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奧運會有關的故事,簡單的寫
在20日的女子馬拉松游泳比賽上,24歲的南非游泳運動員納塔莉?。多么堅強的意志,這位已參加8屆奧運會的老將成為北京奧運會年齡最大的選手,展現人類愛情的偉大,而近日他的這一決定已經得到了醫生的首肯!
飽受戰爭的伊拉克歷經波折后,終于實現了他們參賽北京奧運會的夢想,然而,但尚蒂仍然固執地決定先參加北京奧運會,而把手術治療癌癥的日期推遲到奧運會后,我就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多門偉大的母愛,埃里克?,另一位偉大的母親同樣讓我們感動,這一幕令人心酸不已,她堅信自己是運動員,震驚世界;為了能給兒子掙到更多的錢治病。這些泛著人性光彩的感人瞬間將產生持久的生命張力,但這種精神已足以感動世人,而賽后她在賽場打出的“祖國好”橫幅更讓所有人感動不已。眾所周知,短跑訓練應當在專門的跑道上練習。而由于她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在水泥地上練習,過不了幾天腳就腫起來了,這對運動員的骨骼損傷也是很大的。盡管如此。“對我來說、中國的擊劍選手欒菊杰,1984年,欒菊杰拿下了中國擊劍第一枚、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一枚奧運會金牌,但這種老驥伏櫪的精神怎么不能讓人感動呢。盡管在射擊項目上他沒有獲得金牌奧運會已經開幕16天了,似乎自己每天都沉浸在奧運的感動之中,可以說,這是一屆感動世人的奧運會,在奧運賽艇的比賽中,它展現了太多讓人感動的故事,從運動員到觀眾,兒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還生病。
2.奧運會故事,內容簡短
第一個
沒有對手的金牌得主
1908年的第四屆奧運會上,男子400米決賽中有4名選手單因英國裁判判美國的卡本特阻人犯規,取消其資格,更需要重賽,美國隊大表不滿而退出,英國的哈斯威爾便個人表演般的完成一人決賽,以50秒獲得金牌。
第二個
赫爾克里斯與雅典娜
赫爾克里斯在森林里漫步時,看到前面地上有一個球擋住了路,他就一腳把它踢開了。
反而越來越大,于是他更用力地踢它。
他越用力地踢,球變得越大,后來球竟將路完全堵住了。
這時,雅典娜出現了,她對他說:“不要再踢了,赫爾克里斯,這個球叫沖突,不去管它,它很快就變小了。”
3.有那些簡短的奧運故事
獲得奧運女子體操全能第九名的德國選手丘索維金娜。
她的故事,讓世人動容。體操女將往往都是18歲以下的少女,但34歲的丘索維金娜,已經第五次參加奧運會、代表第三個國家出戰。
五次參加奧運會,丘索維金娜是體操選手的奇跡。1992年巴塞羅那,17歲的她首次代表獨聯體奪得體操女團金牌;隨后的亞特蘭大、悉尼和雅典,她都代表烏茲別克斯坦參賽;這一次的北京奧運會,丘索維金娜又穿上了德國代表團的服裝。
丘索維金娜和丈夫被高昂的醫療費壓得喘不過氣,烏茲別克斯坦國內醫療條件一般,政府提出每天300美元的補貼也不夠花。丘索維金娜選擇了復出參賽,以獲取獎金給孩子治病。
聽說德國科隆一家醫院治療白血病的效果特別好,為了參加盡可能多的項目,她還練起了全能,“兒子是我生命的全部,只要他還生病,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
4.奧運小故事(短點)
在倫敦的第四屆奧運會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或者說勝利在最后的時刻非常遺憾地從他身邊溜走了,但他卻讓體育的精神得到了最為廣泛的傳播——這個人的名字叫多蘭多?皮特里。
有人說他是意大利的一位糖果商,有人說他是糕點師,其實他在成為職業運動員前的真正職業是一個做意大利面條的工人。大家都說他是小個子,他的身高的確只有1.59米。
在以前的三次奧運會上,馬拉松的距離并不固定,而是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線路,確定距離,不過每次都沒有超過25英里(40公里)的。到了倫敦奧運會,因為皇室的成員、特別是亞歷克山德拉王后要看比賽,所以比賽路線的設計必須方便皇室成員的觀看。
結果比賽的起點被定在溫莎宮前面的廣場上,終點設在主體育場——也就是白城體育場的皇室包廂前。 從溫莎宮到白城體育場的距離正好是26英里,為了比賽最后結束在皇室包廂前,運動員還要在體育場內再跑一周,距離是586碼。
26英里586碼,正好折合公制是42.195公里。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個距離才被固定下來,成為了馬拉松比賽的正式規定距離。
意大利人皮特里早年曾經是一位自行車運動員,后來才轉練馬拉松,所以他所擅長的并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在比賽的一開始,他沒有取得很好的領先位置,不過他按自己的節奏跑得還很舒服。
說到舒服,這次的馬拉松比賽找到了一個贊助商,這個贊助商是個飲料生產商,所以他們不僅在沿途設立了大量的飲水站,而且還為選手們準備了冷熱飲料——當然是自己的品牌、大米布丁、香蕉、葡萄干、牛奶,甚至還有香檳。 當天的氣溫雖然不到26℃,但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個氣溫顯然是很高的,而且根據當時的規則,運動員的著裝必須是過肘和過膝的衣褲,所以贊助商又為運動員準備了大量的沾滿科隆香水的海綿塊來降溫,以至于有人形容說:這是有史以來“最香的一次奧運會比賽”。
在前面的大半程中,幾個運動員交替領先,而皮特里只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地跑。快到30公里的時候,許多人都放慢了速度或者退出了比賽,在前面競爭而有可能奪得金牌的,好像只剩下南非的海弗倫和意大利的皮特里了。
南非選手海弗倫一路領先,皮特里比他慢3分鐘。但沒過多久,海弗倫犯了一個非常低級的致命錯誤,在經過一個飲水站的時候,他沒有抵御住豐盛食品的誘惑,喝了一杯贊助商放在那里的香檳酒。
結果正是這杯酒讓他吃盡了苦頭,沒過多久他就抽筋而且暈過去了。 當皮特里跑到那個飲水站的時候,看到有人正在拼命地拍打海弗倫的后背。
當人們看到他時,熱情地叫喊著他,好像他已經獲得了冠軍一樣。在如此有煽動性的助威聲中,他開始像中跑運動員一樣加速。
消息傳到運動場內,廣播對大家宣布:19號選手領先。亞歷山德拉王后開始翻閱運動員名冊,那上面寫著:19號——皮特里?多蘭多。
他的姓名被印顛倒了。 顯然是瘋狂的觀眾讓皮特里也變得瘋狂了起來,他跑得太快了,突然的加速使他消耗了寶貴的體力。
皮特里終于跑進了體育場,全場9萬多名觀眾發出了海嘯一般的歡呼聲。但很快又都安靜了下來。
他們看到皮特里步履蹣跚、精疲力竭,他神志不清,兩條腿在本能地向前邁著,甚至有些搞不清自己身處何地了。 通過體育場的大門后,皮特里左顧右盼,竟然跑錯了方向。
在場的觀眾再一次驚愕地喊了起來,英國王后也從包廂的座位上站了起來。有幾個人箭步奔向皮特里,把他的身體扭轉了過來。
但皮特里仍然沒有清醒,他目光呆滯,步子越來越慢,幾乎邁不開步。為了鼓勵他,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觀眾跟在他一旁跑著,不斷地鼓勵他說:勝利已近在眼前! 但對當時的皮特里來說,任何的鼓勵都無濟于事。
他突然停住了腳步,不由自主地倒了下去。幾秒鐘后,他又睜開眼睛,吃力地站了起來,試圖走幾步,觀眾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聲。
可是很快,他又倒在了地上。 一次,兩次,三次,皮特里一次次地倒下,又一次次地被扶起來,一大群人都圍在他的身邊,其中有裁判和醫生。
有人扶著他,有人試圖用海綿給他擦身體,其中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亞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而在觀眾當中,許多人都請求人們幫幫這個小個子運動員,但也有個別清醒的人大聲地提醒著那些伸出手去的官員們:“讓他自己跑吧,不然你們會毀了他!” 突然間,體育場的另一端再一次喧鬧了起來,跑在第二的美國隊員約翰?海斯跑進了運動場,雖說他也非常地疲憊,但畢竟還能保持正常的跑步姿態和一定的前進速度。
這時,田徑項目的負責人杰克?安德魯跑了過去,用手扶起距離終點線還有不到十米的、已經昏過去的皮特里,架著他通過了終點線。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觀眾暴風雨般的掌聲震耳欲聾,連王后也鼓起掌來。
意大利的國旗立刻被升起在體育場的上空,不過第二個跑進體育場的海斯提出了抗議,因為在比賽中運動員是不能接受別人的幫助的。一個小時以后,這個抗議被接受了——海斯獲得了冠軍,而皮特里只能算是沒有完成比賽。
不過亞歷山德拉王后可不想讓這件事情就這樣結束,她吩咐在第二天的時候,讓皮特里重回白城體育場,而王后。
5.有哪些簡短的奧運小故事
瑪?魯道夫是一個頑強奮斗、戰勝命運的美國女子田徑運動員。她1940年6月23日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個貧苦的黑人家庭,她在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染上兩次肺炎和一次猩紅熱之后就臥床不起了,差點喪命,4歲時又患上了小兒麻痹癥,走路一瘸一拐,必須要靠支架來支撐。魯道夫的毅力相當驚人,在家人的幫助下,她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通過康復訓練和家人的按摩已經恢復到可以正常走路了,11歲那年,她第一次把支架脫掉,打赤腳跟著哥哥們打籃球。后來他開始天天練習跑步,一瘸一拐的左腿居然在鍛煉中得到了矯正,身體也因為參加運動而強壯。到了12歲,她已經完全擺脫支架。在1956年第16屆墨爾本奧運會的時候,她出現在奧運賽場上,獲得了一枚銅牌,那時她才16歲。在4年之后的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上,魯道夫一口氣奪得了100米、200米和4x100米接力3枚金牌,震驚了全世界,被人們稱為“黑羚羊”,她既成為了1960年世界最佳運動員,又當選了“奧林匹克小姐”。“黑羚羊”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能使人戰勝一切困難,只要努力就有成功。
1932年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希莉與迪卡里卡遜分獲跳高金銀牌。兩人在共同的訓練中曾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領獎臺上,兩人歡呼擁抱,過后將各自的獎牌對半切開,互換一半再焊接,成為金銀各半的獎牌,作為友誼永恒的見證。
6.中國奧運的故事,要短的
近來,我國剛拍出了一部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故事很感人。
故事敘述了我國第一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劉長春,出身大連,大連當時是日本占領區,父母、整個家庭都在大連。
日本人讓他代表偽滿州國參加奧運會,他斷然拒絕日本政府的威逼和引誘,在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的資助下,代表中國國民政府前往美國落杉基,參加1932年奧運會,表現了劉長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深深反映了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在水深火熱中走向世界的向往,對民族尊嚴的追求。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不甘落后,勇于進取,爭取崛起的偉大靈魂。
劉長春的精神將永遠呼喚著中國人民,一代一代自強不息。
7.我想要一些關于奧運會的故事
顧拜旦 催生現代奧林匹克運動
一個古希臘歷史的狂熱愛好者,一個反對君主制的共和主義者,復興了奧林匹克。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坐者左一)在重建奧林匹克社會并確立奧林匹克主義的哲學框架中居功至偉。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委會(IOC)成立,標志著現代奧林匹克主義的誕生。
劉長春 單刀赴會洛杉磯
在太平洋上顛簸了21天后,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選手劉長春于1932年7月29日下午4時到達美國洛杉磯碼頭。他是參加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的惟一一名中國選手。因長途旅行體力不支,劉長春在100米和200米預賽中即遭淘汰,但他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存在。
吉姆·索普 金牌等待70年
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奪得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兩枚金牌的美國運動員吉姆·索普,半年后因被人誣陷為職業運動員而被收回金牌。1953年,索普在憂憤貧病中去世,逝前還喊出:“還我金牌!”1983年1月,也就是在他的金牌被剝奪70年以后,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洛杉磯親自把金牌交于索普的后代。冤案得雪,展示了奧林匹克運動對公平公正的全力追求。
歐文斯 45分鐘狂破紀錄
45分鐘內5破1平世界紀錄。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上,歐文斯(右)連奪4枚金牌。圖中他和獲得跳遠亞軍的德國運動員魯茲·朗在賽后交談。不過在那之后,經濟上的窘困使歐文斯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為了生計,他曾和狗、馬賽跑,最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歐文斯去世四年后,美國設立了“杰西·歐文斯獎”,表彰在每一年的田徑比賽中表現突出的美國男女運動員。
扎托佩克 被稱為“人類火車頭”
有“人類火車頭”之稱的前捷克斯洛伐克長跑名將扎托佩克(右一)在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上以驚人的耐力奪得5000米、10000米和馬拉松3枚金牌。有趣的是,5000米項目奪冠后20分鐘,與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妻子丹娜也在這里奪得標槍金牌。夫妻同一天雙雙奪冠,書寫了奧運會的空前歷史。
貝基拉兩奪馬拉松冠軍
24歲時開始練習長跑前,他是牧童和皇家衛兵。1960年,他在羅馬奧運會上打破馬拉松世界紀錄,成為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非洲黑人選手。因用赤腳跑完全程,阿貝貝·貝基拉獲得了“赤腳大仙”的美稱。4年后,他又以破世界紀錄的成績開創了蟬聯奧運會馬拉松冠軍的先例。默默無聞的非洲長跑運動,自貝基拉之后蓬勃發展,并在世界田壇占有重要的地位。
阿里 反抗種族歧視
如果他只是個拳手,哪怕是最令對手畏懼的拳擊天才,穆罕默德·阿里(右二)也不會像他現在這樣成為一個傳奇。18歲即獲得第十七屆奧運會81公斤級金牌遠非他給我們的最大震撼。阿里憎惡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不愿沿用奴隸主的姓氏,并憤怒地將奧運金牌扔進了俄亥俄河。他還拒絕美國陸軍的征召,推動了上世紀60年代的反戰浪潮。和平與團結,始終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訴求。
史密斯與卡洛斯舉起黑手套
幾乎所有關于1968年的年鑒中,都不應該錯過這張照片。第十九屆墨西哥城奧運會男子200米的頒獎儀式上,金牌得主托米·史密斯和銅牌得主約翰·卡洛斯在奏響美國國歌后,舉起戴著黑色手套的拳頭低下了頭,以此抗議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兩尊黑色的“雕像”,令全場愕然。盡管因為此舉他們被逐出了美國奧運代表隊,但呼吁人人平等的舉動讓他們贏得了奧林匹克的尊敬。
慕尼黑不能忘記
這被認為是歷史上最不成功的一屆奧運會。1972年9月5日,“黑九月”組織在慕尼黑制造了一起奧運史上罕見的慘劇。他們劫持并殺害了以色列9名運動員和2名教練員,同時有2名警察遇難。次日,慕尼黑體育場暫停比賽一天,改成有8萬人參加的追悼會。“慕尼黑血案”作為奧運史上最為恐怖的一頁,促使以后的奧運會主辦國大力加強了安全警衛工作。
雷德蒙德 被父親攙過終點
算上在距離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不到四個月時做的一次跟腱手術,德里克·雷德蒙德為了自己的奧運夢想先后開過五次刀。但在巴塞羅那的400米半決賽中,他因右大腿肌肉突然撕裂而在半途痛苦倒地。眼含淚水的他拒絕了醫務人員的擔架,在父親吉姆的攙扶下一步步走過終點,6.5萬名觀眾全體起立為他歡呼。金牌夢想的終結,從來不代表著奧運精神的離開。
8.有那些簡短的奧運故事
獲得奧運女子體操全能第九名的德國選手丘索維金娜。
她的故事,讓世人動容。體操女將往往都是18歲以下的少女,但34歲的丘索維金娜,已經第五次參加奧運會、代表第三個國家出戰。
五次參加奧運會,丘索維金娜是體操選手的奇跡。1992年巴塞羅那,17歲的她首次代表獨聯體奪得體操女團金牌;隨后的亞特蘭大、悉尼和雅典,她都代表烏茲別克斯坦參賽;這一次的北京奧運會,丘索維金娜又穿上了德國代表團的服裝。
丘索維金娜和丈夫被高昂的醫療費壓得喘不過氣,烏茲別克斯坦國內醫療條件一般,政府提出每天300美元的補貼也不夠花。丘索維金娜選擇了復出參賽,以獲取獎金給孩子治病。
聽說德國科隆一家醫院治療白血病的效果特別好,為了參加盡可能多的項目,她還練起了全能,“兒子是我生命的全部,只要他還生病,我就要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
9.幫我收集下有關于奧運會的趣聞(要簡短的)
1. 游客成冠軍第一屆奧運會網球比賽在雅典丘比特神廟的柱子附近舉行。
英國牛津大學學生博蘭正好在雅典旅游,他是全網球愛好者,外出旅行總是隨身攜帶球拍。他見賽事正盛。
成想一試身手,遂揮拍上陣,結果竟取得勝利,成為奧運史上的第一個網球單打冠軍。德國德累斯頓高等工業學校學生特勞恩原是田徑選手,預賽中被淘汰,在雅典偶然結識博蘭。
博蘭邀他結對參加雙打,結果又獲雙打冠軍。2. 不知自己是冠軍1900年巴黎奧運會上與世界博覽會同時舉行。
除賽會安排失當,使比賽長達5個月外,大多數選手在比賽結束后才獲悉自己參加的是奧運會而不是博覽會,奇怪的是射擊冠軍甚至比賽結束后也不知到自己是冠軍,他在<<神槍手回憶錄>>上提到這次比賽時只是說:“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一次射擊比賽”他的女婿更從未聽過他曾獲得奧運會冠軍,巴黎奧運會組織宣傳工作之松散程度可想而知。除此,獎品在12年之后才送到勝利者手中,贈的是書籍,雨傘等紀念品而已。
3. 搶跑了8次的優勝者在第4屆奧運會上,美國隊的短跑成績不佳,丟了所有的金牌,運動員們決心在下一屆雪恥。第5屆奧運會100米賽有22個國家的68名選手參加。
其中美國運動員就有10名。分在第4組的美國選手克雷格看到同組的德國選手成績曾達10秒5,就想利用搶跑戰術來整垮對手,因為這次比賽沒有搶跑要受罰的規則。
比賽時他一共搶跑了8次,德國選手被他弄得暈頭轉向,他第9次起跑成功,而對手已被他的“神經戰”擊敗。克雷格輕松的取得小組第1名,進入決賽。
在決賽中他以10秒8的成績獲冠軍,為美國奪回短跑金牌。4. 沒有對手的金牌得主1908年的第四屆奧運會上,男子400米決賽中有4名選手單因英國裁判判美國的卡本特阻人犯規,取消其資格,更需要重賽,美國隊大表不滿而退出,英國的哈斯威爾便個人表演般的完成一人決賽,以50秒獲得金牌。
5. 經過54年才跑到終點1912年在瑞典舉行的第5屆奧運會馬拉松賽,遇上一個大熱天。日本運動員金栗志藏跑到中途,突然看見路旁有一個瑞典觀眾在喝桔子汁,他本能地朝那個觀眾走去,很快就得到了桔子汁,還得到了一個住處,痛快地睡了個大覺。
等他醒來時,比賽早已結束了。當挪威人奧爾森作為最后一名到了終點后,唯獨日本選手無影無蹤,卻不知道這位日本選手正在酣睡在一個老百姓家里。
直到第2天,他才回到日本隊住處。1965年,76歲高齡的金栗志藏到瑞典舊地重游,他從1912放棄比賽的地方向馬拉松比賽的終點——斯德哥爾摩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址跑去,并達到終點。
6. 河水不犯井水上世紀20年代奧運會的100米比賽中,每道竟然拉起長繩子,由起點至終點連續不斷,此設備的原意是為了防止運動員作出越線犯規的行為,使讓運動員比賽時非要步步為營不可,否則因一時大意而超越界線便會被那個繩子絆個正著,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原來這種使運動員步步為營的危險設計受到非議而被廢除。7. 半金半銀的獎牌在1932年第10屆奧運會上,美國女選手希莉獲得了跳高了金牌,然而她十分感激另一位美國女選手迪特里卡遜。
迪特里卡遜是該屆奧運會跳高銀牌的獲得者。她們兩人在為體育事業奮斗的征途中互相勉勵,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確實比親姐妹還親,她倆一起登上獎臺時,又是歡呼,又是擁抱,共同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中,奧運會結束后,她倆把各自的獎牌,各留一塊作為兩人的友誼的永恒紀念。
8. 到手金牌又易手第十四屆奧運會的馬術比賽,瑞典隊本以1366分的最好成績獲得團體比賽的冠軍,但后來被取消了資格,原來是因為瑞典隊的佩松不符合當時運動員必須是軍官這一規則。本來佩松只是一名下士,為了參加奧運會,臨時被提升為軍官,可是瑞典軍方竟忘記了給佩松更換軍帽,結果佩松戴著下士的軍帽參加比賽,被裁判發現,露了馬腳,本該到手的金牌丟掉了。
9. 馬讓奧運分家毫無疑問,馬是馬術比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醫學不甚發達的過去,各國對動物進口的檢疫工作非常重視。
澳大利亞法律就明文規定,牲口入境后必須經過6個月的隔離檢疫。1956年,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獲得了奧運會的主辦權,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歐洲和美洲以外的地區舉辦。
但由于澳大利亞關于牲口入境的檢疫限制,使得該屆奧運會的馬術比賽成為了一個難題,后經多方協商,國際奧委會決定將馬術比賽改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進行,使得第十六屆奧運會成為歷史上惟一一個分在兩洲舉辦的奧運會。(作者:南山)10. 樂極生悲失金牌在第16屆奧運會上,蘇聯18歲劃艇選手伊萬諾夫奪得金牌后,異常興奮,在比賽場地將金牌拋向天空,引起觀眾的陣陣歡呼。
不料,金牌落入他手中后又掉進了湖里。他立即鉆入水中,企圖尋回失落的金牌。
最后雙手空空地回到水面。國際奧運會不忍看到伊萬諾夫傷心回國,補發給他一枚代替品——仿制金牌。
在第17、18兩屆奧運會中伊萬諾夫又獲該項比賽金牌。他吸取了前次教訓,再也不敢亂拋獎牌了。
11. 救命的金牌在1960年第17屆奧運會上,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衛士貝基拉光著腳參加馬拉松比賽,并以2小時15分16秒2的成績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奧運會有關的故事要簡短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