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團子的由來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擴展資料:
家常青團做法:
所需材料:
糯米粉120克、玉米淀粉30克、豆沙餡180克、草頭100克、豬油10克、橄欖油少許。
具體步驟:
1、準備好所有食材,如下圖所示。
2、制作外皮的綠色液體:草頭摘去葉子上的梗子部分,清洗干凈。
3、鍋里放入100克左右清水,然后把草頭葉子倒入鍋內焯水,煮沸后關火。
4、將焯過水的草頭放入粉碎(攪拌)機打成漿狀。
5、將打成漿狀的草頭液體用微波爐稍微加熱后倒入糯米粉盆里,用筷子攪拌均勻。
6、加入10克豬油(素油也可以,但稍微少一些)。
7、分別將面團和豆沙餡各分成10份,然后搓圓。
8、鍋內放入冷水,放入蒸格,同時將包好的青團放在蒸格上蒸10分鐘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團
2.關于青團子的歷史故事
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
后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秘方,從此青團子供應于市場,成了一種色味兼美,饒有鄉土特色的點心。 青團子傳說 青團子最初的來源,如今已很難考證,民間傳說與大禹治水有關。
傳說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用疏導之法,開挖三條江,從太湖引流入海,使得太湖流域水位降低,為太湖流域種植冬小麥創造了條件,深得蘇州先人的愛戴。
直到今天,太湖流域還流傳著許多關于大禹治水的傳說,如今在太湖邊還有大禹廟。 蘇州的先人為了紀念大禹,人們用小麥葉汁加入糯米粉中做成了青團子,供奉在大禹墓前或供位處,表示冬小麥長得很好,同時表示蘇州人民不忘大禹的治水恩德。
久而久之,相沿成俗。至今清明上墳,蘇州人仍以青團子作供品。
現在大多數青團子店使用的漿麥草汁相傳為晚清時期一位名叫趙慧的人發明,其制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采納,您的采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3.青團子的歷史和發展
青團子從前是江南地方清明節掃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制粗糙,一般為農家自食。
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后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秘方,從此青團子供應于市場,成了一種色味兼美,饒有鄉土特色的點心。
而后在改進團子餡心上又下了功夫,用百果心,采用棗子去核切成細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種是豆沙心。在這兩種餡心做成的團子中嵌一小塊水晶般的豬油,這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壓舌生香,其味醇美。從此正儀青團子的色、香、味勝過蘇州黃天源、上海沈大成而聞名于蘇滬一帶。
蘇州一年四季各個時令都有各種名堂的糕團: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按著這口訣,一一吃過來,一年也就到頭了,如此周而復始。
相傳青團子是用雀麥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變為碧翠色。以此用來包入豆沙或棗泥,再用蘆葉墊底入籠,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類稿》中曾記載:"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另外還有個傳說跟大禹有關。當年大禹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人,他用疏導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為種植冬小麥創造了條件,深得蘇州人的愛戴。相傳蘇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見清明節人們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認為這樣不配大禹生前節約的品格,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他與大家商量用麥葉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團子,將青團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習俗。這個傳說與郎瑛的記載倒也并無特別的矛盾之處,只是使用的植物不同。
查查青團的做法,發現還有更多的說法,有的說用青菜汁,有的說用清明茶或艾葉粉,過程倒都差不多,綠色汁液和咸鹽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澀味后,搗爛,配上糯米、早秈米磨成的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棗泥、玫瑰等等其它餡料的,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另用熟菜油均勻地用毛刷刷在團子的表面——這就成了。最有名的“正儀青團” 采用一種叫“漿麥草”的野草洗干凈泡在盛石灰的盆里,在浸泡一段時間后,撈出搗爛,擰出青汁。正儀青團的特點是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變色,剛出籠的團子蔥綠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在清末年間曾被列為節令貢品。蘇州城內最負聲名的當屬“黃天源糕團店”的了。這當兒估計早已人滿為患,隊伍大概排出去很遠了。另外采芝齋的銷售量也很驚人。前兩天在超市里看到保鮮裝的一盒盒青團擺得如小山般。
4.青團的做法和由來
青團是與一個節氣——寒食聯系在一起的。那天不能吃熱的東西。主要是用來懷念一個叫介子推的賢臣的。他死于人為的森林大火。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跟屈原有些類似。 ——由來
5.青團是怎樣由來的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漢族特色小吃,青色的,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現在店里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春游食品。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
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
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6.為什么要吃青團
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
在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制而成。
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制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皆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廣東及臺灣客家地區稱為“艾粄”,江西客家地區稱為“艾米果”,在閩南及潮汕地區稱為“艾粿”,而廣府地區則常稱作“艾餅”。
制作好的青團食用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
青團的來歷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 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 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 只米團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 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