712—1773)曾任宮廷樂長。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約1740—1792)也在宮廷樂團唱歌、拉小提琴,1756年成為宮廷樂師。由于收入微薄,他還教私人學生和演奏鋼琴以維持生計。
貝多芬的母親瑪麗亞·瑪格達勒挪(1746—1787)是宮廷廚師長的女兒。他們生了五個男孩、兩個女孩,但是長大成人的唯有貝多芬和他的兩個弟弟。
貝多芬自幼從父學鋼琴,很早就顯示了他的音樂才能。1778年3月26日,七歲的貝多芬第一次在演奏會上表演。
當時他彈了一首鋼琴協奏曲。還參加三重奏曲的演出。
少年時期對貝多芬影響最大的教師是德國作曲家、波恩的宮廷管風琴樂師聶費(1748—1798)。從1781年開始,聶費教貝多芬鋼琴、管風琴、作曲,給貝多芬講解巴赫的作品風格。
聶費寫過一篇介紹貝多芬的報道,發表在1783年3月的《音樂雜志》。文中寫道:“他是十一歲的少年,才能卓越,前途遠大。
他的鋼琴演奏極其靈巧有力,視奏能力出類拔萃。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幾乎全部都能得心應手地彈下來……現在,聶費氏使貝多芬受到作曲訓練。
為了鼓勵他作曲,在曼海姆出版了由他譜寫的有進行曲主題九個變奏的鋼琴曲。這位年輕的天才有資格接受提供給他去旅行的資助。
倘若今后他仍然象現在那樣不斷取得進步,他必然會成為第二個莫扎特。”這個報道證明聶費很有眼力,也說明貝多芬在當時已顯示出不同凡響的音樂才能。
報道中提到的歲數比貝多芬的實際歲數小,這是因為貝多芬的父親在貝多芬第一次演出時,說他是只有“六歲”(實際上是七歲零三個月)的音樂神童。為此,連貝多芬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的歲數少算了兩歲。
在這一年,貝多芬作于1782—1783年的三首鋼琴曲《選候奏鳴曲》在施派爾的博斯勒社出版。同年出版的作品還有回旋曲和歌曲各一首。
1784年2月,貝多芬開始擔任宮廷樂師。 1787年4月上旬,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聽到了莫扎特的演奏。
但是不到半個月,母親病危的消息使貝多芬不得不急忙趕回波恩。不久母親病逝。
貝多芬充滿感情地在一封信中寫道:“對我來講,她是非常好的母親,我熱愛母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由于父親酗酒的惡習在母親去世后變本加厲,他不再照管家族。
沉重的生活擔子落到了不滿十七歲的貝多芬肩上。他必須戰勝貧困,代替父親養活兩個弟弟。
1788年貝多芬到宮廷劇場任中提琴樂師,翌年從宮廷領取父親的一半薪金和原來支付給父親的小麥。貝多芬就用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了這個家庭。
生活是一場沒有僥幸的戰斗。貝多芬受到現實生活的猛烈沖擊,但是青年貝多芬毅然挑起重擔,迎著風浪,邁開大步向前走去。
1789年5月,貝多芬與任宮廷樂師的知友賴歇爾一起進入波恩大學。貝多芬象海綿那樣從萊辛、歌德、席勒的著作里吸取養料。
貝多芬與波恩的名門布羅伊寧一家有親密往來。從聚集在布羅伊寧家的年輕藝術家那里貝多芬獲得了有關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的豐富知識,他還結識了一位名叫瓦爾德施泰因(1762—1823)的朋友。
1792年7月,奧地利大作曲家海頓從倫敦歸國途中來到波恩。宮廷樂師們邀請他參加在郊外戈德斯貝格舉行的朝餐會。
這時,貝多芬把自己作曲的康塔塔拿出來請海頓教正。海頓看后,答應在維也納教他作曲。
在瓦爾德施泰因的熱心幫助下,科隆選侯同意給貝多芬一年假期,讓他到維也納深造。臨別前瓦爾德施泰因在貝多芬的紀念冊上寫道:“愿你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從海頓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11月10日左右,貝多芬到達維也納,師從海頓學對位法。現在還保存著的貝多芬當年所做的習題有二百四十五曲,其中經過海頓改正的有四十二曲。
1794年1月海頓離開維也納后,貝多芬愛學于圣施蒂芬大教堂樂長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爾。這位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用自己編著的《作曲法基本教程》給貝多芬當教材。
在這位嚴師指導下貝多芬在十四個月中寫出的習作有《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曲》,以及未完成的《C大調第一交響曲》初稿。除這兩位老師之外,在1793年8月至1794年5月底,貝多芬還師從約翰·申克學作曲。
1794年3月,波恩宮廷不再給貝多芬寄去本來就不夠開支的生活費用。貝多芬只得通過演出、教私人學生、出版作品以維持生計。
1795年他在名鋼琴家云集的維也納首次登臺演。
8.【音樂家小故事要簡短的,容易背誦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至3分鐘之間
海頓 HAYDN 約瑟夫.海頓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奧地利的羅勞村,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制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臺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后來長大后,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庭樂師.此后,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于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貝多芬的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于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于在維也納藝術舞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臺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來徹底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里,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斗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里,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9.音樂家小故事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
一天,公爵家里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侖派駐占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
貝多芬不明就里,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占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
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點的音樂家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