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篆書的發展史發展史2000字
清代早期寫篆書的人不多,知名的篆書家有王澍、洪亮吉、孫星衍、錢坫等人,他們燒毫寫“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為范本。其中錢坫(1714——1806)較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時也進行 了積極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鐘鼎、石鼓、秦漢銅器款識等揉為一體,忽圓忽方,似篆似隸,形成了一種古茂生動的新貌。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碑學大倡,社會的審美觀發生了大的轉變,篆書家紛紛出現,這時篆書的面貌基本上擺脫了秦篆的束縛。鄧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書千年來死氣沉沉的局面,他從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漢碑額、瓦當等古文字中吸取營養,用筆運指絞毫,布局計白當黑,筆勢流暢,神采飛動,使其篆書別開生面,而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家。同時,形成了以他為首的一大流派——鄧派。鄧派中的風云人物有吳熙載、程荃、莫友之、楊沂孫、徐三庚、吳育、鄧傳密、趙之謙等人,其以楊沂孫、趙之謙最為杰出。
到了清代晚期,書壇上的有識之士力求擺脫鄧石如的影響,紛紛在鄧派篆書之外別尋蹊徑。這樣,在篆書形態和風格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獨具一格者有陳介祺、吳大瀓、吳昌碩、丁佛言、范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其中造詣高、影響大的要數吳大瀓、吳昌碩等人。吳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學,其篆書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詔版的意味,故結體方正,筆力沈雄,富有金石氣。吳昌碩(1844——1927),其書法、繪畫、治印均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畫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書氣格不凡。晚年的篆書結構茂密壯偉,取勢峻峭,筆力凝煉遒勁,力能扛鼎,遠非一般名手所比,是鄧石如之后篆書第一人。
光緒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為書家們開一寶山。后來,以工書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羅振玉、丁輔之、董作賓等人。至今能工甲骨書法者也不乏其人。
縱觀清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篆書藝術狀況,從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著文字發展的反方向發展。這個有趣的現象說明了清代碑學把篆書藝術開拓到了多么廣闊的境界。
2.篆體字的發展階段是怎樣的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
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后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鐘、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
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后人稱之為小篆。小篆 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3.小篆出現,發展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梁。
4.小篆在歷史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 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
形體偏 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秦權上刻制 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 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 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清代篆書的發展經歷了哪些變革
在清代篆書發展中,具有開創意義的大書法家是鄧石如。
他首先將具有書寫 意味的筆法引入篆書,打破了自秦李斯到唐代李陽冰的“玉箸”篆法。楊沂孫在金 文、石鼓又上下過很深的工夫,將其融于小篆,改變小篆的圓轉用筆而以平直為 主,將小篆的長形結體變為近于方形,一反當時流行的派篆書的流美婉麗,使字形 更加端嚴。
這一創造性的融合,得到許多論家的肯定與贊許。長期以來,篆書用筆 方法單一,純粹以中鋒圓筆,轉折處亦取圓勢,故而孫過庭《書譜》說篆書“婉而 通”,亦即所謂婉麗流暢之美。
直至鄧石如,雖然突破了 “玉箸”的單一筆法,使 篆書體勢上有了較大變化,但卻仍然延續著篆書“婉而通”這一基本審美形態。 而 楊沂孫取法于金文,首先,他改變小篆長形體勢為方形,有些字甚至成扁方。
每一 字的字形,往往又多作上方下圓、外方內圓的處理,并出現明顯的橫折之筆。這樣 便增加了端嚴整飭,減少了小篆原來的婉約流暢。
楊沂孫的這一新書風,在“鄧 派”之后影響著后來的篆書家。 清末印壇重要篆刻家黃士陵(牧甫),他的吉金文字便曾直接受到楊沂孫篆書 的影響。
至于黃士陵、王福廠、鄧散木等,取法金文,以篆籀體兼融、形成風格獨 特的篆刻,也都是來自楊沂孫篆書的啟示。繼鄧石如之后,秦漢隸法重新開拓了篆 書之路,楊沂孫以金文入篆,又為篆書的發展另辟一新徑,以及此后的吳大澂、趙 之謙、吳昌碩等篆書家輩出,追本溯源,則是金石學與碑派書風的時代審美思潮, 使沉寂了千百年的篆書激發了新的生命力。
6.簡單說一下篆體,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有什么異同,以及它
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字屬于甲骨文和金文,這兩種文字基本上屬于同一時期,并不是我們經常認為的甲骨文在金文之前,二者不同之處在于文字載體不同: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金文則是在青銅器上,但這一時期尚未出現篆體。
到戰國時期才出現一種叫“戰國文”的字體,又稱大篆,目前存留下來的文物主要是石鼓;秦始皇統一以后由李斯創立小篆體,并通行全國,統一文字。漢代,由于小篆書寫不便,出現了隸書,到東漢時期鐘繇創立了楷書,篆體逐漸退出使用,基本上只用于印章上,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篆刻”。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書中字頭就是篆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7.造字的歷史(簡短)
中國文字發展史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
如今楔形文字、圣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藥,無意中發現藥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后賣給中藥店的,后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兇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兇,并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后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鐘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后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戰國后期的秦國,通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
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并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范文字的產物。
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于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于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后,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后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
進入東漢后,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于字形太過于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后,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么工整,也不像草書那么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么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