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語文=年級下冊27課寓言兩則守株待兔第二年,農夫又種下了禾苗他會
“守株待兔”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守著大樹,等著兔子。
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
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法律含義:“守株待兔”這則成語反映了人們的僥幸心理,而這種心理也是人們容易犯罪的心理。
例如:一個小偷,在第一次偷竊后,沒有被抓住,他在僥幸心理的驅使下,又偷竊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最后被抓住了,被法律制裁了。“守株待兔”這則成語告戒人們,面對違法犯罪行為決不能心存僥幸心理,否則,就像“守株待兔”的農夫一樣,沒有好結果。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ya)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
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
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拔苗助長的法律含:“拔苗助長”這則成語反映了人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的心理,而這種心理也是人們容易犯罪的心理。
例如:一個公司會計,平常喜歡炒股,有時也能小賺一點,可是他覺得這樣賺錢太慢,要是有一大筆錢炒股就好了,于是他挪用公款,結果造成公款虧空,觸犯了法律。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告戒人們,做任何事情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強求速成,否則,就像“拔苗助長”的農夫一樣,后悔莫及。
2.第二十七課寓言兩則中心意思
《自相矛盾》古時候,有一個人,一手拿著矛,一手拿著盾,在街上叫賣。
他舉起矛,向人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么盾都戳得穿!”接著又舉起盾,向人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有人問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他啞口無言,回答不出來了。《掩耳盜鈴》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可是他想:響聲要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個鈴鐺。
誰知手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覺了。
3.27寓言兩則各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里的人想禾苗長得快一點,把禾苗拔高了,卻讓禾苗枯死了。
通過這則寓言,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一味圖快。大自然有它的規律,不要一心想快一點,只要辛勤付出、耐心等待,總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里的農民遇到了一次白撿一只野兔的好事,他就每天不種田坐在木樁旁等野兔撞死再白撿。可是野兔再也沒來過,田里的莊稼也沒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天上掉餡餅的事非常少,不要自己不努力做事情,光想白撿東西、占便宜。后果不堪設想。
有句話說得好!蜜蜂因夏天勤勞才能冬天食蜜,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要踏實勞作,才能得到應有的收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27課寓言兩則教案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