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的小故事,要短
白居易的故事 唐憲宗即位以后,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絳那樣的正直的大臣當宰相。
但是他仍舊寵信宦官。他想討伐藩鎮,用一個宦官頭子做統帥。
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對。反對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遺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他擅長作詩的名氣,很早就傳開了。
白居易自小聰明,生下來剛六七個月,就能辨認“之”、“無”兩個字,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大概在他十五六歲那年,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2343734他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讓他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面,結交名人。
那時候,正是朱泚叛亂之后,長安遭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連年戰爭,到處鬧糧荒,長安米價飛漲,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
當時,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遇到后生晚輩,常常倚老賣老。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氣,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
顧況聽說白居易也是個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
顧況瞅了瞅這個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著翻著,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讀到這里,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剛才跟您開個玩笑,您別見怪。”
打這次見面以后,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夸說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也就在長安出了名。
不到幾年,他考取了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馬上提拔他做翰林學士,后來又派他擔任左拾遺。
白居易可不是那種爭名求利、向上級阿諛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斷地創作新的詩歌,揭露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一面在憲宗面前多次直諫,特別是反對讓宦官掌握兵權。
這一回,白居易諫阻憲宗封宦官做統帥,惹得憲宗很氣惱。他跟宰相李絳說:“白居易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來的,怎么對我這樣不敬,我實在忍耐不住啦!” 李絳說:“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諫,不怕殺頭,正說明他對國家的忠心。
如果辦他的罪,只怕以后沒人敢說真話了。 唐憲宗勉強接受李絳的意見,暫時沒有把白居易撤職。
但是,過了沒有多少天,終于把他左拾遺的職務撤掉,改派別的官職。 白居易寫了許多詩,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現實的,像《秦中吟》和《新樂府》。
在這些詩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勢欺壓百姓的罪惡,有的諷刺官僚們窮奢極侈的豪華生活,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詩歌通俗好懂,受到當時廣大人民的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傳誦著白居易的詩篇。
據說,白居易寫完一首詩,總先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夠使她聽懂。這當然只是一種傳說,但是說明他寫的詩歌是比較接近群眾的。
正因為他的詩反映現實,觸犯了掌權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咒罵和忌恨。 有些人想誣陷白居易,只是一時找不到借口。
過了幾年,白居易在太子的東宮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殺了。
這次暗殺有復雜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誰也不想開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來,首先向憲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緝兇手。
宦官和官僚抓住這個機會,說白居易不是諫官,不該對朝廷大事亂主張,狠狠地告了一狀。 接著,又有一批一向討厭白居易的官員,亂哄哄造謠污蔑,向白居易潑污水。
有人說白居易的母親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還寫過《賞花》、《新井》的詩,那不是大不孝嗎? 經過這樣羅織罪名,誰也沒法給白居易辯護,白居易終于被降職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當司馬了。 白居易無辜受到貶謫,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
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聽到江上傳來一陣哀怨的琵琶聲,叫人一打聽,原來是一個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彈的。白居易見了那歌女,又聽她訴說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滿腔心事。
回來以后,寫下了著名的敘事長詩《琵琶行》,詩中說: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后來白居易又幾次回到京城,做過幾任朝廷大官。但是當時的朝政十分混亂,像白居易這樣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為。
他把他全部精力傾注到詩歌創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寫了二千八百多首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里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
2.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的故事: 唐憲宗即位以后,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絳那樣的正直的大臣當宰相。
但是他仍舊寵信宦官。他想討伐藩鎮,用一個宦官頭子做統帥。
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對。反對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遺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他擅長作詩的名氣,很早就傳開了。
白居易自小聰明,生下來剛六七個月,就能辨認“之”、“無”兩個字,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大概在他十五六歲那年,他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讓他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面,結交名人。
那時候,正是朱泚叛亂之后,長安遭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連年戰爭,到處鬧糧荒,長安米價飛漲,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
當時,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遇到后生晚輩,常常倚老賣老。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氣,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
顧況聽說白居易也是個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
顧況瞅了瞅這個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邊請求指教。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著翻著,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讀到這里,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啊!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剛才跟您開個玩笑,您別見怪。”
打這次見面以后,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夸說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也就在長安出了名。
不到幾年,他考取了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馬上提拔他做翰林學士,后來又派他擔任左拾遺。
白居易可不是那種爭名求利、向上級阿諛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斷地創作新的詩歌,揭露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一面在憲宗面前多次直諫,特別是反對讓宦官掌握兵權。
這一回,白居易諫阻憲宗封宦官做統帥,惹得憲宗很氣惱。他跟宰相李絳說:“白居易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來的,怎么對我這樣不敬,我實在忍耐不住啦!” 李絳說:“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諫,不怕殺頭,正說明他對國家的忠心。
如果辦他的罪,只怕以后沒人敢說真話了。 唐憲宗勉強接受李絳的意見,暫時沒有把白居易撤職。
但是,過了沒有多少天,終于把他左拾遺的職務撤掉,改派別的官職。 白居易寫了許多詩,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現實的,像《秦中吟》和《新樂府》。
在這些詩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勢欺壓百姓的罪惡,有的諷刺官僚們窮奢極侈的豪華生活,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詩歌通俗好懂,受到當時廣大人民的歡迎,街頭巷尾,到處都傳誦著白居易的詩篇。
據說,白居易寫完一首詩,總先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夠使她聽懂。這當然只是一種傳說,但是說明他寫的詩歌是比較接近群眾的。
正因為他的詩反映現實,觸犯了掌權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咒罵和忌恨。 有些人想誣陷白居易,只是一時找不到借口。
過了幾年,白居易在太子的東宮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殺了。
這次暗殺有復雜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誰也不想開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來,首先向憲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緝兇手。
宦官和官僚抓住這個機會,說白居易不是諫官,不該對朝廷大事亂主張,狠狠地告了一狀。 接著,又有一批一向討厭白居易的官員,亂哄哄造謠污蔑,向白居易潑污水。
有人說白居易的母親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還寫過《賞花》、《新井》的詩,那不是大不孝嗎? 經過這樣羅織罪名,誰也沒法給白居易辯護,白居易終于被降職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當司馬了。 白居易無辜受到貶謫,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
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聽到江上傳來一陣哀怨的琵琶聲,叫人一打聽,原來是一個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彈的。白居易見了那歌女,又聽她訴說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滿腔心事。
回來以后,寫下了著名的敘事長詩《琵琶行》,詩中說: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后來白居易又幾次回到京城,做過幾任朝廷大官。但是當時的朝政十分混亂,像白居易這樣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為。
他把他全部精力傾注到詩歌創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寫了二千八百多首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里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
3.詩人的故事簡短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4.白居易的短篇敘事詩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京兆府新栽蓮 時為周至尉趨府作 污溝貯濁水,水上葉田田。我來一長嘆,知是東溪蓮。
下有青泥污,馨香無復全。上有紅塵撲,顏色不得鮮。
物性猶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
昔在溪中日,花葉媚清漣。今來不得地,憔悴府門前。
月夜登閣避暑 旱久炎氣甚,中人若燔燒。清風隱何處?草樹不動搖。
何以避暑氣,無如出塵囂。行行都門外,佛閣正岧峣。
清涼近高生,煩熱委靜銷。開襟當軒坐,意泰神飄飄。
回看歸路旁,禾黍盡枯焦。獨善誠有計,將何救旱苗?宿紫閣山北村 晨游柴閣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余人。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餐。
主人退后立,斂手反如賓。中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口稱采造家,身屬神策軍。
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蜀路石婦 道旁一石婦,無記復無銘。
傳是此鄉女,為婦孝且貞。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
夫行二十載,婦獨守孤煢。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寧。
其婦執婦道,一一如禮經。晨昏問起居,恭順發心誠。
藥餌自調節,膳羞必甘馨。夫行竟不歸,婦德轉光明。
后人高其節,刻石像婦形。儼然整衣巾,若立在閨庭。
似見舅姑禮,如聞環佩聲。至今為婦者,見此孝心生。
不比山頭石,空有望夫名。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賓命宴虛白堂。
去年九日到東洛,今年九日來吳鄉。兩邊蓬鬢一時白,三處菊花同色黃。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覺惜重陽。江南九月未搖落,柳青蒲綠稻穗香。
姑蘇臺榭倚蒼靄,太湖山水含清光。可憐假日好天色,公門吏靜風景涼。
榜舟鞭馬取賓客,掃樓拂席排壺觴。胡琴錚鏦指撥剌。
吳娃美麗眉眼長。笙歌一曲思凝絕,金鈿再拜光低昂。
日腳欲落備燈燭,風頭漸高加酒漿。觥盞艷翻菡萏葉,舞鬟擺落茱萸房。
半酣憑檻起四顧,七堰八門六十坊。遠近高低寺間出,東西南北橋相望。
水道脈分棹鱗次,里閭棋布城冊方。人煙樹色無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
自問有何才與政,高廳大館居中央。銅魚今乃澤國節,刺史是古吳都王。
郊無戎馬郡無事,門有棨戟腰有章。盛時儻來合慚愧,壯歲忽去還感傷。
從事醒歸應不可,使君醉倒亦何妨。請君停杯聽我語,此語真實非虛狂。
五旬已過不為夭,七十為期蓋是常。須知菊酒登高會,從此多無二十場。
六年春贈分司東都諸公 我為同州牧,內愧無才術。忝擢恩已多,遭逢幸非一。
偶當谷賤歲,適值民安日。郡縣獄空虛,鄉閭盜奔逸。
其間最幸者,朝客多分秩。行接鴛鷺群,坐成芝蘭室。
時聯拜表騎,間動題詩筆。夜雪秉燭游,春風攜榼出。
花教鶯點檢,柳付風排比。法酒淡清漿,含桃裊紅實。
洛童調金管,盧女鏗瑤瑟。黛慘歌思深,腰凝舞拍密。
每因同醉樂,自覺忘衰疾。始悟肘后方,不如杯中物。
生涯隨日過,世事何時畢。老子苦乖慵,希君數牽率。
有小白馬乘馭多時,奉使東行至稠桑驛,溘然 能驟復能馳,翩翩白馬兒。毛寒一團雪,鬃薄萬條絲。
皂蓋春行日,驪駒曉從時。雙旌前獨步,五馬內偏騎。
芳草承蹄葉,垂楊拂頂枝。跨將迎好客,惜不換妖姬。
慢鞚游蕭寺,閑驅醉習池。睡來乘作夢,興發倚成詩。
鞭為馴難下,鞍緣穩不離。北歸還共到,東使亦相隨。
赭白何曾變,玄黃豈得知。嘶風覺聲急,踏雪怪行遲。
昨夜猶芻秣,今朝尚縶維。臥槽應不起,顧主遂長辭。
塵滅駸駸跡,霜留皎皎姿。度關形未改,過隙影難追。
念倍燕求駿,情深項別騅。銀收鉤臆帶,金卸絡頭羈。
何處埋奇骨,誰家覓弊帷。稠桑驛門外,吟罷涕雙垂。
5.白居易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八卦一下 小時候,經常聽語文老師講,白居易寫完詩之后,都要念給不識字的婦女兒童聽,然后修改,直到他們聽懂為止。
當時我就想,寫詩至此,還能叫詩嗎?不如叫歌謠算了,因此對白頗有不敬。長大后,特別是讀了白《琵琶行》和《長恨歌》后,我對白的態度徹底改變了。
我由衷地佩服他,試想中國古人還曾有誰寫過這么長的敘事詩,又寫得如此凄婉動人。 這里只說《長恨歌》,歷來有關此詩的主題有爭議,不過現代的大部分讀者都會把它看成一首愛情悲劇詩。
詩的內容不想細說了,我這里只想八卦一下,全當是玩吧。 白寫《長恨歌》時,已三十五歲,但還未婚。
一個大齡的未婚之人,竟然寫出了這么一出讓時人(據說《長恨歌》寫出之后,立馬傳遍大江南北,曾有娼妓應聘的時候把此作為法寶:“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白居易到別人家作客的時候,那些歌伎一見到他就紛紛指點:此乃長恨歌歌主也。
可見此詩的流行程度),讓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歷史書在寫到唐玄宗如何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時也引用《長恨歌》詩句:“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甚至寫到安史之亂時,也來一句“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我的問題是:白居易一個光棍漢,如果沒有情感經歷,他又如何能寫出這種纏綿悱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書,看一看白所寫的詩歌。明白了,白有一個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馬,她就是湘靈! 白有一首《鄰女》的詩是寫湘靈的: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白居易沒事干,竟欣賞起鄰居家一位15歲的姑娘,并且觀察得這么仔細,還寫到繡床,如果不是寫湘靈,那白居易絕對是個不懷好意的色狼。
但我們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這首詩只能是寫15歲的湘靈。據推算,白這時19歲。
也可以說白居易19歲時,和鄰家15歲的湘靈確立了戀愛關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不能結合呢?白居易27歲的時候,他離開湘靈(即離開徐州符離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時,一路上寫了三首詩給湘靈。
第一首的題目就是《寄湘靈》: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后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
他想湘靈想得淚眼朦朧,真是個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閨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從這首詩中看,白居易與湘靈的關系已發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長恨歌》的話應該是:“翡翠衾寒誰與共,孤燈挑盡未成眠。”
第三首《長相思》: “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唉,讀到這里,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兩人15歲(從湘靈的角度看,白居易當時19歲)就認識了,至今整整苦戀了8年(白居易27)。是什么阻礙了他們?門第。
當白居易29歲終于考上了進士,就向母親懇請與湘靈結婚,遭到了母親無情的拒絕,理由仍然是門第。白居易的《生離別》訴說了自己的苦衷: “食蘗不易食梅難,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蘗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
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 人生最痛苦之別莫過于生離別。
若是死離別,時間還可以逐步把痛苦減輕,然而生離別會讓人一輩子掛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發,可見相思之苦了。
白居易33歲的時候,在長安已作了校書郎,仍得不到母親的允諾,其《潛別離》揭示了這一苦楚: “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
相思之深,潛離暗別之苦,直讓人慨嘆白居易的生不逢時了。連送別都只能悄悄地進行,這是何等的無奈。
白居易以不婚來抗爭(白直到38歲才結婚),但無濟于事。他也只能用詩來表達了: 《冬至夜懷湘靈》:“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感秋寄遠》:“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
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
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
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 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
瞑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正是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白居易在寫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的時候,特別是寫到兩人的生死相別之后的那些大段大段地抒情描寫,入骨三分,要把人的腸子都化了,一個沒有類似情感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因此與其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寫唐明皇和楊玉環的,倒不如說是寫他自己的!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們后人讀這樣的詩歌,同樣長恨綿綿啊! (附注:文。
6.求白居易關于西湖白堤的故事,及簡單介紹
白堤原稱“白沙堤”。橫亙在西湖東西向的湖面上,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于平湖秋月,長1公里。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云:“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說的就是這條堤。后人為紀念白居易,稱為白堤。
白堤的特點是一株柳樹一株桃,所以每到春天桃紅柳綠、芳草如茵的時節,游人走在白堤上時似在畫中行。
特別關照:走白堤一定要從斷橋這頭往孤山那邊走,這樣可以看到遠山如黛、綠島浮水的美景;如果倒過來走的話,你就只能一直面對杭州市中心的水泥森林了。
推薦:在斷橋馬路對面的市少年宮隔壁,有一家叫做“酒旗風”的小茶餐廳,該店做菜泡飯和煲仔飯很不錯,其中的“干魷辣泡飯”(10元/碗)很不一般,一言以蔽之,香、辣、鮮。另外,店里還有很多智力玩具和各種棋牌可供娛樂。
交通:乘807、游1、2路到斷橋站下,即到白堤。
7.白居易在杭州的故事
白居易少年時,曾隨父避亂越中,廣游江南,尤其鐘情于蘇杭。
年過半百時得以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蘇州刺史,算是圓了平生心愿——“異日苛獲蘇杭一郡足矣”。不僅一郡,而且是兩郡皆得,天堂(蘇杭)圓滿,可謂失意中的得意。
白居易于長慶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長官),前后三年,實際時間僅20個月。在這不算長的時間里,白公卻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對杭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力排眾議,筑堤保湖,興修水利,引湖水灌溉農田。 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之白堤。
今之白堤東起斷橋,西至平湖秋月,早在白居易之前已有,當時名白沙堤,或沙堤。但不知此堤為誰所筑,何時所筑。
即使在白居易那個時候,也已是迷案了:“誰開湖西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白詩自注云: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舊志云不知所從始。
白居易在詩中屢次提及白堤,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等。 那么,白公所筑之堤在何處呢?說法不一。
或曰在錢塘門北,由石函橋北至余杭門(即武林門)。或曰在錢塘門外即今日松木場到武林門外。
《古西湖白公堤堤址新識》云:在錢塘門外,自東往西,經昭慶寺前,直至寶石山麓與白堤的東端相交接處。新《西湖志》曰:在今寶石山麓至湖畔居一線。
我以為都不能作為確論。不過有一點是基本一致的,即白公堤的一端在錢塘門外,想必不會離錢塘門太遠,也就是應在今天的六公園(或湖畔居)附近。
后人雖知有白公堤,但由于它湮滅已久。而人們又懷念白公這位好“市長”,于是有意無意地把白堤附會成了白公堤。
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為二,堤內是上湖,堤外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閘,需要時放水,“漸次以達下湖”。
這樣既可防洪水淹沒湖下農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灌溉農田,同時開拓了水上交通運輸之便,利莫大也。但當初白公筑堤時曾遭遇很大阻力。
好在白公早已經過認真的調研,胸有成竹,一一據理據實反駁,終使治湖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2、疏浚六井,便民飲水,安居樂業。
早在白居易之前數十年,李泌(722—789)出任杭州刺史時,就已開治六井,解決了杭州居民的飲水難題。杭州為江海故地,當時仍距海極近,地下水咸苦不能飲,居民惟有近山處鑿井方得淡水,但遠不夠用。
李泌利用一種有別于一般挖井手段的特殊方法開六井,以引西湖之水入城,供居民飲用。六井為:相國井、西井、方井(即眼井)、金牛井、白龜井和小方井(即六井)。
相國井遺跡猶存,即在今井亭橋西天香樓側。早時井上有亭,乃為紀念李泌而筑(李泌后為相國,故曰“相國井”)。
而附近有一橋,便因井亭而命名為“井亭橋”了。如今井尚在,亭卻沒了,橋亦不見,只留下“井亭橋”之地名。
李泌開井40余年以后,有的井已經淤塞,飲水又成了問題。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同時,重新疏浚六井,以改善居民飲水。
雖然只是重新疏浚,但也功不可沒,體現了他“出任為官,重在救民濟世”的思想,并與其捍湖浚湖的工程相配套,大大有利于杭州市民之生活。 3、設立浚湖基金,為后來官員立下規范。
白居易不僅自己任上親力親為,筑堤捍湖,疏井浚湖,而且在他回京離杭時,將自己俸祿的大部分留存官庫,作為疏浚西湖的固定基金。用去多少,由繼任者補足原數。
嗣后沿襲成為一種制度,持續50年之久。這種規范對西湖的長治久安是很有益處的。
即使這種制度后來作廢了,但對后來為官者仍有一種無形的約束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