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舉出五個中國的少數民族和服飾特點,越簡單越好,急
貴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山區的彝族,穿用一種基本保持了羊只外形的羊皮領褂。
我們之所以稱其為“領褂”,是因為四條羊腿已成為十分自然的袖套和帶扣,使羊皮“穿”在人身上。 云南寧落、永勝一帶的普米族婦女不僅喜歡包大頭帕、編發,喜扎牦牛尾和絲線盤于頭頂,穿大襟衣著百褶裙束紅、綠、藍、黃彩色腰帶,也喜歡在背上被一塊羊皮。
普米婦女所披羊皮限于白色,以色白毛長為美,顯得圣潔高雅、美觀大方。 撒拉族是居住在青海甘肅交界處積石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婦女喜歡穿顏色鮮艷或紅色的大襟花衣和長褲,外套黑色坎肩。
在喜慶節日,她們披披風,披風用棉布縫制,寬敞長大,截有花邊,披著頗有風度。 仫佬族主要居住在貴州中西部,服飾清爽明快,婦女多穿短上衣和長三截裙,時常外罩斗篷。
仫佬斗篷用一整塊青布制成,中間挖一個洞,穿時頭由洞內穿出。因為有領,故有人又將其稱為仫佬抱;但無袖,仍只是上衣補充物。
仫佬斗篷穿著時前短后長,斗篷的邊上多繡有花紋,斗篷項帶和腰巾的絮帶用金屬花鏈構成,因而頗富地方民族特色。 獨龍族是居住生活在云南西部怒江州獨龍江流域的一個少數民族,五十年代初仍處于原始公社末期,生產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
在長期衣麻的過程中,他們創制了風格獨特的獨龍麻毯。獨龍麻毯由獨龍族婦女用野生大麻織成。
首先,用野生大麻紡成細線,認真洗滌干凈后,染上紅、黃、橙、綠、藍、紫等顏色,用手工織成寬七寸到一尺而長度不限的布福,再把若干布幅拼在一起,用線縫合成毯。 常見的獨龍毯為橙紅青紫色直菜花紋。
獨龍毯在披用時,較長大的對折,較小的折一部分,中間穿繩,從右肩斜挎到左腋下即可。但也有披在雙肩上的。
斜披直條麻毯,已經成為獨龍族的一個特殊標志。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及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萌等縣。
他們世代在嚴寒地區過著游獵生活,非常需要耐寒和耐磨的衣裳。他們用獸皮,主要是用狍皮縫制的獵裝就是這種生活的產物。
清代以后,鄂倫春族開始有布制服裝,解放后衣著變化更大,但外出打獵、捕魚、采集仍穿皮制獵裝。鄂倫春獵裝以鞣熟的狍皮為材料,用獸筋線縫成,長及小腿,冬裝有毛,夏裝無毛,右開大襟,扎寬腰帶。
這樣的長袍再配上皮套褲、狍頭帽、皮毛手套,的確就可以在冰天雪地中摸爬滾打。同時,鄂倫春婦女心靈手巧,還在男女長袍的領口、袖口、衩口、襟邊鑲上淺色飾邊,有的還繡上各種動物圖案,使得獵裝更為精致美觀。
2.請問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少點、短點)
苗族——miaozu 頭飾 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后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制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繡、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3.4個以上少數民族服飾特點
少數民族服飾特點:
1、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繡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繡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繡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2、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于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十分惹人喜愛!
3、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后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4、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后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繡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5、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并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6、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7、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鐘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8、藏族
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于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并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擴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制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繡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民族服飾
4.少數民族服飾有哪些
壯族服飾:在壯族聚居的農村,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壯族山區,服飾仍保存本民族的特色。
男子多穿青布對襟上衣,有的還以布帕纏頭。女子服飾則別具一格,因地區不同而式樣各異。
壯族婦女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的上衣,下身穿繡花滾邊寬腳的褲子或青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有的頭上還纏著各式方巾,喜歡戴銀首飾。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喜穿無領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寬腳的褲子,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
壯族婦女擅長織布和刺繡,所織壯布和壯錦,花樣新穎,服飾增添不少色彩。 瑤族服飾:瑤族服飾式樣豐富多采。
在不同自稱的各部分瑤族之間,服飾又各有差異。他們大都穿黑色或深藍色衣服,衣料多為自織白布,用藍靛浸染。
男子上衣有對襟及斜襟兩種,一般均束腰帶,褲子長短不一,有的長至腳面,有的短至膝蓋,大都用深色而較長的包頭布包頭。南丹縣大瑤寨男子穿長至膝蓋的白色燈籠褲,下纏腳腿布,人們稱之為“白褲瑤”。
瑤族婦女擅長刺繡,衣服多繡滿各色,鮮艷奪目。婦女服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上穿過胯的長衫,無領對襟,在襟邊袖口旁均有繡花及挑花,腰系五彩絲繡滿帶,胸前懸掛長方形布一幅,上面繡滿花紋,褲的長短不一,褲邊也刺有花紋,兩鬢發較長,以青布纏頭,外束白線編成的扁帶,還喜歡以成串的彩色料珠、銀或銀鏈掛在鬢邊或腰帶上;另一種是上穿無領無袖短衣,兩襟繡花,腰系帶,下著青色碎花白邊的百褶裙,用布條裹腿。
瑤族婦女都盤發髻,發式各式各樣,如有的“盤瑤”婦女只留頭頂上部頭發,而將周圍的頭發剃去,把辮子留在頭頂,用長的黑布包上,形似草帽; 喜戴各種銀飾,裝飾品有項圈、手環、耳環、銀牌、銀包、戒指等;頭飾花樣繁多,如“平板瑤”頭頂六寸長、三寸寬的一塊木板,中扎紅繩,上蓋花帕,前后垂細珠;“ 藍靛瑤”發結細辮,盤于頭頂,串集竹片為圓板綴以五色細珠,蓋在頭上,再復花帕;金繡大瑤山的茶山瑤婦女頭上戴有三條(每條約一斤重)弧形大銀釵。 銀飾與中國民族服飾特點 中國許多民族都有佩帶銀飾的習俗,北方民族與南方民族,由于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不同,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裝飾風格,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間,銀飾也有很大差別,這些差異極大的豐富了銀飾的種類。
銀飾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胸飾、鐲、戒以及裝飾衣物的銀片、銀花等等。銀飾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有鑲嵌、鏨花、鏤空、花絲、鍛造、點珠等金工技法,嫻熟的技藝從另一方面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銀飾。
若論飾銀之風盛行,以苗族為最甚。在清水江、都柳江、潕陽河流域,那里的苗族是一個被熠熠銀光包裹著的民族。
清水江畔的蘆笙場上,苗族少女們佩戴的銀飾重逾十公斤。貴州并非白銀產地,地處偏僻、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苗族將銀飾作為本民族的群體選擇,無疑是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
這種現象涉及到圖騰信仰、歷史遷涉、民俗生活等苗族文化的本質。苗族崇巫,由“萬物有靈觀”產生的崇拜行為以及“生成維護”的避邪巫術,共同構筑起苗族社會的宗教氛圍。
崇拜與巫術,兩者在苗族銀飾上的反映都很充分,特別是后者,它所造成的特殊的審美意識直接影響到苗族銀飾的造型,于是有了鼓釘銀額帶、鼓釘銀鐲、鼓釘銀梳這類銀飾。苗族相信一切銳利之物都可以避邪,銳角鼓釘象征的是閃電和光明。
又如銀角頭飾,牛角形,但卻是龍角。龍在苗族民俗中主要是以保護神的身份出現,幾乎每個人都相信有一條龍在庇護著自己的村寨。
銀角是苗族服飾中的又一奇觀。雷山大銀角,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造型簡樸,最具古風。
佩戴時,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色羽毛,伴著姑娘的舞步,羽毛隨風搖曳,使銀角在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飄逸之美。施洞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兩角間設四條銀片形似扇骨而得名。
其上飾有“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造型栩栩如生。銀片間立有6只鳳鳥,展翅欲飛,頂端有蝴蝶、垂穗。
施洞銀角是苗族銀角中最為華美之作,此外還有三都式、舟溪式、榕江式、革一式各類銀角。苗族的銀冠、銀角、銀鳳釵、銀花梳、銀項圈、銀鐲、銀耳飾等都是無與倫比的佳作。
苗族銀飾種類之豐富、工藝之精湛,堪稱世界一流。 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佩戴的銀飾具有華麗之美,其鑲嵌有珊瑚、松石、琥珀、珍珠、翡翠等珠寶,精工制作,崇尚華貴。
藏族的金工技藝,隨文成公主入藏時傳入,此后代代相傳,名匠輩出,繼承了唐代金銀采礦、冶煉、制作工藝的卓越成就。至今藏族工匠仍保持著唐代傳統的金工技藝,其銀飾上的花紋,幾乎包括了唐代流行的裝飾花紋的全部。
水族銀飾以花絲著稱,其工匠善于花絲點珠,盤龍團鳳,工藝精細至極。水族女子,一身青衣,無繡飾,通身上下以銀飾裝扮,黑白輝映,也能達到至美境界。
云南地區的景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民族以代表星月的銀泡裝飾衣物。在民俗信仰中,星星象征多子,月亮是主生育的女神,服飾上綴銀泡為飾,便是祈求人丁興旺,世代昌盛。
侗族、瑤族、土家族、壯族等民族也是崇尚 銀飾裝扮的民族,其銀飾亦各有特色。
5.各少數民族的服裝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
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
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
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并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
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并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
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
連喝兩口酒后,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
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只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說些稱贊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圣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
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并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
忌隨便走近灶臺、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
到維爾吾族家里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
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馕,喜歡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
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
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
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
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
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
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
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
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馬上車。 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著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目,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眾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4.回族 回族約有1/3人口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其余散居在全國各地。他們信奉伊斯蘭教。
回族人尊敬長者,禁止居室里面忌放豬皮、豬鬃等制品。 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別人的自尊感,顧全別人面子,不喊外號。
“阿訇”是清真寺教務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
6.少數民族的服裝文字資料
朝鮮族長期生活在我國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的東北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人主要聚居區,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還有散居于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他們大約有190萬人。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就是我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中國的朝鮮族是部分人從明末清初陸續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朝鮮族服裝比較獨特,呈出現素凈、淡雅、輕盈的特點。其實朝鮮族的服飾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初期,朝鮮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
白色是朝鮮族的服裝最喜歡的顏色,象征著純潔、善良、高尚、神圣的意義,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等,這些服裝的結構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擺、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余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
官服為過去歷代王公貴族的服裝,依官位、官職、身分而異,但基本式樣大體一致。冕服為其代表,用黑色綢緞做團領,肩部有帶色之龍,袖口畫有火、華蟲、宗彝等圖案。裳用紅綢緞縫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圖案。“藻取其潔,粉米取其養入,黼取其斷,黻取背惡向善”。還有男痕跡女裝之別。
民服就分的很細了。
朝鮮男子愛穿"燈籠褲",而且白色居多,“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兩種,(“巴基”和“古克”是指傳統的朝鮮族服飾“褲子”和“坎肩”)。“巴基”褲襠褲腿肥大,穿著陸隨便輕松,適合其盤腿席坐的習慣,褲腿有系絲帶,以防風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作里,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后成男子的上衣衣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系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長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
女裝一般都是白色,分“則高利”和長裙,它們都是朝鮮族服飾中最具傳統的服裝。“則高利”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上衣,無紐扣,用布帶打結,女性的在袖口、衣襟、腋下鑲有色彩鮮艷的綢緞邊,穿起來瀟灑、美麗、大方;長裙是朝鮮族女子的主要服飾,多有長皺褶,可分為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年輕女子和少女多愛穿背心式的帶 褶筒裙、
裙長過膝蓋的短裙,便于勞動。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如今婦女 們穿用的衣料顏色更是絢麗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長裙這一傳統民族風格久久不變,因為它符合朝鮮族婦女的審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們溫順、善良和勤勞淳樸的美德。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長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纏裙為一幅未經縫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擺、裙帶組成。上窄下寬,裙長及腳面,裙擺較寬,裙上端有許多細褶,裙帶酚冥在裙腰兩側,穿時用纏腰一圈后系結在右腰一側。因為這種裙子很長,穿著時為了不使裙擺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從右邊提上來掖在系帶里。穿這種裙子時,里面必須加穿素白色的襯裙。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斕,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們顯得更加聰慧可愛。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征,因此,喜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衣服,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關于七彩衣的起源,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是出于審美心理;有的認為是出于避邪的目的;還有的認為是過去朝鮮婦女善于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船形鞋是朝鮮族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制成,柔軟舒適。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為白色、天藍色、綠色。此外朝鮮族服飾中還有一種七彩上衣,用七彩緞做成,象征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會和喜慶活動時穿戴。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后來出現草鞋、麻鞋、膠鞋,現在普遍穿膠鞋或皮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5個少數民族服裝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