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書法家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
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圣」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并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
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
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
這就是「王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2623265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
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
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
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
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2.書法名人小故事,簡短些
1 偶創飛白 (東漢)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
“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
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
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
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
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
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
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
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2 羲之換鵝 (晉)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
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
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
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
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
3.中國書法家的故事簡短
王羲之七歲時開始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不到三年就顯出了才華,方圓百里都知道他是個少年才子,在一片贊揚聲中,十歲的王羲之就有些飄飄然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玩,看見的是,那招牌“鴨兒餃子鋪”幾個字卻寫得十分呆板,毫無功力,他便找到鋪主,主人是一個白發老太太,正在包餃子,只見他包好一個餃子,就隨手拋過矮墻,看也不看,那餃子就剛剛好落愛鍋中,王羲之暗暗稱奇,忍不住問到:“老人家,像你怎么深的工夫,多長時間能練成?”老太太說:“熟練五十載,深練要一深啊。”
這句話觸動了王羲之,他接著問:“您手藝如此高超,為什么不找個名家高手寫招牌呢?”老太太不高興說:“名人不好請,就說那個剛露面的王羲之吧,小小年紀,就讓人捧得長翅膀了,說實話吧,他寫字的工夫還真不如我仍餃子的工夫深,你可別學他。”
王羲之的臉一下子全紅了,他向老太太表明我自己的身份,并承認了自己的缺點,為個補過,他馬上提筆為“鴨兒餃子鋪”寫了招牌,同時又寫下一副對聯:“經次過不去,知味且長來。”
王羲之只學了三年的書法,便得意洋洋,從餃子館的老太太言行中,得到了教訓,所以讓我明白了在通往知識的殿堂上,自滿只會讓人停止不前,所以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還是謙虛一些的好,而且,王羲之也是個知錯必改的孩子,老太太指他的缺點以后,就馬上改正了,所以我們要把他當做我們的榜樣!
4.書法家的故事(短)
子換父字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父與子之間有這么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墻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后,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墻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嘆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里。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后,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梁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小心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希望能讓我試試看”。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愿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計賺名書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黃道周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后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過幾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別扭
如有幫助希望評委最佳答案
5.關于著名書法家的故事的小故事
“草圣”張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
張旭作揖一一致謝,并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
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
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么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
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于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
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么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
這時魏征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后后,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
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
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 王羲之的書法怎么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
有一個“戒珠”的故事可以從側面說明這一點。 據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
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現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
后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現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里。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后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
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
并當場寫了一幅字贈給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 ,henkekude。
6.關于書法的小故事
“入木三分”的故事
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大書法家叫做王羲之。
王羲之的書法為什么能寫的這么棒?是因為他每天都非常努力的練習,努力到連走路的時候,都會用手指頭在衣服上不停的寫,日子一久,把衣服都寫破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等他寫完以后,工人想要把字跡擦掉,擦了很久都擦不掉,只好用刀子來刮,刮呀刮!沒想到居然刮了三分厚的木頭才把字跡刮干凈,原來王羲之寫的字跡已經滲入木頭三分厚了呢!由此可知,王羲之寫字的功夫有多深了!
后來,有人就把王羲之寫字能滲入木頭三分厚的事變成“入木三分”這句成語, 用來形容一個人寫文章、講話或是表演得特別好的意思!
~~~~~~~~~~~~~~~~~~~~~~~~~~~~~~~~~~
這個就很好啊~~~
~~~~~~~~~~~~~~~~~~~~~~~~~~~~~·
7.書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練字思慮經常忘了吃飯。
有一次,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饃饃,并三番五次催促他吃,但王羲之只顧振筆書寫,連頭也不抬,書童只好去請王羲之的夫人郗氏來勸她吃飯。郗氏來到書房,只見王羲之錯把墨汁當成蒜泥,用饃蘸著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
郗氏見此情景,禁不住笑了起來。就這樣并沒有使王羲之從字里行間醒悟過來,他一邊濡毫運筆,一邊還連口稱贊夫人做的蒜泥味道可口,可見王羲之對書法的辛勤苦學已經到了何等神癡魂迷的程度。
2、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3、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后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贊嘆不已,拍手叫絕。4、元朝興盛時,揚州有個姓趙的人,富裕而喜歡招待客人。
他的家里有明月樓,人們替樓寫春聯,大多無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趙孟頫路過揚州,主人知道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樓上,用豐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銀制的器具。
酒過半巡,主人拿出紙筆,請求趙孟頫替他寫春聯。趙孟頫拿起筆即寫道:“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
主人得到春聯后,非常高興,把酒具全部撤下并把它們送給趙孟頫。5、王獻之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
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后,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則仔細地揣摩,許久才嘆了口氣說:“我兒字寫了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
擴展資料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8.書法家的故事(短)
子換父字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
父與子之間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墻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
王獻之寫好后,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墻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嘆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侍郎行者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里。
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后,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梁柱書寫楹聯。
徐安貞不小心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希望能讓我試試看”。
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愿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計賺名書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
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
黃道周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后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過幾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
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別扭如有幫助希望評委最佳答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書法家簡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