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螞蟻的觀察日記
螞蟻喜歡群居,它們很團結,總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今天,我去觀察螞蟻,看見螞蟻的身體有三節,頭大大的,嘴巴長著夾子,有六對足,頭上還長著觸角呢!他們喜歡搬東西。我放了點面包屑在地上,來了一只“偵察兵”。
它一看是食物,偵察兵馬上就轉身去和“隊長”碰觸角,好象在說:“隊長,前面有食物,你去通知所有人民去搬吧!”然后,一大群螞蟻爬出洞來搬食物,有的螞蟻用夾子夾,有的兩只螞蟻一起抬,還有的一群螞蟻一起搬。我用小木棍把食物移動了一下,螞蟻一看情況不妙,連忙爬回洞里去了,我把食物捏成渣,放到洞口,過了一會兒,一大群螞蟻爬出來把食物搬走了。
我觀察發現,螞蟻愛吃甜的食物和咸的食物,我把有點辣的食物放在那兒,它們只看了一下就爬走了。(1)運食物今天,接我們的車還沒有來,我坐著沒什么事干,隨便向遠處張望------突然,發現在我腳下有幾只小小的螞蟻在爬來爬去。
這時,我想起我今天還帶了餅干,便拿出我的餅干,用指甲夾下一點兒餅干屑,灑在地上。過了一會兒,一只螞蟻走了過來,用觸角碰了一下,跑走了。
過了一會兒,我發現五六只螞蟻爬了過來。有一只螞蟻負責一點的,往自己的洞里慢慢搬走了一點餅干屑。
令我不解的是,一只螞蟻不搬東西,快速跑走了!過了一會兒,又有幾只螞蟻跑了過來,哦,原來剛才那只在招呼伙伴了呢!(2)拯救半死半活的伙伴我捉來一只螞蟻,將它捏得半死半活,放在地上,看它們會有什么反應。過了許久,一只螞蟻不知要走到哪兒,一會朝東,一會朝北。
幾秒鐘后,那一只螞蟻往我們這兒爬來。它的觸角和那只半死的螞蟻對碰了一下,半死半活的螞蟻也不知是怎么的,突然動了一下,又不動了。
接著,也是一群螞蟻跑過來,把它抬走了。今天我發現了一個螞蟻洞,它就在爺爺奶奶家旁邊的墻角下. 我抓住了一只螞蟻,它是由三個小“芝麻”組成的。
頭和肚子是黑色的,像兩粒圓鼓鼓的芝麻,中間是黃褐色的,像是一粒癟了的芝麻。 螞蟻的身體大約有0.5厘米長,它的身體像上了一層漆一樣亮亮的。
螞蟻腦袋上有兩根觸角,經常輕輕地搖動。螞蟻的嘴像一把小小的老虎鉗子,一張一合地。
螞蟻的腿細細長長的,一共有六條,它的腿和身子一樣也是經褐色的,因為很長,所以跑起來十分快。 我把一小塊肉放在螞蟻洞旁,一只螞蟻發現了肉,它碰了碰肉,又退了回去,等了一下,它又過來碰了碰肉,又退回去,就這樣反復了好幾次。
這時又來了三只螞蟻,它們也到了肉旁,其中有一只螞蟻回洞里去了,不大會兒,又有幾只螞蟻排著隊從洞里直接來到肉旁,接著螞蟻越來越多了。 我一個小時后再來觀察時發現:那些螞蟻把肉運到了洞門口,肉上面密密麻麻地爬滿了螞蟻。
我把水灑在螞蟻洞口,洞口本來是有一堆細土的,現在被弄濕、沖散了。然后我看見出來了許多螞蟻,它們不斷地從洞里推出泥巴來,不久洞就通了,螞蟻又可以隨便從洞口進進出出了。
通過這次觀察,我覺得螞蟻是團結、勤勞、不怕困難的動物。今天下午,我在一顆大樹下發現了一個螞蟻窩。
看到許多螞蟻離開洞口到很遠的地方尋找食物,我就想,螞蟻發現了食物以后是怎樣通知伙伴的呢?它們又是怎樣把食物搬回窩里呢?于是,我做了一個實驗。 我捉來一只大青蟲放在洞口不遠處。
過了一會兒,一只螞蟻發現了,它立刻爬到青蟲身上,一口把它咬住。青蟲疼得直打滾,螞蟻就是不松口,也跟著翻過來翻過去。
這時又來了一只螞蟻,也緊緊地咬住了蟲子。過了一會兒,我又發現兩只螞蟻走到了一起,互相碰了碰觸角后,另一只螞蟻就走了。
只見他直奔洞口去,而且碰到一只螞蟻就用頭上的觸角相互碰撞一下,然后就像食物的方向爬去,而后來的那只螞蟻又回去了。我想:他們一定使用出叫來傳遞信號的。
如果他們找到又大又合口味的食物,觸角就擺動得很猛烈。就這樣,一個一個依次傳遞,一會兒就來了一大群。
這一群螞蟻開始搬大青蟲子了。他們都用小鉗子似的嘴緊緊夾住蟲子那胖乎乎的身體,蹬開八字腳,有的在前面拼命地拖,有的在后面使勁的推。
螞蟻把這只大青蟲拖到了洞口,但拖不進洞里。這時,只見他們不要打青蟲的皮,有的專啃青蟲的嘴,有的從蟲子的嘴里鉆進去。
第二天,我發現洞口的大青蟲只剩下一張殼子了。
2.螞蟻的觀察日記
螞蟻的信息素是一種多種成份混雜的物質,其中包括了螞蟻自身群體的氣味和可以涂布在獵物身上的氣味,以及用來和同伴進行溝通的氣味,就好比身份證既有照片,還有文字和數字編碼一樣,是多種信息的集合體。打個比方,螞蟻的信息素就好比身上的一沓紙條,上面分別寫著:“搬回家去”的紙條是用來貼在獵物身上的;“我是XXX”的紙條是給同伴看的;“那邊有好東西”的紙條是用來指路的……它死后,同伴看到它身上留著“搬回家去”的紙條,就不加思索地把它搬回去了。
然后我逐條解釋樓主的疑問:
疑問一:難道一開始搬運尸體的時候它們沒能聞出這種“特定的識別氣味”?
【回答】螞蟻搬東西是一種本能,不存在判斷上的問題,死掉的螞蟻身上的信息素包括了它本來要涂在獵物上的氣味,就憑這一點,就有理由讓螞蟻產生搬運的沖動。它們不搬活螞蟻的原因是活螞蟻還會作出走開的行為,不會被動地被搬;
疑問二:還是說那些出來找食物的螞蟻只能聞出“信息素”,而“特定的識別氣味”是另外工種的螞蟻才能聞出?
【回答】說螞蟻只能聞出“信息素”也沒錯,不能指望它們有更復雜的主觀判斷能力,螞蟻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理智,而是靠本能維持的,簡單地根據氣味行動就是一種本能行為。不存在只有部分螞蟻才能識別特定氣味的問題,如果是那樣的話,蟻巢的秩序一定會發生混亂;
疑問三:螞蟻部落有驗尸員?只用它們才能才能聞出“特定的識別氣味”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螞蟻為何不攻擊同伴?大家不否認其中必然存在某種特定的識別系統吧?我們有理由相信,同窩的螞蟻即使在死后,那樣的氣味依然會存在,而那樣的氣味會在螞蟻的行為中起到主導的作用,也就是說,只要存在這種氣味,就一定會抑制同類的攻擊,哪怕它實際上是“可吃的”。我們可以設想,即使在死螞蟻上涂上食物,它們的尸體依然是安全的,要不然的話,身上沾糖漿的螞蟻怎么能躲過同伴的攻擊呢?唯有這樣,群體才不會分裂;
再來談談螞蟻的“死亡氣息”。如果螞蟻是因為這種“特殊氣味”而將螞蟻的尸體運回去處理后事的,那么這樣做有什么實際意義嗎?前面已經說過,螞蟻不吃同伴是它們嚴格的社會性決定的,如果已經知道是同伴的尸體,抬回去不會吃,難道開追悼會?顯然不可能,而且死亡的螞蟻尸體會占據空間,從生物學意義上講是很不劃算的,因此只能用它們的本能行為來解釋,那就是它們在搬尸體的時候,并不清楚那樣做的目的,只是因為上面有“搬回家去”那樣的信息。
而搬回家后,因為螞蟻有那樣的規則:凡是有“我是XXX”信息的東西都不能吃,所以盡管死螞蟻身上有“搬回家去”的信息,因為“我是XXX”是首先應該被認可的信息,所以會抑制螞蟻吃掉同類的沖動,就像饑餓的狼不會攻擊同類一樣,要不然的話,世上的狼早就互相殘殺而滅絕了。
3.觀察螞蟻的日記
傍晚,放學的時候,我來到小區里,在小區的角落里,有一片干枯的草地。
草地里居住著許多昆蟲,我來到草地旁邊,翻開土地,大吃一驚,這里居住著數萬只螞蟻,它們合起來,足足有一頭小牛那么多只。我拿著放大鏡,仔細地觀察,原來螞蟻的身體部位是這樣的,螞蟻的頭很大,腳有的六只,有的八只。
螞蟻的屁股很小,像一粒圓飯粒。它的身子上有很多毛,身上的顏色非常多,品種又非常多。
我把有些螞蟻塑料袋,想看看它們是怎么團結合作爬出來的。螞蟻們一個接著一個用兩支又尖又大的牙齒把塑料袋鉆成一個接著一個的小洞,洞越來越大,直到成了一個窟窿。
螞蟻們出來并團結合作,互相幫助,把塑料袋拉進土里,做成它們的家。這一幕讓我不得不佩服啊!螞蟻們讓最肥最大的螞蟻王住進了塑料袋里,對螞蟻們說,這是一個溫暖而舒適的新家。
我又看見螞蟻們向毛毛蟲宣戰,我想:那么小的螞蟻能打得過那么巨大的毛毛蟲,真讓人難以置信。螞蟻們團結起來,攻擊性非常強,沒過一會兒,那只又肥又大的毛毛蟲就被螞蟻們打敗了,螞蟻們把毛毛蟲抬進洞里,給大伙分享著吃,一只毛毛蟲,可以夠螞蟻們吃好一陣子了。
時間不早了,我背著書包回到了家。通過觀察螞蟻的行為,讓我學會了團結,團結可以戰勝一切的困難。
第二篇:觀察螞蟻日記放學回家,我剛跨下媽媽的“坐騎”,就看見一群螞蟻在搬家。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有條不紊的忙碌著。
我蹲下來仔細觀察。我心想:他們忙碌了一天了,肚子應該餓了吧?于是,我隨手掰了一快饅頭放再地上。
一只螞蟻爬過來嗅了嗅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幾只,嗅了嗅又走開了,根本沒有動手搬的意思。
難道饅頭太大塊搬不動,我又把饅頭掰成一粒一粒的。過了一會兒,它們還是嗅嗅就又走開了。
我就不明白了,于是,我又急匆匆地跑到家里,重新拿了一塊餅干下來。果然,不到一會兒工夫,一個眼疾手快的家伙躥上來了,動手就搬,可它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
這餅干卻紋絲不動。它停下來,似乎泄氣了,但過了一分鐘左右,就迅速朝它的巢穴爬去。
幾分鐘后,它身后跟著十來只螞蟻,原來是去搬救兵啦。這些螞蟻到達餅干面前,眼睛發亮。
接著,它們有的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有的在旁邊抬,看著它們這般勤快的摸樣,我就想不通了,剛才饅頭它們為什么不要呢?于是我就去問媽媽,媽媽說;“我也不知道啊?”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原來它們是吃葷不吃素,哈哈,大自然的生物真有趣啊。從這次觀察螞蟻以后,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龐大的動物世界里,螞蟻是那樣的渺小,但它們卻有著團結互助,齊心協力,無私奉獻的精神生存到了現在,而這不正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優良品質嗎?人類也一樣,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第三篇:螞蟻搬家世界上最普通,最常見的動物要算螞蟻。但這看似平凡的動物,卻同樣有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螞蟻搬家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人認為螞蟻在下雨前搬家是怕水淹。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我們先暫時放在一邊。
螞蟻的視覺很差。鼠目寸光是說老鼠“近視”,其實,螞蟻比老鼠還要“近視”。
所以,它們幾乎不可能判斷出自己的窩所處位置是高丘還是低谷,這樣往哪搬就是個問題,如果越搬地勢越低,還不如不搬了。那么,螞蟻洞到底怕不怕水淹呢?我找來一根針管,抽滿水后,把水注入螞蟻洞。
當水全部侵入泥土后,就有螞蟻爬出洞來看看是怎么回事,但一點也沒有顯出驚慌失措的樣子,這說明螞蟻洞不怕水淹。所以,螞蟻在陰天搬家是怕水淹,這顯然是錯誤的。
那螞蟻陰天搬家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一個洞的螞蟻越來越多,多的裝不了了,或是洞穴附近缺少食物,也可能是附近來了新的蟻群,對它們造成威脅,它們需要回避,所以它們需要搬家。一窩螞蟻不止有一個洞,它們有許多備用洞,以便隨時可以搬走而不用現挖,它們從不敢在晴天搬家——那樣會嗮死它們的小寶寶的,所以它們只在陰天或夜晚天氣涼爽后搬家。
由于人們在晚上觀察的不細致,所以并沒有發現它們在晚上搬家,而誤以為是陰天蟻洞怕水淹而搬家,而搬往高處,又純粹是巧合。螞蟻搬家——這看似簡單且容易理解的現象,竟然也如此的神秘。
第四篇:觀察螞蟻日記我們平常見到的螞蟻身長大約1—2厘米,全身黑色或棕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一對長長的觸角和六條細長的腿,它的腿就像六根黑色的帶子支撐著螞蟻的身體。我曾經看到一則科學小故事,說螞蟻從高空掉下來也不會死。
因為螞蟻從高空落下來的時候,它的六條腿都張開,減慢了下落的速度,所以它就不會被摔死了。看來它們也會利用降落傘方法,多聰明的螞蟻啊!別看螞蟻長得不引人注目,但它是我最喜歡的小動物。
我覺得它是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動物。媽媽曾經給我講過一個關于螞蟻的故事,說螞蟻遇到森林大火時,它們會聚集起來抱成一團,變成一個巨大的螞蟻球從山上往下滾,在滾動的過程中,外面的螞蟻被大火燒得劈劈啪啪地響,被燒死后不斷地掉落下來,螞蟻球越來越小,但最終總會有螞蟻能成活下來,螞蟻就是依靠這種犧牲自我的方式使螞蟻家族得以存活下來的。
聽了這。
4.關于螞蟻的觀察日記有哪些
螞蟻的生活習性(1) 1.螞蟻是何種動物? 螞蟻是世界上三大"社會性昆蟲"(螞蟻、白蟻和蜜蜂)之一,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Formicidac)。
螞蟻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生物。據說,把全世界的螞蟻加在一起,其重量將超過脊椎動物的總重量。
2.螞蟻為什么又稱"玄駒"? "玄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爾雅·釋篇》里,本義是指小馬。在其后的《大戴禮記》中說:"玄駒者,蟻也。
"就是說,玄駒這個東西是螞蟻,這是最早把螞蟻叫做玄駒的記載。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把玄駒列為中藥的一種,寫進《本草綱目》。
該書對"蟻"的釋名中說:“大蟻喜酣戰,故有馬駒之稱” 古人把螞蟻叫做玄駒,是從長期觀察中得來的。 3.螞蟻產生于什么年代? 螞蟻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從波羅的海沿岸撿到的嵌著螞蟻遺骸的琥珀化石來看,螞蟻至少有4500萬年的歷史,事實上它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隨著環境和歷史的變遷,軀體龐大的恐龍早已滅絕,而身軀細小的螞蟻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繁衍,而今已成為一個鼎盛的王國,其數量在上百萬種陸生動物中首屈一指。
4.螞蟻的形態如何? 螞蟻軀體平滑,或有柔毛、刺、條紋、網紋、刻紋和瘤突。螞蟻的體色有黑、黃、棕、紅,還有黝藍、紫檀、黃褐與紅、紅與黑、黑與藍的混合色。
不同種類的螞蟻體型大小非常懸殊,一般體長幾毫米,世界上較小的螞蟻要數一種稱 “賊蟻的蟻種”,其體長只有2毫米左右。 5.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組成的? 螞蟻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六足,體壁薄且有彈性,有膜翅,硬而易碎。
頭部變化很多,通常闊大。頭部重量和體重相比,在陸生動物中是最重要的。
有性及無性雌蟻的觸角是膝狀,雄蟻觸角簡單,為4-13節。復眼小,退縮,偶有完全缺如。
單眼3只,位于頭頂,工蟻或無單眼。口器發達,上唇退化,上顎有各種形狀,在寬而大,或長或短,也有直的或彎的,或有簡單的齒,下顎正常,有1~6節。
內顎葉簡單。下唇有須,亞頦,有中唇舌和兩個小的側唇舌;下唇舌1~4節。
**分明。第一腹節(并胸腹節與后胸相愈合而伸長。
腹部位于并胸腹節之后,腹部前端顯著縊縮成為腹柄。腹柄為一節或兩節,如有兩節,其第二節稱為后腹柄。
每節上有一個或兩個背瘤,或有直立的或傾斜的鱗片。柄后節膨大形成腹部,由7~8節組成,雄蟻較雌蟻多一節。
腹部有氣孔8對。若干屬有摩擦發音器,由后腹柄上的一個銼與柄后節第一節上的摩擦面構成。
6.螞蟻有多少種?分布在哪些地區? 螞蟻的種類相當豐富,約有16000多種,分布極為廣泛。近代蟻類專家反螞蟻分為9個亞科: (1) 蜜蟻亞科(sphecomtrmiae) (2) 偽切葉蟻亞科(Pseudomtrmeinae) (3) 臭蟻亞科(Dolichoderinae) (4) 蟻亞科(Formicinae) (5) 猛蟻亞科(Ponerinae) (6) 粗角猛蟻亞科(Cerapachtinae) (7) 行軍蟻亞科(Dortlinae) (8) 細猛蟻亞科(Leptanillinae) (9) 切葉蟻亞科(Myrmicinae)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極、北極和終年積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陸地上幾乎都有螞蟻存在。
在我國華南一帶的闊葉林中,還有一種翹尾蟻,顧名思義,就是它那帶有螯針的尾端常翹起來,像是躍躍欲試,隨時準備進攻的樣子。它有種怪脾氣,經常與樹打交道。
它喜歡用叼來的腐質物以及從樹上啃下來的老樹皮,再攙雜上從嘴里吐出來的粘性汁液,在樹上筑成足球大的巢,巢內分成許多層次,分別住著雄蟻、蟻后和工蟻,并在巢中生兒育女,成為一個"獨立王國"。開始時一樹一巢,當群體過大,而且又有新的蟻后出生時,新蟻后便帶領部分工蟻另造新居。
有時為爭奪領域,常展開一場惡斗。為了在樹上捕捉其他小蟲為食,它可用細長而有力的足在樹冠的枝葉上奔跑。
如兩樹相距較近,為免去長途奔波之勞,它們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后足,垂吊下來,借風飄蕩,搖到另一棵樹上去,搭成一條"蟻索橋"。為了能較長久地連接兩樹之間的通途,承擔搭橋任務的工蟻還能不斷替換。
樹上的食物捕盡,又結隊順樹而下,長途奔襲,捕捉地面上的小動物。獵物一旦被擒獲,翅尾蟻便會用螯針注入麻醉液,使獵物處于昏迷狀態,然后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過它們體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們輕而易舉地拖回巢中。
人們從有這種蟻巢的樹下經過,可要十分小心。如驚動了它們,會傾巢出動,順樹而下或從空而降,進行攻擊,使你遭受挨蜇之苦。
蟻類的食性在不同亞科和不同種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一般可分為肉食性、植食性和雜食性。
螞蟻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辛勤地勞動。那么到了嚴寒的冬天它們又到哪里去覓食呢?它們是如何過冬的呢?原來聰明的螞蟻在入冬之前早有準備。
它們首先搬運雜草種子,準備明年播種用;同時搬運蚜蟲、介殼蟲、角蟬和灰蝶幼蟲等到自己巢內過冬,從這些昆蟲身上吸取排泄物做為食料(奶蜜)。螞蟻為什么知道冬天快來了呢?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螞蟻的這種本能是受它們體內的年生物鐘控制而起作用的,換句話說,它們是按照年生物鐘的運行規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儲備的。
與螞蟻互動形成的生物達到了驚人的程度。與螞蟻共生(。
5.關于螞蟻的觀察日記
螞蟻種類繁多,大多數螞蟻居住在地下,也有些品種的螞蟻住在樹上,用樹葉做巢。例如:黃掠蟻等。
建議,平時我們在路面上只能看到繁忙的螞蟻跑來跑去,卻看不到它們地下的王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建議你到野外捉一窩回來,用透明的瓶子或試管養起來,這樣你可以看到很多平常大家都看不到得東西。
如何捉到螞蟻和蟻后:很簡單,在天氣溫度稍高的時候,到野外翻翻石頭就有發現。
如何辨別蟻后:簡單的說體型最大的就是蟻后,而且蟻后又一個明顯的特點,她的**很寬厚。
希望能幫到你!
6.關于螞蟻的簡單報告作文200字
今天下午,我在仔細地觀察螞蟻,小螞蟻身體有三節,頭大大的,嘴巴尖尖的,有六對足,頭上還有觸角呢?
它們喜歡搬東西,我把一塊小面包放在地上,馬上就來了一只“偵察兵”,它一看見食物就好像獵人看到了獵物似的,仔細圍著小面包轉了好幾圈,跟著自已又嘗了嘗味道。檢驗完畢后,轉身就和前面的螞蟻碰了碰觸角,好象在說:“快去報告隊長,這里有食物。”過了一會兒,啊!一大群螞蟻浩浩蕩蕩地向面包爬來,它們團團圍住面包片,這邊啃啃,那邊啃啃,經過一番努力,比螞蟻還大好幾倍的面包片動了起來。我似乎聽到了它們齊心協力的口號聲,沒過多久就消失在我的眼前。
螞蟻團結起來,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這讓我重新認識了它們。我們三(4)班要向它們學習互相團結、互相幫助,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7.螞蟻的觀察報告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石階上女孩 觀察報告觀察題目:《關于大學生熄燈就寢情況的觀察》觀察時間:5月9日——5月15日觀察者:《關于大學生熄燈就寢情況的觀察》一、觀察的對象在過去的一周里,我對女生宿舍一期四棟的52間寢室進行了觀察,主要觀察她們何時熄燈就寢。
二、觀察的目的最近,學校的寢室實行了“熄燈不斷電”的管理條例,要求同學們自覺熄燈休息,為了了解這一條例的實際執行狀況,我對一期四棟的52間女生宿舍進行了觀察。同時也可以以此為樣本,粗略地了解大學生的作息安排是否科學健康。
三、觀察時間我從5月9日到5月15日的一周時間里進行觀察。每天的觀察時間有三次,即:23點、23點30分以及24點整。
四、觀察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觀察表的記錄,同時拍了兩張照片作為輔證,最后總結自己的觀察成果。五、觀察的過程1、在9日到11日這前三天的觀察中,每天晚上的23點、23點30分以及24點整我都會來到宿舍陽臺觀察對面宿舍樓的熄燈狀況。
觀察時主要是一間一間宿舍地數過去,當時只是簡單地記錄有幾間宿舍是還沒熄燈的,以及觀察那一層樓亮的燈最多。同時,在11日的晚上,我還拍了了兩張照片,分別是23點整和24點整的熄燈情況。
2、在12日到15日這最后的四日中,依然是同樣的時間點,同樣的觀察地點,除了簡單地記錄還未熄燈的寢室數之外,還格外留意了一下那些宿舍是最早熄燈的。六、觀察結果的分析本觀察的開展時間是在第11周,處于一個學期的中間時段,既排除了剛開學期間同學們仍未收心,不愿休息的特殊情況,同時也排。
8.螞蟻的觀察報告
原發布者:石階上女孩
觀察報告觀察題目:《關于大學生熄燈就寢情況的觀察》觀察時間:5月9日——5月15日觀察者:《關于大學生熄燈就寢情況的觀察》一、觀察的對象在過去的一周里,我對女生宿舍一期四棟的52間寢室進行了觀察,主要觀察她們何時熄燈就寢。二、觀察的目的最近,學校的寢室實行了“熄燈不斷電”的管理條例,要求同學們自覺熄燈休息,為了了解這一條例的實際執行狀況,我對一期四棟的52間女生宿舍進行了觀察。同時也可以以此為樣本,粗略地了解大學生的作息安排是否科學健康。三、觀察時間我從5月9日到5月15日的一周時間里進行觀察。每天的觀察時間有三次,即:23點、23點30分以及24點整。四、觀察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觀察表的記錄,同時拍了兩張照片作為輔證,最后總結自己的觀察成果。五、觀察的過程1、在9日到11日這前三天的觀察中,每天晚上的23點、23點30分以及24點整我都會來到宿舍陽臺觀察對面宿舍樓的熄燈狀況。觀察時主要是一間一間宿舍地數過去,當時只是簡單地記錄有幾間宿舍是還沒熄燈的,以及觀察那一層樓亮的燈最多。同時,在11日的晚上,我還拍了了兩張照片,分別是23點整和24點整的熄燈情況。2、在12日到15日這最后的四日中,依然是同樣的時間點,同樣的觀察地點,除了簡單地記錄還未熄燈的寢室數之外,還格外留意了一下那些宿舍是最早熄燈的。六、觀察結果的分析本觀察的開展時間是在第11周,處于一個學期的中間時段,既排除了剛開學期間同學們仍未收心,不愿休息的特殊情況,同時也排
9.急
螞蟻的信息素是一種多種成份混雜的物質,其中包括了螞蟻自身群體的氣味和可以涂布在獵物身上的氣味,以及用來和同伴進行溝通的氣味,就好比身份證既有照片,還有文字和數字編碼一樣,是多種信息的集合體。打個比方,螞蟻的信息素就好比身上的一沓紙條,上面分別寫著:“搬回家去”的紙條是用來貼在獵物身上的;“我是XXX”的紙條是給同伴看的;“那邊有好東西”的紙條是用來指路的……它死后,同伴看到它身上留著“搬回家去”的紙條,就不加思索地把它搬回去了。
然后我逐條解釋樓主的疑問:
疑問一:難道一開始搬運尸體的時候它們沒能聞出這種“特定的識別氣味”?
【回答】螞蟻搬東西是一種本能,不存在判斷上的問題,死掉的螞蟻身上的信息素包括了它本來要涂在獵物上的氣味,就憑這一點,就有理由讓螞蟻產生搬運的沖動。它們不搬活螞蟻的原因是活螞蟻還會作出走開的行為,不會被動地被搬;
疑問二:還是說那些出來找食物的螞蟻只能聞出“信息素”,而“特定的識別氣味”是另外工種的螞蟻才能聞出?
【回答】說螞蟻只能聞出“信息素”也沒錯,不能指望它們有更復雜的主觀判斷能力,螞蟻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理智,而是靠本能維持的,簡單地根據氣味行動就是一種本能行為。不存在只有部分螞蟻才能識別特定氣味的問題,如果是那樣的話,蟻巢的秩序一定會發生混亂;
疑問三:螞蟻部落有驗尸員?只用它們才能才能聞出“特定的識別氣味”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螞蟻為何不攻擊同伴?大家不否認其中必然存在某種特定的識別系統吧?我們有理由相信,同窩的螞蟻即使在死后,那樣的氣味依然會存在,而那樣的氣味會在螞蟻的行為中起到主導的作用,也就是說,只要存在這種氣味,就一定會抑制同類的攻擊,哪怕它實際上是“可吃的”。我們可以設想,即使在死螞蟻上涂上食物,它們的尸體依然是安全的,要不然的話,身上沾糖漿的螞蟻怎么能躲過同伴的攻擊呢?唯有這樣,群體才不會分裂;
再來談談螞蟻的“死亡氣息”。如果螞蟻是因為這種“特殊氣味”而將螞蟻的尸體運回去處理后事的,那么這樣做有什么實際意義嗎?前面已經說過,螞蟻不吃同伴是它們嚴格的社會性決定的,如果已經知道是同伴的尸體,抬回去不會吃,難道開追悼會?顯然不可能,而且死亡的螞蟻尸體會占據空間,從生物學意義上講是很不劃算的,因此只能用它們的本能行為來解釋,那就是它們在搬尸體的時候,并不清楚那樣做的目的,只是因為上面有“搬回家去”那樣的信息。
而搬回家后,因為螞蟻有那樣的規則:凡是有“我是XXX”信息的東西都不能吃,所以盡管死螞蟻身上有“搬回家去”的信息,因為“我是XXX”是首先應該被認可的信息,所以會抑制螞蟻吃掉同類的沖動,就像饑餓的狼不會攻擊同類一樣,要不然的話,世上的狼早就互相殘殺而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