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為題的論文
我們知道,種子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蛹破繭而出,必須經過苦苦掙扎才會有彩蝶的翅膀美麗如畫。
21世紀的青少年,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未來社會也日益要求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
①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這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剛結束一天緊張的學校生活,學生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吃飯就開始伏案做作業了。
周末,悠閑的大人們在家中看電視,學生們卻在忙碌著大人為他們準備的各種補習。他們只能透過窗戶凝視著蔚藍的天空,數著天空飄過的白云,看電視更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
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靈漸漸承受不住,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明確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聯合國公布的健康的標準中,前三條就是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可見,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學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這些正理和心理的變化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促進幼小個體長大成人。
著個階段人的可塑性很強,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教育環境影響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反之,不良的環境影響也容易使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甚至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因此,必須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進。
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目前,我國學校心理教育工作還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由于一些觀念上的束縛,我國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一直未能達到對學習成績重視的程度,有時甚至為了學生成績而犧牲其身心健康。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百依百順,講究“一俊遮百丑”,還養成了一些“好”學生的驕傲和虛榮心理;而對學習成績差一點的學生動輒訓斥,肆意譏諷,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這種觀念和做法對“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健康發展都是有害的。從一些調查統計的結果來看,我國中小學生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
如,交往適應障礙、學習困難、情感挫折、娛樂限制、擇業茫然、生理發育煩惱、性生理偏差、親子矛盾、社會環境適應困難、宗教影響、不良習慣等。這些心理問題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開放新形勢對兒童少年心理成長的沖擊。
只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創造健康美好的人生。二、如何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就其內容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健康維護任務。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教育和培養個體形成各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助其學業、事業成功。
心理健康維護,它主要是使個體形成并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這兩個任務層次不同,心理素質培養主要是使學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維護則主要是使學生能正常地生長發展,能適應、成人。
就其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發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進行培養促進,使學生的心理品質不斷優化。
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對心理處于不良狀態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幫助,使之回復正常狀態。這兩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層次,發展性教育主面對正常發展的學生,是提高性的;而補救性教育則主要是面對心理方面出現不同程度問題的學生,。
2.有關青少年心理壓力的論文
中學生心理壓力探究論文 現代社會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
如何應付這些壓力,保持個體的情緒健康,更好地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挑戰,是一個現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問題。 我國中學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于學習、父母、老師和同伴、環境、自我發展和時間六方面,其中學習壓力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源。
而高中生的升學壓力要比初中生大,這是因為高中畢業面臨的升學和擇業更為迫切。 在現實生活中,由生活事件所形成的生活壓力不止一樁。
而且,因每個人遭遇不同,有幸與不幸;有的人因上進不成而有生活壓力,有的人因健康不佳而有生活壓力,有的人因夫妻不和而有生活壓力,也有的人因子女不肖而有生活壓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心理學家們研究生活壓力時,企圖分析構成生活壓力的來源,藉以了解一般人在不同生活層面上有那些生活事件,會構成他的生活壓力。以先三方面是一般公認生活壓力的來源: 1、生活改變:為生活事件所形成的生活壓力,都會給人以緊張的甚至痛苦的負面情緒經驗。
故而生活改變一事所指者,也多半指生活事件之帶給人們負面情緒的事件而言。 2、生活瑣事:謂生活瑣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且無從逃避的小事件。
此等瑣碎事件,雖在性質上每件事的嚴重性均不足危害于人,但日積月累的結果,就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根據心理學家調查分析,在日常活動中成為生活壓力的瑣碎事件可歸類為以下六個方面1)家用支出方面 (2)工作職業方面 (3)身心健康方面 (4)時間分配方面 5)生活環境方面 上述兩類生活壓力來源,在性質上均屬于人與事或人與人關系的外在因素。
除此之外,屬于個人內在心理上的困難,也是形成人生活壓力的重要原因。在生活壓力的心理因素方面,挫折與沖突是其中最重要的二項。
綜合以上的資料可以知道學生的壓力來源不是單方面的,但更多的來源是學習帶來的壓力。學生每天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一般從早上7點到中午11點45,下午從3點到5點30,有些住校生還要上晚修,很多學生反映睡眠時間不夠。
但由報告中也看出了,學校有減負的現象,很多學校將作業量減少,考試的次數也明顯降低了,這也為學生的學習減輕了壓力。當代高中生面臨的最大壓力是高考,這是他們的一個轉折點,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很在乎,他們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學,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給孩子的壓力。
專家調查現在孩子因為學習方面的壓力而自殺的比例在不斷升高,他們也在找尋各種方法幫助孩子減少壓力,從而降低死亡率。 從我們的這次調查中,了解到了關于學生學習壓力的問題。
學生壓力問題的引發是多方面造成的,我們不能完全的解決它,也不可能讓學生沒有壓力。但我們希望從這次調查中真正了解現在高中生的心聲,從而更大限度的減少他們的壓力。
我們總結了五點,可以供家長實施,總結了七點,可以供學生實施,你覺得有效,那么我們做這份探究的目的也得到了。 (一)從孩子的內心出發 要想解決孩子的壓力問題,應該先從他們的心理出發。
家長可以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問題,不要一再強調孩子一定要在考試中考出成績,且在假期給孩子請了一堆家教。其實家長可以和孩子溝通,用心和他們交談,其實在課堂上學的比你請家教學的更多。
每個孩子都是帶有孩子氣的,家長不妨偶爾也帶點孩子氣,這樣,更容易和孩子交心,效果會更佳。 (二)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許多孩子對學習都產生了恐懼,在課堂上總提不起精神,老師的話就像催眠曲一樣,一聽到就想睡,在這方面家長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的原因,進而了解孩子喜歡的科目,然后和孩子一起學習,讓他們發現學習的樂趣,或許可以建立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三)分享自己的經驗 父母小時侯一定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情況,當時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當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面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
父母告訴子女自己是怎樣應付壓力的,那實際上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也就增強了孩子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了。 (四)增強孩子的自尊 培養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強他們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比如讓孩子發表一些建議,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
這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就會有勇氣、膽量和辨別力,不會同流合污。
(五)關心孩子的成長 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這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應該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愿。
父母要付出愛心,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關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能夠及早發現并且加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就不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輕松愉快地度過少年時光。
面對學習和工作力而產生的種種心理上的問題,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調解。 1、不要把目標定得高于自己能力。
3.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至少2000字)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系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4.關于青少年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學論文
本文對叛逆心理進行了內涵的闡述,分析了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對如何消除叛逆心理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字:青少年;叛逆心理;應對一、叛逆心理的概述對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干”。
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因為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
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它雖然不同于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發展下去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叛逆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青少年正處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階段,在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因而易與家長的意向不同。
當意向不一致時,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就會與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二、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1)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干”,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后,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后,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教育理論進入青少年時期后,他們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么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
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
(2)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還有,如前面舉過的小軍的家長的例子,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于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
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
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沖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
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進入青春期后,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
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啰啰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么,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4)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
5.關于青少年的健康包括心理和身體的議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學校素質教育的前提,是完善中學生個性的主要促進因素。
據調查,在我國中學生中,約2/3左右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和抑郁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中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
據心理學的研究報告,13-18歲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礙的初發期,易發期和多發期.雖然,在中學生中像精神失常這類嚴重的心理問題并不多見,神經衰弱,焦慮癥,優郁癥等也不是很多,可是像老是懷疑自己有這種病,那種病,擔心自己不安全或怕家里出事等不健康心理現象,卻為數不少.至于有一般性的心理脆弱,心理障礙等不健康心理品質的人數更是大量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 情緒方面,表現為情緒不穩定,遇事急躁,容易沖動,不善于控制自己. 第二, 意志品質方面,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缺乏毅力,容易動搖,畏懼困難,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第三, 性格方面, 隘自私,孤獨自卑,同學間因小事鬧矛盾,長時間難以解脫,人際交往困難. 第四,自我意識方面,對自己缺乏全面的認識,缺少自我解剖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強. 第五,社會適應方面,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面對生人和陌生環境表現怯懦,對家庭依賴性強. 可見,重視和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和指導他們逐步地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實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緊迫性. 那么,中學生應怎樣鍛煉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健康心理 我認為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詳細請看參考資料------ ?an=3&si=1 ?an=3&si=2。
6.關于青少年的健康包括心理和身體的議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學校素質教育的前提,是完善中學生個性的主要促進因素。據調查,在我國中學生中,約2/3左右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和抑郁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中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
據心理學的研究報告,13-18歲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礙的初發期,易發期和多發期.雖然,在中學生中像精神失常這類嚴重的心理問題并不多見,神經衰弱,焦慮癥,優郁癥等也不是很多,可是像老是懷疑自己有這種病,那種病,擔心自己不安全或怕家里出事等不健康心理現象,卻為數不少.至于有一般性的心理脆弱,心理障礙等不健康心理品質的人數更是大量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 情緒方面,表現為情緒不穩定,遇事急躁,容易沖動,不善于控制自己.
第二, 意志品質方面,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缺乏毅力,容易動搖,畏懼困難,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第三, 性格方面, 隘自私,孤獨自卑,同學間因小事鬧矛盾,長時間難以解脫,人際交往困難.
第四,自我意識方面,對自己缺乏全面的認識,缺少自我解剖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強.
第五,社會適應方面,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面對生人和陌生環境表現怯懦,對家庭依賴性強.
可見,重視和加強對中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和指導他們逐步地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實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緊迫性.
那么,中學生應怎樣鍛煉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健康心理 我認為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詳細請看參考資料------
?an=3&si=1
?an=3&si=2
7.一篇關于中學生心理的論文
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現代社會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
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
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
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
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
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
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
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
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
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
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后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 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
8.關于心理健康和學習方法的短論文
中小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他們將在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培養對學習的興趣,體會學習的樂趣等方面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習的心理健康幾乎涉及學習的各個方面,既包括學習的動機、興趣、理想等,也包括學習的方法、態度、情感以及學習的生理機制等,我們也可以把這些因素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類。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在教育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說具有重要作用,培養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有部分學生由于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潛能受到了抑制,所以,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學習動機和學習抱負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學習心理輔導是培養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習心理輔導是依據現代學習理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結構、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加以分析,并給予輔導,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也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青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簡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