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繆《局外人》的讀后感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
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
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
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入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
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
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并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
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
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
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2.《局外人》讀后感
《局外人》讀后感糾纏與解脫,幻滅與真實,拘禁與自由,愛與救贖。
于他,沒有什么悲傷逆流成河,更沒有什么思之如狂,因為已經做好覺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廣闊。深以為終有一日將會塵埃落定,卻忘了思考自己是否還有時間去等待。
人生的荒誕和虛無,總以那般優雅而高貴的姿態,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變成了一個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爾索在最終的法庭上等待著判決的樣子,沒有彷徨,也沒有畏懼,就那樣淡然地環顧著四周,靜靜地聽著律師和檢察官激烈的言辭。曾相信自己的刑罰將被減至最低,但判決卻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親遺體前未哭,抽煙,第二天陪女友等。
確實,這是事實,但也早已脫離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牽扯上的不過是說此為能證明他的殘忍無情,因而能預謀好去殺人。這就是法律,判決一個罪犯,一個只能稱為局外人的罪犯?這就是現實,讓一個真實的正直的人面對社會的譏諷?這就是一個人該有的權力,連死亡之前,還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壓制?我尚記得莫爾索每一句“媽媽”,語氣的親昵,尚記得他從開始的正常不過,到最后承認自己是異類的無奈。
但當他面對所有的痛苦時,卻仍舊期望著,“我期待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這時已然只剩下了對社會的諷刺。
社會現實扭曲著一個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殘缺不全,血肉模糊,卻仍不放過,必須毀滅。正如書末說,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脫。
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惡。問題是他到底有沒有這般重的罪。
罪惡至死刑,罪惡到一切的罪惡都只是強加上去的罪惡,罪惡到連想想都是罪惡。直到整個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惡。
唯有虛無與無盡的荒誕將隨無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卻死的毫無價值可言。哦!對報社也許能產生點微小的利益。
不論是女友瑪麗,還是損友雷蒙,在檢察官犀利的言辭面前所有的語言都只是蒼白而無力的證詞。他們是不同的人,卻都在最后變成了同樣的角色。
比如說雷蒙惹到別人卻把無關的好友主人翁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深愛著莫爾索卻在最后說著可以指認莫爾索殘忍無情,道德敗壞的言辭。他們都是無意的,但可以說是無辜嗎?那莫爾索呢,同樣的無辜,卻因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決以死刑。
還有鄰居沙拉瑪諾老頭與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在狗還跟著他的時候只懂打罵,丟了時,終于傷心。而事實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中不論誰犯了錯都是錯并且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主角太笨,也同樣不能抨擊社會是有多么的虛假,因為沒有了掩飾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只不過真正不幸的卻是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局外人。
因為在那時,如同莫爾索,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性格變成了冷酷無情,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因為隨意的態度變成了殘忍兇惡。設想,就算是法律不給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斷承受雙重精神暴力后也終將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過是殊途同歸。
這個社會永遠也容納不下這樣一個獨特的,淡然的,對生活報以不在乎態度的人。世人所認可的不過是大眾眼里的正常與自然。
包括人本應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這樣一批人組成了競爭的社會,而他們只認可和他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逼仄的鐵牢里看向黑暗的卻無比廣闊天際時,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塵埃依舊以那般優雅而高貴的姿態,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
這是社會的現實,也是現實的人生。人何以無跡,眼前滿是塵埃。
局內的事實卻尚未落定。
3.《局外人》讀后感
[《局外人》讀后感]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口味越來越刁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沒有別人告訴我所應該有的驚訝感,《局外人》讀后感。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加繆的書,之后去看書評說這是一本存在主義小說。對哲學稍微看過一些,知道存在主義大致是把人的自我意識與外化存在剝離開的一種思想。這本書將這種抽象地哲學思維用小說這樣一種相對來說比較直觀的手段表現出來了。
莫爾索即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對自己在社會以及人際關系中的存在與自我意識完全剝離開,就像是自身肉體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只是他并不是刻意去這么做的,所以他還會有各種欲望比如性欲。
我們通常說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只有一個,也就是他自身。人只有面對自己的時候最真實。莫爾索對自己無比地坦誠,不止如此,他在人人都戴著面具生活的世界上也真誠地袒露著自己。這讓他在別人的眼中看起來像一個“怪胎”。
作為一個意識,他是從朦朧中成長的,雖然肉體來自他母親,但是精神意識這種事物是無法認知到自己的起源的,所以每個人的意識都是從混沌中來,并不與他人有真正的關系。對世界的認知模是“我”和“非我”。人類正是各個不同,各個孤立。
我覺得每個人都曾經有這種想法,這想法無關痛癢,無關對錯。因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的不止自己,總是會在社會中有自己的位置,處于一些關系里,與他人有著各種契約。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對社會對他人有需求,他人和社會對自己也有需求,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真正相對他人的獨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意識可以毫無障礙地在某些時刻對自己的物質存在獨立,成為自己的觀察者。
人的自省就是這樣一種獨立的證明。可是這種狀態如果變成了常態,那就會出現錯亂。當意識一直處于這種觀察者的立場時,物質上的外在就是無控制的無意識的,隨波逐流的。
本書的主人公就近似這樣的一個人。當然無關對錯,但是他破壞了某種人之所以為人的隱秘契約。他摒棄了所有人類摒棄了這個世界,人類和世界也會摒棄他。就是這么簡單。
不知道他一直用這樣的模式在世界上生存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只能說自作孽不可活。
小說還很刻意地去“荒誕”了一下,整個審判的情節中,法庭上所有人的重點其實集中在他在母親去世時的表現而甚少去討論他實際被審判的那宗殺人案,看得人哭笑不得。在小說中出現了這樣刻意的情節,讓我感覺很不舒服。
我很反感這類主題先行的寫作。小說家沒有為哲學做解釋的義務,只有哲學家為小說做解釋才正常。因為小說家是在演繹一個世界,而哲學是從對世界的思考中得出來經驗結果。本末倒置就成了二流。
法國人做文學最差勁的一點就是這個,他們有良好的氛圍和歷史文化底蘊,對文字的駕馭能力非常高。可是法國小說卻難成大器,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寫小說的時候,作者不愿意去自然地寫作,而是帶有目的地寫作。他們依照某種目的去設計人物性格,然后再按人物性格安排情節。
誠然這樣小說的文本會比較嚴謹,但是匠氣太重,作者的身影時時閃現其中,破壞掉了整體的美感。這是在經營一本小說而不是創作一本小說,是阿波羅的藝術而不是狄奧尼索斯的藝術。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收獲就是看到了作者扎實的基本功,對情節節奏熟稔的安排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高超。
莫爾索這種人要是活在我們身邊肯定是個非常討人厭的人。
〔《局外人》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求小說讀者幫寫路遙的《人生》讀后感,或者《局外人》讀后感
致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人生如風,是可以穿越荊棘的! ——題記畢業在即,尋找工作的事情如翻江倒海的浪潮肆意地撲打過來,在這個岌岌可危的關頭,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刻,我像浪尖上一只小船。
一切,于我,是那么的無助,那么的艱難。在這個風雨如晦、步履維艱的人生旅途上,我翻開了路遙的《人生》。
原來,我在揭開主人公人生扉頁的同時,也揭開了我自己人生的另一頁。“一切毫無辦法,嚴峻的生活把他趕上了這條塵土飛揚的路。”
《人生》的主角叫高加林。和我們一樣,他二十出頭,有一定的學識,有滿腔的熱情,有高遠的理想。
總覺得自己會像一只大鳥,撲騰著翅膀,在祖國的蒼穹翱翔。和很多農村青年一樣,他出生于山窩窩,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苦命的父母含辛茹苦供養孩子到縣城讀書,為的就是孩子今后能吃上一碗“公家飯”,去除身上的牛糞味。但生活偏偏要對高加林開玩笑,由于社會的黑暗,高加林被人從教師崗位上刷下來,重新變為農民。
為了生活,昔日為人師的他要提上籃子到集市上叫賣。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難堪。
有學識的人把尊嚴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雖然做農民不是一件沒有尊嚴的事,可是一個曾經被人捧上天的人,現在摔下來了,他一定會比其他人痛上一百倍。就像一個氣球,吹得很大很大,終于炸得粉身碎骨。
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旁人的冷嘲熱諷。這多么像現在的我們。
四年前,我們考上大學,四里八鄉的人都豎起了大拇指,為我們戴上了“知識分子”的高帽。從那以后,我們成為了孩子們學習的楷模,家長們總說:“看看隔壁家的***,認真學習考上了大學,將來一定有出息。”
可是,四年后,我們回來了,沒有加官進爵,沒有衣錦還鄉。我們難受的是旁人奇異的目光,更忌諱旁人無心的詢問——在哪里工作?月薪多少?一切毫無辦法,殘酷的現實把我們趕上了一條更現實的路,四年來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
就如一場夢,現在被驚雷炸醒。“生活的變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別甚遠!三年前這樣的夜晚,他或者在明亮溫馨的教室里讀書;或者在電影院散場的人群里,和同學們說說笑笑走向學校……現在,他卻拉著茅糞桶,東避西躲,鬼鬼祟祟,像一個夜游鬼一樣。”
生活的步伐往往不遵循經濟學“等量代換”的原理。人生,常常都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生活對高加林是不公的,讀書的時候,他比別人付出更多,他比別人天資聰穎,他比別人才華更甚。但不意味著,他比別人有更輝煌的事業。
我想,讓他更無奈的,是這個不公正的社會——很多人走后門,搞關系;是這些不平等的眼光——人們歧視他是農民出身,土包子。于是他只能走回他父親的路,用橛子在土地上書寫人生的詩行。
而昔日的同學,憑借著家里的關系,或是某某局的科員,或是某某單位的儲備干部。生活就是這樣不公;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突然想起郭敬明曾寫過的一句話:“十二歲之前的生命都像凝聚成那一個相同的點。而在十二歲那年,生命朝著兩個方向,發出迅速的射線。”
的確,二十三歲的我們也一樣。也許一年前,我們都坐在同一間教室里聆聽同一個老師的同一種教誨。
但是十年后,有的人或是飛黃騰達,加官進爵;有的人卻要為三餐節衣縮食,奔波忙碌。看慣這一切的高低錯落吧,生活最真實的面貌就是這樣。
不想和別人的差距拉大,我們只有奮斗、奮斗、再奮斗……“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柳青這是寫在《人生》扉頁上的一段話,路遙借用柳青的這段話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當然,也啟發了我們的人生。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依然點燃理想的火種,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
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來,他憑著真才實學平步青云了,但在愛情這個岔道口前,他走錯了——他拋棄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愛人巧珍。
“究竟是生活開了他一個玩笑,還是他開了生活一個玩笑?”是的,在未來的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保持生活熱情的時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我們要有堅強的性格。
一個軟弱的人不能長期勝任艱苦的勞動。性格的堅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堅定的基礎上的。
一個人要對社會、事業等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堅定性。而一個經常動搖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項艱難困苦的事業?性格也不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
我們不僅要在創作實踐中,更重要的是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找困難,在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性格。不要羨慕安逸和享樂,不要陶醉在一時的順利和勝利中,我們應不斷的強迫自己自找苦吃!對生活應該永遠保持熱情!……”這段路遙寫在《人生》序言里面的話,是我要對我自己以及更多即將走向社會的人要講的話。
人生就如一陣風,它是能穿越荊棘的。只有穿越過荊棘,這陣風才能吹綠萬山遍野,才能吹來。
5.《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
[《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2011-02-26 12:19首先說一句,中小學老師要學生讀書后寫讀后感這種事情真是太無愛了,我對讀過的多數書都缺乏即時的感想,有的馬上遺忘,有那么個別的書得到重讀的時候,因為個人更加豐富的經歷和情感,才能說有所感悟的,《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
像《紅樓夢》就屬于后者,讀后感《《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死魂靈》,這個譯名貌似是魯迅起的。
這個譯名起得非常之好,因為Душа可以翻譯成"農奴"或"魂靈"(順便提一句,這詞是個陰性詞),有些譯者根據文章內容將其譯成"死農奴",沖擊力明顯削弱不少。傳統的文學理論(中國搬蘇聯的那一套)總說文學要有"形象"、"典型"。
乞乞科夫就是一個典型,而潑留希金有點過頭了。乞乞科夫的致富理想,在官場商場各種傾軋中失利的消極心態,耍小聰明的行為,對愛的渴望,隱含的自由主義精神,八面玲瓏的處世態度,無不體現出一般(中等階層)人的普遍心理和行為。
盡管此人是虛構的,做的事情是荒唐的,但是讀著讀著,卻頗使人感到一種共鳴,感到自己就像是乞乞科夫一樣的人,進而開始關心起主人公的命運。乞乞科夫理應是一個壞人,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頗值得同情的人物。
〔《死魂靈》簡短的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6.超級簡短的讀后感
讀《永別了武器》讀書筆記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數據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于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于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里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凈化內心世界.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并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奸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并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基督山伯爵》讀書筆記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后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并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后,他并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于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后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眾心理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范圍作為衡量偉大的標準,那么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與黑》讀后感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里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圣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后的勝者.《紅與黑》成書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