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人的故事簡短
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
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
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杜甫的小故事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
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
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
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
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
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2.詩人寫詩時的故事(簡短的)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莊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游時,卻見院墻如故而門已鎖閉。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后,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么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么粗的鐵棒怎么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3.詩人的故事簡短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4.詩的故事或詩人的故事簡短一點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
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
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于詩歌創作的心得。
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5.詩人的故事短一點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還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6.詩人寫詩的故事 簡短
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
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
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
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
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原文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
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遂與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為布衣之交。
7.關于詩人的小故事,急需
詩人李白的故事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
住在采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里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的財主家開的,人們都叫他魯老板。
別看這魯老板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伙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
躺在椅子上的魯老板捻著胡子,瞇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后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
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
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板這副模樣,不愿同他爭辯,就從懷里取出最后一錠銀子往柜臺上一扔,“啪”!震得魯老板兩眼發花,滿面烏云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么多酒錢。”他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 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板兩眼瞇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
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板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里兌水。 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么。
以后每次來,魯老板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里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
后來魯老板干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里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
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采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
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濛濛的世界,看個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這滿目凄涼的采石磯頭,連唯一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李白斗酒詩百篇”,沒有酒,就寫不出詩。
他嘆了口氣,靜聽著房檐下淅淅瀝瀝的雨滴聲,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過一間茅舍,一位兩鬢全白的老人家,朝他點頭微笑,熱情地請他到屋里坐。
一進門,老人朝著李白便拜:“感謝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著,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漢含淚訴說道:“我姓紀,老家幽州。
那年遭災荒,我和老伴帶著孩子上山剝樹皮。忽然出現兩只吊睛白額大虎撲上來,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嚇得魂不附體。
多虧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飛起一箭,連射死了兩虎,我父子倆才死里逃生。” 李白聽了恍然記起,連忙扶起老漢說:“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漢說:“多少年來,為了報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著你,除了你在京都時,我進不了皇宮外,從金陵到廬州,從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邊,捕魚,打柴。” 李白聽了,熱淚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搖晃著,親切地問:“孩子哩?” 老人順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幫工。”
李白正想把魯老板以水當酒的事對老人說,老人打斷了他:“我已聽孩子講啦。那號人,什么事干不出來?!”說罷,從屋里抱出一大壇子酒,“來,仙人,請開懷大飲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這老頭子包啦!” 李白樂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癮,一下子全沖了出來。
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來一飲而盡。飲著,飲著,醉了。
他瞇著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門外“聯璧臺”上,叫人拿筆;老人知道李白詩興來了,趕快遞上準備好的筆墨紙張。李白遙望滾滾的大江。
如血的落日,提起筆,一揮而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老人伸出顫抖的手,捧起墨跡未干的草書,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貼在墻上。 打那起,這間普通的茅屋可熱鬧起來了。
過路的,打柴的,捕魚的,都想進來看看墻上的詩,有的抄,有的背,一傳十,十傳百。有的還千里迢迢,專門來欣賞這首詩。
有人問起是誰寫的,老漢總豎起拇指,自豪地對大家說:“是詩仙李白的手跡!他是喝了我釀的酒,才寫出這般好詩的呀!” 一聽這話,南來北往的人都爭著到這里,坐下喝兩盅,細細品味著這醉人的美酒,領略著詩人創造的意境……也不知從哪天起,老漢開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為李白釀酒,還用辛勤的勞作為旅客洗去一路的風塵。 從此,“太白酒家”的店號就亮了出來。
那個魯老板聽說姓紀的老頭釀酒手藝高超,生意興隆。一肚子不快。
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鬧得自家酒店門庭冷落,酒客越來越少,氣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沒法。
8.請問誰有關于詩人非常短的小故事
白居易——少年多才的詩人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不生”。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告訴你吧,是唐朝杰出的詩人白居易。他還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詩人呢。
白居易小時候就特別聰明懂事。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聽到門外的街上有人在爭吵,乳母帶他到門外看個究竟,原來是兩個女鄰居,抱著一只蘆花老母雞爭執不下,雙方都說母雞是自家的。可是用什么辦法來確認呢?
這時,小居易說話了:“你們別吵了,先把母雞放在地上。母雞念舊窩,它會自己回家的,他進了誰家的門,自然就是誰家的了。”眾人一聽,都說這個辦法好。兩人把母雞放在地下,那母雞一旦掙脫了束縛,一溜小跑就進了東家的門。在眾人的哄笑聲中,西家的女鄰居臉色通紅的低頭走了。大家都夸獎5歲的白居易聰明,小小年紀就能明斷鄰里糾紛。
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也能磨成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9.簡短的詩歌小故事50字
越謙和越接近高尚 黑格爾是學識淵博的德國大哲學家,也是極謙和的人。
對黑格爾來說,謙和已經是一種習慣。有次朋友聚會,一位朋友問他:“您一貫謙和的習慣是怎么養成的呢?” 他講了一件事:有一天上午,父親邀他一同到林間漫步,他答應了。
父親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問黑格爾:“孩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能聽到什么聲音?” 他聽了一會兒,回答道:“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黑格爾驚訝地問父親:“我們都沒看見,您怎么知道是一輛空馬車呢?”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因為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從此以后,黑格爾將父親的話牢記在心。
每當要出現打斷別人說話苗頭的時候,每當要出現自以為是、貶低別人苗頭的時候,他都會想到父親的提醒:“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