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候與生活的關系
生活在變化,生活的環境也在變化,對于四季的理解似乎也在發生著變化,湛藍的天空已經不是能常看到的了,夜晚數星星的故事已經不再成為可能,溫室氣體的排放讓世界暖了起來,也讓世界怕了起來。
據說,如果全球氣溫升高2攝氏度,地球上沿海有許多國家和城市就將被淹沒;如果全球氣溫升高4攝氏度,地球上北冰洋將全部融化,北極的冰川可能也就會消失。 氣溫身高,氣候變暖已經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開始感到危機,據了解,各國也越來越重視對于氣候的問題,在很多的國際場合幾乎氣候都是首先被討論的議題。
我國在應對國內氣候災害問題與國際氣候問題磋商的背景下成立國家級的氣候專家委員會更加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連發展中國家甚至是全世界都開始關注和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了。 這是國際宏觀的背景,我們未必知道的很清楚,但我們可以從近些年的自然災害來看到氣候的影響已經非常緊迫了,全國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旱澇災害、高溫天氣、臺風暴雨過境等各種自然災害開始頻頻光顧,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漸漸變成大概率事件,甚至會變成頻發的災害。
氣候變暖,最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改變了大氣層,造成了溫室效應,說實話我以前并不以為這是多么危機的事情,謀求發展和繁榮才是重要的,甚至感覺這些事似乎離我們都很遠,但據一些氣候專家預測,如果氣候變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五十年之后很可能會發生令我們非常惶恐的事情,也有專家說,在地球的歷史上發生過幾次類似象《后天》那樣的氣溫變暖后突然下降的全球氣候突變災難,雖然我們現在處于堅冰時期,科學家也一直觀察和關注著這一些問題,但是對于氣候變暖是需要各個國家和民族,甚至是所有地球的人們共同努力的。 我也在新聞中多次聽到開展全國減排日活動,甚至鼓勵和提倡人們乘坐公交車去上班,減少小汽車的排放數量,但似乎這只是新聞的宣傳,也并不怎么到位,有專家就指出解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主要不是靠每年的開展全國減排活動來控制,要控制就要從根本上治理,比如提高燃油型號,限制高排放的燃油使用,即使鼓勵提倡人們多乘坐公交,也應該考慮到人們的乘車時間成本和交通疏導分流這些問題,如果只是片面的宣傳鼓勵,卻并不能給人們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那多半是沒有什么效果的。
對于這種口號式的東西,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用處。我想做新聞報道應該從更多的實際角度來解決,卻是比較有效和務實的。
順著自己胡亂的聯想,想了挺多,但關于氣候的事情,我感覺許多人也和我一樣是很麻木的,但氣候關系我們的生活,并不是離我們很遠的事情,每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應該有一種危機感,因為我想大家都認同一個道理:我們關心自己和生活。我們實在不能改變多大的現實,因為渺小而沒有任何力量,但我們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呼吁別人和更多的人關心,當人們都開始關心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未來也許會有所改變,即使不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會造福后人的。
我們也希望不久的將來,科學技術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解決辦法和操作空間,雖然科學不是萬能的,但科學會讓我們的生活得到改變——當然決不是走向滅絕的邊緣,科學應該有倫理——人類的生存關懷,我以為。 偶是冠。
2.天氣與生活有什么關系
天氣對人的情緒有影響。另外濕度、氣壓和風也對人的情緒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潮濕和陰雨天氣使人情緒低落、抑郁。氣壓低會使人煩躁不安。濕熱天氣會影響人反應的準確性。氣溫在18℃時,人腦思維最為敏捷;35℃以上人腦會感到疲勞;溫度低雖使人腦清醒,但用腦效率并不理想。
氣壓,氣溫,濕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均不大的平穩氣候有利于人的長壽。空氣最新鮮的時間不是早晨。而且恰恰相反,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氣污染最為嚴重,其中晚七點和早七點為最高峰。一年之中,夏秋季空氣最新鮮,春冬的頭一兩個月空氣污染最重;在一天當中,中午下午空氣較新鮮清潔。
3.氣象與生活
可以呀!
氣象資源非氣象學的名詞,是我們新提出的一個概念。在此定義為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有利的一切氣象條件和氣象信息。
它包括自然資源的部分,如氣候資源,也涵蓋著與氣象相關的所有信息,如氣象與各行各業、氣象與健康、氣象與生活等的關系,以及天氣預報信息等。
氣象資源的開發主要由氣象部門來進行,而氣象資源的利用,有賴于全社會的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諸如健康、運輸、城市發展、糧食安全、水、能源和其他資源的管理、旅游及休閑等,都需要新的和更為復雜的氣象與水文服務。社會將要求世界氣象組織和各國氣象水文部門提供更好的服務。
實際上人類的每一活動都受到天氣、氣候和水的影響,正確地利用氣象資源,大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安全,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起到趨利避害的作用,同時也會產生很大的效益。
2、/*?id=101&wlist=1
國家氣候中心教授丁一匯在談及氣象資源利用時說:所謂氣象資源,從全球角度來講,最有效、最干凈,也是最可循環再生的,主要有三種:一是風能;二是空中的水資源,即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潛在水;三是太陽能。
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于500萬噸標準煤。在我國,如果太陽能熱水器能基本普及使用,那么一年就能節約6000萬噸煤,幾乎相當于兩個大同煤礦的年產總量。
每年,通過大陸邊界輸入我國的水汽量,相當于200個太湖的水量,空中水資源開發潛力巨大,人工增雨作業就是從空中取水。
全國的風能開發還有一定難度,有待于對全國風能資源的進一步調查和評估。
丁一匯認為,氣象資源開發稱得上真正的“無中生有”,是緩解眼下能源短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info/2005/1/*
“資源氣象”是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光、熱、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氣候資源,使氣象資源為我國建成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提供前瞻性作用。
4.氣象與人類有哪些關系
氣象條件是組成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因素,氣象條件及其變化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對人的心理情緒方面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有利的氣象條件,可使人們情緒高漲、心情舒暢、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氣象條件,則使人情緒低落、心胸憋悶、懶惰無力,甚至會導致精神病態和行為異常。
研究表明,高溫、高濕、陰雨以及一些異常天氣事件,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資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得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抑郁癥,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
究其原因,是厄爾尼諾這種異常氣象變化,引起全球范圍的氣候異常和天氣災難,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發生坐臥不安、精神遲鈍等癥,意志薄弱者還會發出歇斯底里的哭叫聲。
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于形成較佳的心理狀態,而高溫或在溫度回升時,人的精神狀態則容易產生波動和異常。精神專家研究發現,當氣溫較高或有暖流入侵時,精神病人起床徘徊,無法入睡,叫喊罵人,摔打東西的情況顯著增加,正常人也會有程度不同的情緒變化。
由于高溫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溫環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對較高。美國警方曾委派專家做過細致的研究,發現亞特蘭大的日犯罪事件總數,是隨氣溫的升高而遞增的,其中最熱的六七月份,犯罪率最高。
古諺云“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人們的精神較懶散,心情也不暢快。我國的醫療氣象工作者通過深入研究發現,陰雨天氣之所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陰雨天氣下光線較弱,人體分泌的松果激素較多,這樣,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濃度就相對降低,人體神經細胞也就因此偷懶,變得不怎么活躍,人也就會變得無精打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氣象與生活的關系簡短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