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短小的文言文,加翻譯(10篇)
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愛護自己的孩子,推及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別人的老人。
2、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
老了更加威武,不喪失崇高的理想。
3、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消逝的東西就像流水,可是流水還在啊。
4、言必行,行必果。
話說出去了就要去行動,行動了就要求有一個結果。
5、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自己死了,國家滅了,被天下的人所恥笑。
6、今解鞍示不走,用堅其意。
現在解下馬鞍,表示不逃跑,用來堅定他們的意志。
7、民不堪命矣。
老百姓承受不了政令的壓迫。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10、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2.簡短的小古文加上譯文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
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3.簡短的小古文加上譯文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4.簡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譯
拔苗助長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
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
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
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對家里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5.短小的古文,加上翻譯
楚人學舟【原文】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
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魯人徙越【原文】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
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打撈鐵牛【原文】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橋。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
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
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勉諭兒輩【原文】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
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翻譯】匡衡好學但家貧無燭。
鄰家有燈燭但燭光穿不過墻來。匡衡在墻上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翻開書本就著燭光讀書。
同鄉有個姓文的大戶、不識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書。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幫工,但不求報酬。
主人奇怪地問他為何不求報酬。匡衡說:“我希望能把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大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匡衡苦學多年終于成了大學問家。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
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涂嗎?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翻譯】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
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兔子不可以重復得到,然而他卻成為宋國人的笑柄。
6.簡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譯文
32.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于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于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于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著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33.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并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
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
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34.陶母責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
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
母親封好魚干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35.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
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么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么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參考譯文】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為什么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
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42.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
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后,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么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
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只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么益處呢?” 43.陳萬年父子 【原文】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賂遺外戚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萬年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
萬年嘗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
萬年乃不復言。【參考譯文】陳萬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長討好別人,用盡全部家產去討好遠戚許、史家,特別是樂陵侯 史高. 陳萬年的兒子陳咸字子康,十八歲,憑借陳萬年做了侍郎。
他資質與眾不同,性子比較直,而且敢于說話。多次上書論及國事,諷刺皇帝身邊的近臣。
這樣的書奏大概上了數十次,結果被貶為左曹。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
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么?” 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
7.求10篇簡短文言文加翻譯,適合初一,不包括初一課本上有的
簡短文言文 1、《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
其母知其 也,呼而問之,:“何為 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
【譯文】 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
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
3、《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本來嘛,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并存的。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 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個樹墩子。
一只兔子跑過來,恰巧碰在上面,撞斷脖子死了。他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農具,守候在樹墩子旁邊,希望再揀到一只。
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5、《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
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6. 黔驢技窮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文: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
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謹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
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而很高興,心里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開。7.曾子殺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
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8.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
8.有意義的5篇小古文 原文帶翻譯
1、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
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
其后民莫敢議令。(選自《史記·商君列傳》)【譯文】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銀子。
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最后頒布了那法令。 2、陶公性儉厲,勤于事。
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
后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
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云,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
乃超兩階用之。【譯文】陶侃是東晉時候的一名官員,他不僅為官正直,而且十分愛惜財物。
有一次,他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束還沒有成熟的麥穗。陶侃就走過去問:“你要這些沒長成的麥子干什么?”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我看著麥子綠油油的,挺好看,就隨手摘了一把。”
陶侃不由得大怒:“你自己不耕種,還任意毀壞別人的莊稼,還不應當受到懲罰!”說著,就讓手下人把他痛打了一頓。當地的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陶侃是真正愛惜莊稼,尊重農民的勞動,從此更加努力耕作了。
陶侃平時也很注意節約。有一次,政府造船,剩下很多竹頭木屑,別人都不在意,只有陶侃讓人把這些東西收了起來。
后來過年的時候,下過一場大雪,院子里十分泥濘,這時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院子里,這樣人們的行走就方便多了。又有一次,朝廷制造兵船,工人們把原先收藏的竹頭削成竹釘,又節省了一批原料。
3、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譯文】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人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然。
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紙。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
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詢問張丞相念什么字。張丞相仔細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么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么。”
4、漢世有老人,家富無子.性儉嗇。惡衣蔬食 ,侵 晨而起,侵夜而息 ,營理產業,聚斂無厭 ,而不敢自用。
或人 從 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 。自 堂而出,隨步輒減 。
比 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 復囑 云:“我傾家贍 君 ,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
老人俄 死,田宅沒官 ,貨財充于 內帑 矣。【譯文】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兒子。
家里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費。
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里取十文錢,然后往外走,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
反復叮囑說:“我將家里的錢都拿來給了你,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
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5、楚人 有鬻 矛與盾者,譽 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9.求五篇超短文言文加翻譯
一、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
旋:轉彎。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
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二、魯人徙越 讀下列這則文言文,回答14~16題(6分)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
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
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
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三、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
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
5權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橋。
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四、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
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
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五、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注釋: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
陛:宮殿的臺階。聞命:聽到辭命。
聞,聽;命,辭命。 翻譯:景公在位當政時,曾連續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 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么冷。”
晏子說:“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
可惜現在您卻不知啊!” 景公說:“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與糧食,發放給那些受饑寒煎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