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謙的介紹和他的文章
楊謙,教授,現任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院長,《成功營銷》雜志社社長,北京泛太直銷研究院院長,國家經貿委培訓中心客座教授。是國內資深的營銷專家和銷售訓練專家,現兼任多家公司的營銷顧問。曾入選“影響中國策劃業的21個人”。
2中國教育部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工程雜志專業評委、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
1982年 畢業于東農學院農學系并留校任助教
1986年 赴英國里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深造,先后攻讀碩士、副博士、博士學位并做博士后研究
1991年 獲博士學位并做了8個月博士后研究后回東北農學院任講師
1992年 晉升副教授
1993年 到東北林業大學任副教授
1994年 開始任泰國蒙格克特王家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1995年 在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39400087)的資助下(共計12萬元),進行對殺菌劑抗藥性基因轉化利用的研究(1995-1997)
1995年晉升教授
1998年至今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授
繼續任泰國蒙格克特王家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 晉升博士生導師
2000年 主持省科技攻關項目(G00C1801,10萬元,2000-2001)、主持市科技攻關項目(0012211020,10萬元,2000-2002),繼續進行城鄉固體廢棄物生物工程處理技術的研究
2001年 完成省科技攻關項目(G00C1801,生物工程降解城市生活垃圾的微生物菌群),通過黑龍江省科委組織的技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002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開始主持微生物的基因轉化和固體廢棄物處理(50178021,7萬元,2002年1-12月)
完成市科委科技攻關項目(0012211020,秸稈生物工程處理技術研究),通過哈爾濱市科委組織的技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
完成毛殼菌菌絲生長期EST測序,在國際GENBANK率先注冊毛殼菌EST基因序列1381條,科學新聞對此項研究成果在顯著位置進行了報道
2003年 獲國家863項目資助,開始主持新型微生物農藥創制與發酵工程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2003AA241140,150萬元,2003-2005)
2004年 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主持生物防治菌EST測定及生物防治基因表達的研究(,18萬元,2004-2006)
完成哈茨木霉菌菌絲生長期EST測序,在國際GENBANK率先注冊木霉菌EST基因序列1740條
獲中泰兩國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資助,從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基因組方面的合作研究
2005年 完成角毛殼菌菌絲生長期和幾丁酶誘導EST測序,在國際GENBANK率先注冊角毛殼菌EST基因序列4490條。完成哈茨木霉菌幾丁酶誘導EST測序,在國際GENBANK率先注冊EST基因序列1386條。
2.楊謙的人物經歷
楊謙籍貫:
最后學位 博士 職稱:南開大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教授 職務 博導
科研方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
教授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 (本科生公共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本科生公共課)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碩士研究生公共課)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碩士研究生公共課)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碩士研究生專業課)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 (碩士研究生專業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 (碩士研究生專業課))
3.楊謙寫過哪些文章
《核盤菌》, 黑龍江科技出版社, 1994 《植物病原菌抗藥性概論》, 黑龍江科技出版社, 1995 《植物病理學研究及新技術應用》, 中國科技出版社, 1997 (第一主編) Yang Qian,《Advanced Study on Plant Pest Biological Control》,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0 Yang Qian,《Biological 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 楊謙 《植物病原菌抗藥性分子生物學》, 科學出版社, 2003 Yang Qian & Yu Ziniu,《Study on Plant Pest and Diseases Biological 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5 楊謙等《微生物教學與科研新進展》, 黑龍江科技出版社, 2005。
4.趕海的作者楊謙介紹
楊謙教授簡介: 楊謙,男,1982年畢業于東北農學院農學系并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英國里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深造,先后攻讀碩士、副博士、博士學位并做博士后研究。
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源雜志)專業評委,中國生物工程雜志專業評委、理事,黑龍江省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博士學術研究會理事,黑龍江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哈爾濱市綠色食品協會副會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泰國蒙格克特王家理工大學(KMITL)理學院應用生物學系客座教授。
5.關于簡短的斯文赫定的資料
斯文·赫定[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 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險家,他從16歲開始,從事他終身以之無怨無悔的職業探險生涯,因為探險,他終身未婚,與姐姐相依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
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國,不但路人皆知,而且為人們所熱愛崇敬,與諾貝爾有齊名之譽。[編輯本段]人生經歷 1865年,斯文赫定誕生于瑞典首都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家庭和早年經歷并沒有任何與眾不同之處,與眾不同的,是它對所處時代的獨特感受。那正是為19世紀地理大發現吞沒的時代。
西方地理學界,也許可以說是整個知識界已向地圖中的空白點宣戰,征服極地的船隊一支支駛出港灣,單槍匹馬的無名之輩,因為測繪了一條熱帶雨林中的河流或標明某個處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間揚名天下。呼吸領略了這樣的氛圍,使斯文赫定對未知世界有一種執著的迷戀。
所以,當19歲時(中學剛畢業)獲悉有機會到 遙遠的巴庫做家庭教師,他就毫不猶豫的踏上了離鄉之路。工作結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為路費,到波斯及中東進行了首次考察旅行。
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進入大學學習。由李希霍芬介紹,拜基希霍夫教授為師,用了三個月,在1891年7月28日獲得博士學位。
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遠赴中東的征途。作為瑞典王國外交使團的翻譯,他圓滿完成了任務,并在國王支持下,開始了它在亞洲的第二次探險旅行。
1890年12月,他由俄國進入中國新疆省,抵達中亞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離開中國,返回瑞典。
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離開故鄉,前往亞洲。1894年2月進入帕米爾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腳下注了一段時間,曾幾次試圖攀登這個名副其實的"冰山之父"達到6300米處,但未最終登頂。
1894年5月1日,抵達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從麥蓋提進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從西向東穿越,由于經驗不足、條件惡劣,中途不慎缺水8天,兩名隊員犧牲,經過苦苦支撐才被正巧路過的一支駱駝隊搭救。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國王經諾貝爾的資助下,在新疆進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險。1900年,由于一個偶然機遇,他發現了樓蘭古城。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來中國,他的主要目標是西藏。 斯文赫定再次踏上中國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
這次他不是單槍匹馬前往中國,而是帶來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國人及丹麥人組成的探險隊。但考察還在籌備中,就遭到北京學術界的一致反對。
經過近六個月的談判,斯文赫定終于和北京的中國學術團體協會就即將進行的考察他成了協議。協議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國瑞典雙方共同組成中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另一些吸收了五名中國學者和四名中國學生;考察團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動植物標本文物礦物質樣品等等,都是中國的財產。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領一支空前規模的現代化科學考察隊離開北平,前往中國西北。 1933年10月21日,斯文赫定等受當時南京中央政府鐵道部門委托,對勘測考察修建一條橫貫中國大陸的交通動脈的可行性。
一九三三年夏天,斯文赫定提出了優先考慮新疆的問題,其具體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維護好內地連接新疆的公路干線,進一步鋪設通往亞洲腹地的鐵路。把著眼點放在加強內地與新疆的聯系上,這是自辛亥革命以來具有遠見卓識、憂國憂民的中國政治家、學者一再強調的共識。
整個考察活動從1927年開始到1935年結束,這八年當中的經歷、甘苦、成敗得失,都忠實的記錄在《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當中。 關于海市蜃樓般的“沙埋古城”傳說,幾百年來一直在喀什噶爾、拉吉里克、瑪拉巴什、葉爾羌……,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綠洲的居民中傳播不息,1895年4月10日這一天,斯文·赫定駝隊離開了麥蓋提的拉吉里克村,駝隊有8峰駱駝、兩條狗、3只羊、1只公雞和10只母雞,有夠一行食用三四個月的糧食,全套皮大衣、冬裝,以及足夠裝備一個警衛班的3支長槍、6支短槍,還有從氣溫表到測高儀等一應科學儀器……可是,惟獨沒有帶上足夠的飲水!因而精良裝備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穿越葉爾羌河與和田河之間的廣袤沙漠時,幾乎葬送了整個探險隊!幾天之后就耗盡了所帶飲用水,在此后行程中,他們喝過人尿、駱駝尿、羊血,一切帶水分的罐頭與藥品也是甘露,最后,不得不殺雞止渴,可割掉頭,母雞的血已經成了凝固的“瑪瑙”。和田河可望而不可及的河岸林帶,賦予了他們超常的毅力,可是當他們最終掙扎著來到和田河時,卻發現那實際上是季節河,這個意外使他幾乎崩潰。
但幸運的是,和田河中游一處全靠旺盛泉水才保持在枯水期也不干涸的水潭拯救了他們。此后,探險家斯坦因、瑞典科學家安博特都找到過這個水潭。
他們最終喪失了全部駱駝、犧牲了兩個駝夫、放棄了絕大部分輜重,遺失了兩架相機和1800張底片,從此塔克拉瑪干沙漠有了一個別名“死亡之海”,斯文·赫定則從滅頂之災中獲取了受用終生的教益。 世事福禍相因,此后的探險途中,他用鉛筆速寫代替照相,竟然造就了一個極具個人特點的畫家,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畫;因缺水“敗走麥城”,導致此后40年探險生涯銘心刻骨的教。
6.普羅米修斯的簡短資料
普羅米修斯(古希臘語:Προμηθε??),在希臘神話中,是泰坦神族的神明之一,名字的意思是“先見之明”(forethought)。
是地母蓋亞與天父烏拉諾斯的女兒忒彌斯與伊阿佩托斯的兒子。普羅米修斯教會了人類很多知識。
宙斯禁止人類用火,他就幫人類從奧林匹斯偷取了火,因此觸怒宙斯。宙斯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每天派一只鷹去吃他的肝,又讓他的肝每天重新長上。
幾千年后,赫剌克勒斯為尋找金蘋果來到懸崖邊,把惡鷹射死,并讓半人馬喀戎來代替普羅米修斯。但他必須永遠戴一只鐵環,環上鑲上一塊高加索山上的石子。
7.竺可楨簡單的有關資料
《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1963年)。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先后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1926年)。
一絲不茍——座右銘
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則,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2;《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年),浙江上虞人。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7—1974;《前清北京之氣象記錄》(1936年),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審問之;《遠東臺風的新分類》(1918年);《臺風的源地與轉向》(1925年),慎思之;《關于臺風眼的若干新事實》(1918年),明辨之;《中國的亞熱帶》(1958年);《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16年);《物候學》(和宛敏渭合著,又名紹榮、求是精神
博學之;《南宋時代我國氣候之揣測》(1925年);《中國氣候之運行》(1933年);《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年),字藕舫.7)、1973):
《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6年),1963,漢族,享年83歲;《中國氣候概論》(1935年),篤行之——處世原則
竺可楨主要論著竺可楨(1890;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