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思成的主要成就
著作名稱 發表時間備注《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1932.03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一期《薊縣獨樂寺山門考》1932.06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二期《寶坻縣廣濟寺三大士殿》1932.06營造學社匯刊三卷二期《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1933.04營造學社匯刊四卷《云崗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1933.12營造學社匯刊四卷《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1933.12營造學社匯刊四卷,與劉敦楨合寫《趙縣大石橋》1934.03營造學社匯刊五卷一期《修理故宮景山萬壽亭計劃》1934營造學社匯刊四卷,與劉敦楨合寫《漢代建筑式樣與裝飾》1934營造學社四卷,與劉敦楨、鮑鼎合寫《清式營造則例》1934單行本《杭州六和塔復原狀計劃》1935.03營造學社匯刊五卷三期《治故宮文淵閣實測圖說》1935營造學社匯刊四卷,與劉敦楨合寫《故宮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1935營造學社匯刊四卷,與蔡方蔭、劉敦楨合寫《曲阜孔廟之建筑及修葺計劃》1935.09營造學社匯刊六卷一期《建筑設計參考圖敘述》1935.12營造學社匯刊六卷二期《建筑設參考圖集簡說及(一)臺基,(一)臺欄桿.(三)店面.(四)斗棋(漢一宋).(五)斗拱(元明清)》1935.12營造學社特刊《中國建筑史》1945單行本《中國建筑和藝術》1946英文稿《城市計劃大綱序》1951單行本《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1952文物二卷五期《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1953 《中國建筑的特征》1954建筑學報《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1954建筑學報,與林徽因、莫宗匯合寫《東亞城市建設與改造》1958在國際建筑協會會議上的報告《建筑創造的幾個重要問題》1961建筑學報
2.梁思成的事跡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模拆除開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傳統形式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擔任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毀于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之后,在文化部舉辦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也與吳晗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
擴展資料:
人物經歷
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1912-1914)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肄業)。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之后赴歐洲參觀古建筑,8月18日回國后,在沈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
1929年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協和醫院生下女兒,取名梁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父親梁啟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梁思成
3.梁思成的生平事跡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
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培養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努力探索中國建筑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筑學方面貢獻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東京,那是他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廣東省新會縣。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占籍,使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
當時,正是甲午之戰和庚子賠款以后,中國屢受外國欺凌,這種環境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
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他愛好美術和音樂,經常為校刊畫插圖,被聘為美術編輯,他參加學校的合唱隊、軍樂隊,擔任過樂隊隊長和第一小號手;他還愛好體育,喜歡踢足球。
梁思成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校“義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門廣場參加二十一條國恥日的紀念活動,在途中被軍閥金永貴的汽車撞傷,左腿骨折,使他留學美國不得不推遲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筑歷史有特殊愛好。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占代文物,把著名占建筑一個個默畫下來,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筑碩士學位。
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決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決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下,這時,營造學社的經費來源斷絕,有時連工資也發不出。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癥,行動極為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同仁堅持在抗日戰爭后方繼續古建筑的調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的勝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
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熱情參加了各項建設工作,先后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梁思成還積極參加了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1972年,病逝于北京。 決心寫出中國自己的建筑史 1928年,梁思成在回國之前,曾到歐洲參觀了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
他親眼看到國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護,許多學者在對它們進行專門的研究,而對比自己的國家,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古建筑遺產,如今卻是滿目蒼涼。珍貴的龍門石窟、敦煌壁畫任意被盜賣,被搶劫,千年文物流落異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風雨飄搖之中。
只有少數外國學者對它們進行過一些考察,而國內學者反而無力從事研究,甚至中國人學習自己祖先的文化遺產都要依靠國外編著的書刊,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狀況。梁思成深深感到這是一種民族的恥辱,他懷著激昂的愛國熱誠,奮然下定決心:中國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國人一定要寫出自己的建筑史。
從1931年起,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去。一開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學方法應用到研究中國古建筑上,他明確提出:“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以實物為理論之后盾,俗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適合科學方法。”
所以,他堅。
4.梁思成的生平事跡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
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培養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努力探索中國建筑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筑學方面貢獻突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東京,那是他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廣東省新會縣。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占籍,使他對中國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
當時,正是甲午之戰和庚子賠款以后,中國屢受外國欺凌,這種環境培養了梁思成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他11歲由日本回到北京,14歲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
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他愛好美術和音樂,經常為校刊畫插圖,被聘為美術編輯,他參加學校的合唱隊、軍樂隊,擔任過樂隊隊長和第一小號手;他還愛好體育,喜歡踢足球。
梁思成也很關心政治,五四運動時,他是清華學校“義勇軍”等愛國組織的中堅分子。1923年5月,他去天安門廣場參加二十一條國恥日的紀念活動,在途中被軍閥金永貴的汽車撞傷,左腿骨折,使他留學美國不得不推遲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筑歷史有特殊愛好。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占代文物,把著名占建筑一個個默畫下來,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筑碩士學位。
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決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邀他出席會議,他堅決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下,這時,營造學社的經費來源斷絕,有時連工資也發不出。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長年臥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癥,行動極為不便,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國難當頭,絕不離開祖國”。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同仁堅持在抗日戰爭后方繼續古建筑的調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的勝利191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
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熱情參加了各項建設工作,先后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梁思成還積極參加了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國**,1972年,病逝于北京。 決心寫出中國自己的建筑史 1928年,梁思成在回國之前,曾到歐洲參觀了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
他親眼看到國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護,許多學者在對它們進行專門的研究,而對比自己的國家,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古建筑遺產,如今卻是滿目蒼涼。珍貴的龍門石窟、敦煌壁畫任意被盜賣,被搶劫,千年文物流落異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風雨飄搖之中。
只有少數外國學者對它們進行過一些考察,而國內學者反而無力從事研究,甚至中國人學習自己祖先的文化遺產都要依靠國外編著的書刊,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狀況。梁思成深深感到這是一種民族的恥辱,他懷著激昂的愛國熱誠,奮然下定決心:中國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國人一定要寫出自己的建筑史。
從1931年起,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這項事業中去。一開始梁思成就把近代的科學方法應用到研究中國古建筑上,他明確提出:“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以實物為理論之后盾,俗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適合科學方法。”
所。
5.跪求梁思成的小故事,做人,做事,或是情感方面,稍微短一些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 有一次,他對學生們笑著說:“你們別看我現在又駝又瘸,可是當年我還是馬約翰先生的好學生哩!是有名的足球健將,在全校運動會上得過跳高第一名,單雙杠和爬繩的技巧也是項呱呱的。
好了,好了。好漢不提當年勇。”
馬約翰是清華大學體育系的著名教授,梁思成既然是馬約翰先生的好學生,自然也是體育健將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梁思成先生身體搞垮,出現了“又駝又瘸”的殘疾呢? 學生時代的梁思成,喜歡開摩托車。
1929年5月7日,他正在準備參加畢業考試,并擬赴美留學時,聽說天安門廣場要舉行進步學生活動,便駕駛他的摩托車,帶著他的弟弟梁思永,由清華大學出發,進西直門,直奔西四牌樓、西單牌樓、西長安銜。那時的西長安街,不像現在這么寬,中間還有凹凸不平的路段。
不料,摩托車開到南長安街南口,被一輛從后面駛來的汽車撞倒。梁思成左腿骨折,脊椎骨受傷。
梁思永面部受傷,滿臉是血。當時的北京各報都報道了這場車禍。
肇事者是軍閥金永炎的汽車司機。汽車撞人后,橫沖直闖而逃逸。
警察明知此車是軍閥金永炎所擁有的,而且出事時,金永炎就坐在車里,誰也不敢追究肇事者的責任。事后,也沒人到梁思成家賠禮道歉,使梁思成的母親大為惱火,她直接找到總統府說理,要討個說法。
后來軍閥金永炎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派副官到梁家賠禮道歉。 梁思成受傷后,在協和醫院接受治療,因為當時的醫療技術和設備還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術都沒有做好。
結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現了彎曲、駝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在以后的年月里,粱思成的鞋子都是專門定做的。
——蓋茅草房的梁思成 1938年4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師生經過長途跋涉抵達昆明,創建了西南聯合大學,由梅貽琦任校長。梅貽琦請梁思成夫婦設計西南聯大的校園,二人欣然受命。
一個月后,第一套設計方案躍然紙上。但是這個方案很快被否決,原因很簡單:經費短缺。
在此后的兩個月里,梁思成夫婦二人又把設計方案更改了多次:高樓變成了矮樓,矮樓變成了平房,磚墻變成了土墻。幾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淚。
當他們交出最后一套設計方案時,建設長黃鈺生無奈地告訴他們:經校委會研究,除了圖書館的屋頂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師和校長辦公室可以使用鐵皮屋頂之外,其他建筑一律以茅草覆頂,土坯墻改為黏土打壘,磚頭和木料使用再削減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調整。 聞聽此言,梁思成忍無可忍,沖入校長梅貽琦的辦公室,把設計圖砸在他的辦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還要我怎么改?”梅貽琦望著眼前這位激動的學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面對此景,梁思成喃喃自語道:“茅草房?這不是每一個中國農民都會蓋的嗎?要我梁思成干什么啊?”“我……已經修改到第五稿了,從高樓到矮樓,從矮樓到平房,現在又要我去蓋茅草房。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們知不知道農民蓋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給的木料連蓋一幢標準的茅草房都不夠!” 聽了梁思成的話,梅貽琦嘆了口氣,聲音顫抖地對梁思成說:“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師們對木材的用量嚴格計算啊。
你想想,沒有這些茅草房,學生就要在露天上課,風吹,日曬,雨淋。大家都在共赴國難,以你的大度,請再最后諒解我們一次。
等抗戰勝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請你來建一個世界一流的清華園,算是我還給你的謝意,行嗎?”梅貽琦的聲音不大,卻有些顫,梁思成聽著,心又一次軟了。那天,他流下了眼淚,哭得像一個受傷的孩子…… 一個人和一個城市的故事-- 作為一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可以列舉很多,但其中有兩件事就足以使梁先生載入史冊:一是反法西斯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1944年,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大規模轟炸。
梁思成接到一項特殊任務——編制一份淪陷區的文物建筑表,并在軍用地圖上標注出位置。在梁思成標記的地圖中,特別標出了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屬于保護范圍之列。
這份地圖后來呈交盟軍司令部,梁思成的提議被采納。多年后,日本的建筑學家們滿懷感激地說,梁先生是日本的大恩人,“他在二戰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奈良和京都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另一件事發生在1948年冬天,當時的北平已經被人民軍隊包圍。
一天,一位解放軍干部叩響了梁思成在清華園寓所的大門。來人說:“我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的委托,前來向你請教。
城里有哪些著名建筑和文物古跡需要保護,請你把它們的位置準確標在這張地圖上,以便我軍在攻城時避開。” 梁思成喜出望外,不僅把北平重點文物的位置準確地標在軍事地圖上,而且拿出帶領學生們收集古建筑文獻時記載的《全國建筑文物簡目》,一并交給了那位解放軍干部,并對他進行了詳細講解。
于是,那張北平軍事地圖變成了《北平重點文物圖》,據說在西柏坡,這幅圖掛到了**指揮平津戰役指揮所的墻壁上。
6.梁思成小故事
關于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古京都的最初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筑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京都市內歷史古跡非常多——列為“國寶”的建筑物有38處,定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處。而我對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終極度的想去是因為有“京都恩人”之稱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軍準備轟炸中國日軍占領區,盟軍司令部請梁思成建議,轟炸的時候要保護哪些古建筑。梁思成當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張圈了紅圈有明確保護標記的圖紙。隨后,梁思成又說,還有兩個城市我也希望能夠保護,但這兩個城市不在中國。美國人當時感到奇怪,即問他是哪兩個城市,梁思成說: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對梁思成的這一建議,盟軍司令部沒有當即作出反應。1945年夏季,美、英等國在太平洋上集結了兩百萬軍隊。對日本進行持續而強有力的轟炸。因為梁思成的囑托,日本京都、奈良沒有轟炸,日本最重要的這兩個有著眾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日本人對這件事情非常感激,說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梁從誡一次在日本講臺上說:“我父親做出這個建議是不容易的,我們家有兩個人直接死在抗日戰爭前線。”臺下的日本聽眾聽了梁從誡的陳述,都被感動得鴉雀無聲。
梁思成的“無齒之徒”
一次,建筑學家梁思成(1901--1972年)做古建筑的維修問題學術報告。演
講開始,他說:“我是個‘無齒之徒’。”
演堂為之愕然,以為是“無恥之徒”。這時,梁思成說:“我的牙齒沒有了,后來在美國裝上這副假牙,因為上了年紀,所以不是純白色的,略帶點黃,因此看不出是假牙,這就叫做‘整舊如舊’。我們修理古建筑也要這樣,不能煥然一新。”
7.梁思成的詳細資料
1、簡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古建筑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
廣東省新會人,生于日本東京,其父梁啟超。 2、生平 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
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2月獲學士學位,當年6月獲碩士學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l94l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
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國**,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3、成就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建筑形式,用類似語言翻譯的方法轉化到西方建筑的結構體系上,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筑,并對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筑史學奠定了基礎。
建國后,梁思成在建筑創作理論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新建筑要對傳統形式有所繼承。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運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梁思成的這些理論觀點,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多數建筑師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建筑界有很大影響。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面、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
4、故事 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三人之間的故事 梁思成與北京城 關于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紀中葉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古京都的最初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筑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
京都市內歷史古跡非常多——列為“國寶”的建筑物有38處,定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處。而我對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終極度的想去是因為有“京都恩人”之稱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軍準備轟炸中國日軍占領區,盟軍司令部請梁思成建議,轟炸的時候要保護哪些古建筑。梁思成當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張圈了紅圈有明確保護標記的圖紙。
隨后,梁思成又說,還有兩個城市我也希望能夠保護,但這兩個城市不在中國。美國人當時感到奇怪,即問他是哪兩個城市,梁思成說: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對梁思成的這一建議,盟軍司令部沒有當即作出反應。1945年夏季,美、英等國在太平洋上集結了兩百萬軍隊。
對日本進行持續而強有力的轟炸。因為梁思成的囑托,日本京都、奈良沒有轟炸,日本最重要的這兩個有著眾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
日本人對這件事情非常感激,說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梁從誡一次在日本講臺上說:“我父親做出這個建議是不容易的,我們家有兩個人直接死在抗日戰爭前線。”
臺下的日本聽眾聽了梁從誡的陳述,都被感動得鴉雀無聲。 梁思成的“無齒之徒” 一次,建筑學家梁思成(1901--1972年)做古建筑的維修問題學術報告。
演 講開始,他說:“我是個‘無齒之徒’。” 演堂為之愕然,以為是“無恥之徒”。
這時,梁思成說:“我的牙齒 沒有了,后來在美國裝上這副假牙,因為上了年紀,所以不是純白色的,略 帶點黃,因此看不出是假牙,這 就叫做‘整舊如舊’。我們修理古建筑也要 這樣,不能煥然一新。”
8.梁思成有哪些卓越的成就
梁思成是近代大思想家梁啟超的長子,出生在日本東京,童年也在日本度過。
他有3個弟弟和1個小妹。雖是同父異母所生,但思成與他們親密無間。
他從來不以老大自居,對弟妹頤指氣使。后來,梁家搬進了背山面水、風景秀麗的華僑聚居區。
思成又多了幾個堂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 盡管這些孩子的脾氣稟性各不相同,但小思成總能與他們玩在一處。
童年的梁思成不僅玩得快樂,而且學得扎實。他在父親的教導下,3歲便開始識字,4歲的時候就熟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和《神童詩》等中國傳統啟蒙教材。
5歲那年,父親把他送人橫濱大同學校附屬幼兒園,接受正規的近代啟蒙教育。 后來,他又進神戶中文學校初小讀書。
這兩所學校都是當地著名的華僑子弟學校,特別重視對孩子們進行民族意識和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同時,梁思成親身感受到了弱國子民被外國人鄙視的現實。
他很小就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尊意識,懂得為振興中華民族而發奮努力。梁啟超見兒子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志氣,很是高興,同時也對他提出更嚴更高的要求。
思成7歲那年的一個晚上,父親正坐在院子里納涼,忽然悟到了什么,便把思成叫到身邊,給他講起燦爛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小思成聽父親這么鄭重其事地講古典文化,還是第一次。
他認真地聽著父親的每句話,生怕漏掉一個字。講到動情之處,父親給他布置了任務:“從現在起,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的功課之外,要在兩年內讀完《史記》。
”小思成當時還不知道《史記》是怎樣一本書,只是聽父親說它蘊含著古典文化的精華,想必是一本很好看的書,于是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新任務。出乎他意料的是,這本書不似以前學過的課本那般容易,也沒有精美可愛的插圖,滿篇全是既難讀又難懂的文言。
可是,既然答應了父親就不能不讀,于是他硬著頭皮往下念。 小思成心想,這哪是什么名著,太索然無味了。
有了這種想法,他便時常流露出畏難情緒。父親見了這種情況,就用自己小時候刻苦學習的事跡來感召他,使他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
過了一段時間,他感覺到讀這本書的樂趣了,逐漸喜歡上了它,甚至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小思成一頁頁地讀,不到兩年就讀完了這本大書。
讀完《史記》,他“大長了學問”,以至于到他家來串門的大學者都“考”不倒他。見他這么小,就擁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學者們都說:“思成思成,有望大成。”
梁思成在讀書的時候,還用心思考,因此有著比一般人更為冷靜和敏銳的頭腦。 五四運動期間,同學們在清華校刊上展開了一場以“校長應具備何等條件”為主題的大討論。
許多人提出:“校長應無黨派臭味。”這一度成為當時的主流觀點,但梁思成卻沒有附和。
他發表了一篇題為《對于校長條件的疑問》的文章,指出:“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是與政治分不開的。 所以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他的觀點和意見就必然會與某黨的政見相合或相近。
鑒于此,社會中不存在一個絕對無黨派關系的人。”梁思成平實的說法,引起人們深思,并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
因此,同學們稱他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物”。人有旦夕禍福。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駕駛一輛摩托車經過南長街口時,被軍閥金永炎的汽車撞倒,傷勢嚴重,需要長期臥床。 但他此前與林徽因約好近期一同到美國留學。
突發事故使他異常焦急苦惱,情緒也很消沉。父親知道后給他寫了一封信,叮囑他在養病的時間里認真研讀《論語》、《孟子》,尤其注意體會其中有利于修身養性的詞句。
梁思成按照父親的要求,重新振作起來,潛心學習,不但學到了許多新的國學知識,還領悟了人生的“奧秘”: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積極地利用“消極日子”是很重要的。 這一年,他還刻苦鉆研建筑學,為曰后成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梁思成的成就事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