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怎樣寫一篇過端午節的小短文
端午節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粽子、賽龍舟了。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他們還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尸體。
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怎么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2.告訴我有關于端午節的故事,簡短一點,20字左右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各種傳統民俗活動:
1、劃龍舟:“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2、掛艾草與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4、放風箏: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3.幼兒園怎樣寫一篇過端午節的小短文
端午節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粽子、賽龍舟了。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他們還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尸體。
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怎么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4.幼兒園的作業(端午節的故事)怎樣講
給小朋友講的故事,最好在他們的接受范圍內并且具有啟發意義,比如講一些關于友誼、親情的童話故事,還可以講一些關于冒險、探究的小故事。
再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是講給小朋友聽的,而不是講給領導聽的,想像自己面對的是一群小朋友再降的時候,要全神貫注,盡量使自己沉浸在所講的故事中,遇到對小朋友來說比較難懂的地方要停下來看一下他們的反應,并作恰當的解釋。在整個過程中,要保持微笑,吐字要清楚,語速要慢,口氣要柔軟,適時地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恰當的配合一些肢體動作會更有表現力。
同時,要把握好現場的氣氛,整個氣氛應該是友好的,溫馨的,積極的,向上的。如果可能的話,找幾個小朋友練習一下,一定要準備充分。
5.小班幼兒講解語吃粽子
活動目標: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
2、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飽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種口味。活動準備:1、插艾草、劃龍舟的圖片。
2、活動前請家長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和包粽子的方法。3、幼兒用書活動過程: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3、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教師小結: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
6.端午節散文兒童篇
端午節散文 小時候的我們像是巢里的雛鳥,總是揮動著翅膀,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可現在的我 們,反而是想回到當初那個窩巢,做一只懵懂的雛鳥。
轉眼間懷寶寶已經九個月了,雖眼看終點在即,但后期的各種腰酸背痛也隨之而來,每 天倒數著日子,突然發現五月快終結了,那六一兒童節不就馬上到了么!想過兒童節的 大朋友肯定不少,但挺著這么大肚子還想過兒童節的人估計也就我一個吧!是啊,都想 在這一天做回童年的自己,看看最喜愛的動畫片,用彩筆認真的勾畫自己的城堡,或者 乖乖的守在門口,等待冰糖葫蘆和冰柜的叫賣聲等等。動畫片、水彩筆、糖葫蘆、甚至 各種冰淇淋,只要我們想要,可以去任意一家超市滿足自己,那我們懷念的是?..?沒 錯,是愛,準確的說是一種被愛的感覺,一種 360°被全包容、全呵護、又全控制的愛。
我的童年就在外婆的愛中度過的,外婆有一雙被封建“束縛”過的小腳,那雙小腳經常 顛簸在村里大小道上,為的只是讓我回家吃飯或者午睡。在記憶中姥姥沒有特別給我慶 祝過兒童節,但是她照顧我的那六年,在回憶里是最美好和幸福的,外婆的手總是有一 種神奇的力量,不但能變出各種美味飯菜,就連我磕疼了,跌痛了,生病難受了,只要 她撫摸撫摸我的背,睡上一會醒來,一切就都安好了。
在時間上兒童節和端午節總是相 差不遠,但每逢端午節,我就會收到小腳老太的禮物,有時是漂亮衣服、有時是文具、書本,香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姥姥總是說端午節帶上香囊就能驅鬼辟邪、防病止痛, 在還沒有上學之前香囊就像是我的護身符一樣,總被我掛在脖子上,直到又舊又臟,最 后不知去向,然后再盼來年端午節的新香囊。上學之后我慢慢不太相信香囊的魔力,甚 至覺得脖子上掛個香囊是小屁孩的標志,就這樣香囊從我的脖子上失寵到我的衣兜里, 再到我的書包里,最后徹底被我遺棄在家里。
再后來我上來初中,在自己看來自己完全 已是大人了,不需要家人啰里啰嗦的關心,更不需要香囊的庇佑,一副小大人的樣子, 上初二那年的端午節,外婆還是拿著香囊往我衣扣上掛,熱情的她似乎沒有發現我對香 囊的不感興趣,等到吃完飯,我又悄悄的卸下那個蝴蝶香囊,掛在門口衣帽鏡旁,推了 自行車大步流星的往外走,誰知小腳老太竟然追了出來,“別急走,把蝴蝶帶上??” 我連忙蹬起腳踏,嘴里喊著“不帶不帶,放家里吧!” 這就是所謂的成長, 成長既是學會和收獲, 也是失去和遺憾, 當童年離我們越來越遠時, 童年的記憶也變得越來越發珍貴,如果再回到童年,我不會在她呼喚我回家時,躲到別 處假裝聽不見;如果再回到童年,我想每天給我的小腳老太,說聲我愛你,每天親吻她 的臉頰;如果再能回到童年,我想珍藏我的每一個香囊,不管多舊多臟。如果是沒有的, 再怎么如果我的小腳老太再也回不到我的眼前。
童年無知,少年任性,現在,正好!學會去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兒童節也罷,端 午節也好,對家人、朋友、身邊的同事都道一聲:有你們真好,謝謝每一次對我的陪伴、包容和支持,愛你們。
7.關于端午節的故事,概括,就幾個字
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
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
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端午節故事簡短版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