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浦歌的詩意
[譯詩]
(我)頭上的白發足足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不知道在明亮的鏡子里的我,從什么地方得來這滿頭蒼蒼白發?
[賞析]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2.秋浦歌詩意
【字句淺釋】
1、秋浦:在今安徽貴池縣西南。唐時是著名產銅、銀的地方。
2、緣:因為。
3、秋霜:秋天的白霜,這里用來形容白發。似 個:這樣。
【全詩串講】
我頭上的白發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的頭發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來這模樣!冶煉的爐火照徹天地,火星四射,紫煙升騰。明月當空的夜里,爐火映紅了小伙子們的臉。他們一邊工作一邊高聲歌唱,這歌聲響亮,震動了寒冷的山川。
一般你用全詩串講就可以了·
3.秋浦歌第十四首的詩意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在唐代時是著名的銀和銅的產地之一,大約在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左右,李白漫游來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間,李白以《秋浦歌》為名,寫了一組詩,一共有十七首,全是五言詩。
這里選了四首介紹給大家,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寫的李白自己,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寫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煉工人和農家田舍翁。 到秋浦時,李白已經離開長安已經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寶三載(公元744)離開的。
從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國詩壇上的另一位現實主義的巨匠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真是盡一時之興,成千古美談。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這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如在第六首寫到,"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連觀賞秋色也要強打精神,與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相似,可見情緒是比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說自己"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從"白石爛"和"黑貂裘"這兩個典故上,讀者不難明白,在長安時失意于最高統治者其實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隱痛。
"白石爛"是寧戚在不得志時,抓住齊桓公出行的機會,牽牛叩角而歌時唱的歌詞,"南山燦,白石爛,。
生不逢堯與舜禪,長夜漫漫何時旦!"從而引起了齊桓公的注意而最終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則是說的戰國時期最成功的策士蘇秦在一開好游說秦惠王失敗后,窮困潦倒的處境,"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戰國策·蘇秦始以連橫說秦》)李白覺得自己的處境就好比那失意東歸的蘇秦,而再也不會像寧戚那樣得到君王的賞識了。
盛年不再的李白,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來到秋浦的,雖然是剛過"知天命"的年紀,可是好像一下子白發就全白了。在第四首《秋浦歌》的開頭,他說自己是"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聽起來似乎覺得原來還李白一直是兩鬢青絲,但到了秋浦之后,沒有想到竟然會在一天早上起來之后,發現兩鬢已經白發蒼蒼了!"一朝"極言頭發白得之快,簡直出乎意料之年,言下之意,還真有點當年伍子胥過不去昭關,一夜之間,就把頭發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卻并不著急趕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樣過不了昭關就有性命之憂,但是又為什么白了頭發呢。李白在驚異之余,給自己找了一個看上去說得過去的原因,"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中國古代的文人一聽到猿聲,馬上就會愁腸百結的,這其中的例外恐怕還只有李白一人,不過那也是他晚年在長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峽中得到大赦,乘舟東歸的時候,曾經歡快地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沒有這么好的心情,猿聲一"催",他滿頭的青絲,不管是長是短,統統白了,這個"催"字可謂是用得驚心動魄,本來頭發就在一夜之間白了,那里還禁得住猿聲的催促!這一首詩由于用了"一朝"和"催"這兩個詞來著重強調自己頭發白得異乎尋常的快,不由得讓人想到他在《將進酒》中的名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不過,說一頭青絲是被猿聲"催"成"白發"的,誰也知道這不過是夸張想像之詞,其中總要有一個真正具體的原因的,從《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們不難讀出浪漫的詩人為什么突然之間白了頭。
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卻成了千古名句。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
因為這一聯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個長"上。原來,三千丈的白發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如此的意思。
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你說李白最想得開,因為高官可以不當,權貴可以蔑視;但是李白又最想不開,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隨心所欲地去"開心顏",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說歸說,做歸做,他可以隨時隨地的放浪形骸,但卻不能無止無休地忘乎所以,這種不為自己個人遭遇,而為理想,為天下,為蒼生的擔憂才是李白最終會"白發三千丈"的"個中原因"。在發出了這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嘆之后,李白筆鋒突轉,自問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個突兀的疑問,"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
4.李白 秋浦歌的意思是什么
秋浦水像秋一樣的長,景色蕭條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樣不可量度,我樂行至大樓山以散心憂。站在山頂西望伏安,直見長江之水正滾滾東流。我問江水:你還記得我李白嗎?請你將我一掬淚水,遙寄給揚州的朋友去吧!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西。
山公:指山簡。
《秋浦歌十七首》這組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全詩內容豐富,情感深厚,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之嘆。
擴展資料:
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因境內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三載(754)第二次游秋浦時期(另說為天寶十二載,又說為天寶十四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
在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是曾和杜甫兩人攜手同游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
不過,李白在秋浦時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寶十二載(753),曾北游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癰已成。此時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5.秋浦歌的意思
就會愁腸百結的,這其中的例外恐怕還只有李白一人,不過那也是他晚年在長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峽中得到大赦,乘舟東歸的時候,曾經歡快地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可是在眼下,他可沒有這么好的心情,猿聲一"催",他滿頭的青絲,不管是長是短,統統白了,這個"催"字可謂是用得驚心動魄,本來頭發就在一夜之間白了,那里還禁得住猿聲的催促!這一首詩由于用了"一朝"和"催"這兩個詞來著重強調自己頭發白得異乎尋常的快,不由得讓人想到他在《將進酒》中的名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不過,說一頭青絲是被猿聲"催"成"白發"的,誰也知道這不過是夸張想像之詞,其中總要有一個真正具體的原因的,從《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們不難讀出浪漫的詩人為什么突然之間白了頭。這首詩上來就給人一種帶有明顯詩仙色彩的浪漫與格調,"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要是別人說自己有一丈長的頭發,估計不會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說自己生了一頭三千丈長的白發,卻成了千古名句。
那為什么一種在客觀上不可能的現象,卻能在主觀上得到無數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呢?究其原因,當然是在緊接而來的第二句。因為這一聯詩的意義重點不是在表示長度的"白發三千丈"上,而是在說明原委的"緣愁似個長"上。
原來,三千丈的白發在李白的筆下,只不過是一個參照系,我為什么生出這么長的白發?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愁!"緣是因為的意思,個是如此的意思。這兩句詩原來是一個倒裝句,李白的愁當然不是像常人那樣,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沒有官做,因為他放著在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不干,非要跑到這山野之間的秋浦來"唱什么白發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經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當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見得自己早已遠離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卻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經全然無能為力,于國家的命運,于個人的抱負,都已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矣,你說李白最想得開,因為高官可以不當,權貴可以蔑視;但是李白又最想不開,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隨心所欲地去"開心顏",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說歸說,做歸做,他可以隨時隨地的放浪形骸,但卻不能無止無休地忘乎所以,這種不為自己個人遭遇,而為理想,為天下,為蒼生的擔憂才是李白最終會"白發三千丈"的"個中原因"。
在發出了這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浩嘆之后,李白筆鋒突轉,自問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個突兀的疑問,"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是在攬鏡自照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自己已經滿頭"秋霜"了,可是卻怎么也弄不明白,這一頭青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開始變白的?這又一次說明,李白并沒有像伍子胥那樣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變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們知道他是一個極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沒有煩惱,因為浪漫的人往往有著比知足常樂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強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會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對理想的追求的失敗,使李白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無時無刻不在擺脫壓抑,追求自我。
這種精神上的壓抑與反壓抑,當然會對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產生無形的負面影響,其實,李白絕不僅僅是在感嘆自己已經生了白發,已經老了,而是有著更加深層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頭來一無所得,卻只有"三千白發",從今以往,年華老去,以往的豪情萬丈,不復存在,這種處境那怕你再浪漫通達,也難免遲暮感傷呀。雖然李白內心是低沉無奈的,但是他表達這種無奈低沉心態的方式卻仍然是灑脫張揚的,我的白發有三千丈長,勝過常人無數,我的頭發白了,可我卻渾然不覺,盡管在說愁,說悲,但是我們讀著這聲"白發三千丈"的感嘆,我們聽著這句"不知明鏡里"的疑問,卻仍然感覺出這是一顆不服輸的心靈在向命運、向蒼天做不屈的抗爭,仍然會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頭的頑強人格所征服,為他那最終的是悲劇式的人生經歷所震憾。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歌的一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整個畫面呈現出濃重的色調與強烈動感,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景象描寫,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 接下來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是作者對正在緊張勞作的冶煉工人的正面描寫,赧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李白對其加以創造性的發揮,而生成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詞匯"赧郎",用來表達他對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勞苦大眾的由衷的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