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歌的發展歷史簡潔
原發布者:雁過留聲18
詩歌的發展歷程藝術起源于勞動。詩歌同樣也起源于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
2.簡短點的詩歌的發展史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 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均受重視。
(二)屈原《離騷》《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抒情詩,在我國詩史具有獨特地位。《離騷》篇名之意,據漢代班固所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
全詩共373句,2490字。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鴻篇巨制,確為我國詩史上之驕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還有《九歌》、《天問》等。二、秦漢詩歌 我國的詩歌發展至漢魏之間,出現一個新的局面,主要是樂(yue)府詩、民間歌辭與文人五言詩。
(一)樂府:樂府原為秦時設置的音樂機關,后經漢武帝充實編改,其任務是制定樂譜,搜集歌辭等;魏晉六朝,樂府則是指帶有音樂性的詩體,逐步轉變為一種新的詩體的名稱。唐時的樂府是相對于近體詩與一般五七言古詩而言的另一種比較活潑質樸的詩體,“感于衰樂,緣事而發,”具有現實主義傳統。
宋元之后,凡屬合樂之,如詞、散曲均可稱為“樂府”。(二)漢樂府詩:它主要包括四類作品:1、郊廟歌辭;2、相和歌辭;3、鼓吹曲辭;4、雜曲歌辭。
樂府民歌是在《詩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詩經》有共同之處。可以說《詩經》又向前發展了。
三、魏晉南北詩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而且開始形成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詩體,主要有建安體、正始體、永嘉體、陶體、謝體、永明體等。在此不作詳細論述,我們簡略談談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尋陽柴桑人。其詩的內容尤為豐富,通過對農村田園生活之吟唱,表現躬耕田畝的種種體驗與堅持崇高理想的斗爭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提出抗議。
他開創中國的田園詩,把田園看作是一片純情的凈土,歌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表現其自然天籟與美好。陶淵明具有敏銳的領悟力,生存在那與大自然距離很小的環境中,對田園生活的欣賞出見一轍,對它歌頌詠唱,以至于復歸自然。
如他的《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表現一種深遠的竟境。南北朝的詩歌形式,上承漢魏,下開唐宋,在民間歌辭的基礎上,經過許多詩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種詩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詩體過渡時期。
四、唐代詩歌 唐代是我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各體詩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詩壇上萬紫千紅,百花爭艷。
(一)初唐時期——準備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二)盛唐時期——頂峰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灑》;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三)中唐與晚唐時期——發展與成熟期 在中晚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
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詩人較著名的還有:韋應物、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
五、宋代詩詞 詞起源于唐代。宋詞是我國詩史上又一高峰。
北寧著名的詞家有晏幾道、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蘇軾(號東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
蘇詞題材廣泛,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風格亦多樣,但其主體風格是豪放的。他不僅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而且也用來表現愛國激情和反映農村生活,代表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子由》、《念奴嬌&S226;赤壁情古》,表現詩人對理想之執著與追求,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頌和熱愛以及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聯想豐富,筆力豪邁,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為豪放派詞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詞人是張孝祥、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姜夔……。宋代著名詩人是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游、文天祥,其中以陸游和蘇東坡的成就最高。
陸游是一個多產的詩人,一生寫了9300多首詩,他的不少詩篇洋溢愛國主義豪情,激越悲壯,雄渾豪放,在宋代。
3.詩歌的發展歷史簡潔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雁過留聲18 詩歌的發展歷程藝術起源于勞動。
詩歌同樣也起源于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
“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
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
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
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于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3623739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
4.詩的歷史 短點的 300字
1.
先秦時期的是兩言詩,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代表作是《詩經》《楚辭》。
2.
兩漢的漢樂府詩,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孔雀東南飛》.
3.
魏晉時期以“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中心還有“竹林七賢”。代表作有《詠懷詩》,東晉末年陶淵明有山水田園詩。
4.
南北朝時期,南朝民歌清麗婉轉;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5.
唐代“初唐四杰”,盛唐時期兩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的邊塞詩派。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中唐時期,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長恨歌》、《琵琶行》是名篇,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李賀其詩冷艷深幽。晚唐惟杜牧、李商隱成就高。
6.
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號西昆體。王禹俘、梅堯臣、蘇舜欽等反對西昆體,奠定了宋詩健康發展的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新運動,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軾和黃魯直,南宋詩人的杰出代表是陸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金代最杰出的詩人是元好問。
7.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臺閣體”詩派。明中葉以后,“前七子”和“后七子”,先后發起復古運動,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唐宋派”起而矯之,繼有“公安派”,極大地沖擊了前后七子的復古主張。稍后的“竟陵派”,主張與“公安派”相仿。
8.
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謙益、吳偉業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板橋)、袁枚、黃景仁較有特色。道光、咸豐年間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成為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5.詩歌的歷史五十字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6.詩歌的歷史和故事
便虛心地問,當場念出來,就上去好奇地問,怎能說是道呢,相煎何太急:
萁在釜下然,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么刻苦,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師父:“三歲小孩也知道:“那么粗的鐵棒怎么能磨成針呢,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
本是同根生,鐵棒也能磨成針”。曹操死后,又傷心又憤怒,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只要功夫深,很受到父親的疼愛,學問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眾善奉行,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諸惡莫作。”白居易不解地說,要把他處死?”老人說,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甚至有些貪玩,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豆在釜中泣。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李白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成為一代“詩仙”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老奶奶,從此刻苦讀書,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到處向人請教。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禪師回答,你為什么磨鐵棒。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禪師回答。李白深有感悟,從小就才華出眾,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
7.詩歌的歷史簡介70字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概述
上古——口頭歌謠
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體制:“風、雅`、頌”三部分,“國風”現實主義的精華
表現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興(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大致是: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中國詩詞歌曲均源于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情感。
8.提幾個簡單的歷史問題(回答的簡潔一點)
1.
史學:西漢司馬遷《史記》第一部記傳體通史
文學:詩歌發達: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宗教:佛教興起,道教在唐代流行
藝術:書法、繪畫、雕刻都有很大的發展
原因是:1、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2、繼承了前代的文化
3、吸收外來文化
4、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
5、統治者的重視和實行開明的政策
2.
(1)隋唐時代由于民族之間的融合,中外交流的加深,社會生活較之前朝各代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較為開放。
(2)唐朝經濟的繁榮既是唐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直接結果,也與唐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有關。
是從經濟的繁榮(農業、手工業、商業)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來詮釋盛唐時期的社會風貌。
3.在這里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分封制瓦解”,因為在“分封制”穩固時,天下都唯周天子是從,諸侯是不能也不敢爭霸的,春秋時期能夠起來諸侯爭霸,就是“周王室衰微”了,從制度上說就是“分封制瓦解”了,這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奴隸制瓦解”也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但它跟諸侯爭霸的關系不大。而且現在說中國古代史很少說“奴隸制”“封建制”,夏商不像希臘羅馬那樣以奴隸生產為主,是不是“奴隸制”還很難說;西周則基本上被肯定為更像西歐的“封建制”,而不是秦以后,因為西周還沒有明確改為“封建制”,所“分封制”實際上還可以看作是西周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統稱(是“井田制”、“宗法制”的基礎,并互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