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鹿乳奉親的故事800字
春秋時的魯國人周郯子,是一位大孝子,奉養父母盡心竭力。他的父母年紀大了,都患有眼疾,當時求到一個治療眼病的藥方,其中需要用到鹿乳,于是父母都很想喝到鹿乳。
于是郯子做了一些準備以后,就來到深山之中,身上披著鹿皮,想盡辦法混入鹿群之中,以取得鹿乳獻給雙親。終于有一天,他得到了鹿乳,那高興勁就別提了。
可有一次在取鹿乳的過程中,一個獵人誤以為披著鹿皮的郯子是鹿,就要射他,郯子趕緊大叫,并將實情相告。獵人被他的孝心感動,不僅護送郯子出山,并且還幫助他取得了鹿乳。
郯子為人仁厚,學識淵博,后來成為郯國的國君,將郯國治理得民風淳厚,文化繁榮,百姓對他心悅誠服。孔子二十七歲時,曾經拜見郯子向他求教,因此郯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之一。
擴展資料
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詩曰: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皮。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釋義: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偽裝在群鹿中間,于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鹿乳奉親
2.鹿乳奉親是什么意思
鹿乳奉親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此為《二十四孝》的第六則故事。
鹿乳奉親原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詩曰: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皮。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釋義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偽裝在群鹿中間,于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鹿乳奉親的原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詩曰: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皮。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周:周朝
患:患有疾病
獵者:獵人
俱:都
至:極至
乃:就
乃:才
衣:穿 主人公 郯
鹿乳奉親中的主人公郯是嘉夷國人,也就是今印度人。 郯子(生卒年月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于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后,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孔子家語·致思》載: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仆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矣.”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車,追而問曰:“子何人也?”對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聞乎?愿子告吾,無隱也.”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后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識(zhì記)之,斯足為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解釋:孔子去齊國,走到半路上聽到有人在哭,聽哭聲很是哀痛.孔子對自己的仆從說:“這哭聲哀是哀了,然而不是喪親的哭聲.”孔子驅車上前,稍稍靠進,看見一個非同尋常的人,抱著鐮刀,戴著喪親的素飾,臉上卻沒哀傷.孔子下車,追上去問:“你是何人?”對方說:“我是丘吾子啊!”孔子問:“你如今并非喪親之際,為何哭得如此之悲呀?”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失’,自己很晚才懂得,如今悔之莫及啊!”孔子問:“你的‘三失’可以告訴我嗎?希望你告訴我,不要隱瞞.”丘吾子說:“我年輕時好學,周游天下,后來回家,父母卻不在了,這是一失;我長期事奉齊君,而齊君驕橫奢靡,仁人志士都走了,我做臣子的志向已不可能實現,這是二失;我平生厚交的朋友,而今都離我而去,這是三失.正是: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去不回的,是歲月,不可再見的,是雙親。請讓我就此告別人世吧。”于是丘吾子投水而死.孔子嘆息道:“弟子們啊,記住這一切,這足以讓你們引以為戒啦!”這事以后,孔門弟子辭師回家奉養雙親的有十分之三之多.
4.鹿乳奉親的故事 快快快 急用
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此為《二十四孝》的第六則故事。
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譯文:郯子,春秋時期郯國國王。父母年老,都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5.鹿乳奉親的故事 快快快 急用
文言文 翻譯 郯子,是春秋時候郯國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
郯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想食鹿的乳汁,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偽裝在群鹿之中,于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
有一次,打獵者見到,以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
注釋 周:周朝 患:患有疾病 獵者:獵人 俱:都 郯 郯,秦置郯縣、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隋唐幾經廢置,元時始稱郯城縣,其后成為了較為穩定的縣級城市。
今天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是著名的銀杏之鄉、杞柳之鄉。境內馬陵山綿延東境,沂、沭河貫穿南北,又素有 魯南糧倉 之稱。
郯城縣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馬陵古道神秘壯觀。龐涓溝、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臨處,一線南北;孝婦冢、于公墓、郯國故城、郯子廟、傾蓋亭等,星羅棋布。
位于新村鄉銀杏古梅園內的老神樹,是夏銀杏第一雄樹,雖歷經2000余年,仍樹葉繁茂,果實累累。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傳著。
郯子 郯子(生卒年月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于炎地,稱炎國。屬人方。
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后,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
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后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郯子的才華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
郯城數典述祖侃侃而談。他說: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
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么道理。
從前黃帝以云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
如鳳鳥氏掌管歷法。所說鳳鳥氏,就是歷正。
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
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
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
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
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從顓頊之后,因為無法記錄遠古時代的事情,就從近古時代開始記錄。
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孔子當時年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了郯子這番話之后,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見于郯子而學之”。
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圣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于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
孔子“問官”之后,不久就告訴別人說:“我聽說‘天子那里推動了古代官制,但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這話很對”。“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6.《鹿乳奉親》與《拾葚異器》文言文翻譯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么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兩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