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陳姓的出名家訓有哪些
陳氏家訓 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而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也。
立定主意不為浮華所染,蓋天下為誠樸可為久耳。事事檢點即學問也,剛焉、柔焉、弱焉、強焉、學焉、愚焉、仕焉、隱(?)焉,懼汝身之柔可不歷汝以剛;懼汝之愚可不勉汝以學;懼汝以隱可不教汝以任乎?消息汝躬調和汝體,思乃考言,念乃考訓,必博學以著書,以績受父母之業,人師先覺,聞諸君子稚(?)道之士,游遨經術飽學文學筆有奇峰,談有勝理,孝悌之至神明通矣。
審道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已。情茍無誠,汝克以祭為甘,茍示誠,汝克違梁莫為苦。
汝無逸于丘,無湎于酒,無安于忍。事新莫若孝,朋友莫如信,修身莫如禮,凡人持身處事唯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
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見人之得如已之得,見人之失如已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廣,在上則人咸戴焉,在下則人咸親焉。以逸則必念人之勞,以安而必思人之苦。
萬物一體,通病切身,斯為德之盛人之至。
2.誰有朱熹家訓全文
朱熹·《家訓》 君子所貴者,仁也。
臣子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
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
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
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 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
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遇而安之。
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
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
子孫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體,飲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 。
3.歷史上陳姓的出名家訓有哪些
陳氏家訓(一):一、要孝。
父母面前無違拗,在生不見子承歡,死后念經有何效?爾子在旁看爾樣,忤逆之人忤逆報,當如孝。二、要悌。
兄長面前無使氣,手足痛癢本相關,你尖我妒終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還是親兄弟,當知悌。 三、要忠。
富貴貧賤本相同,譬如替人謀一事,能盡其心便是忠,一點欺心天不依,弄得錢來轉眼空,當知忠。四、要信。
一諾千金人所敬,譬如約人到午時,不到未時終是信,若是一事不踐言,下次說來人不聽,當知信。五、要禮。
循規蹈矩無粗鄙,先生長者當尤尊,子弟輕狂人不敢,況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個饒了你,當知禮。 六、要義。
事大遇幼無不及,譬如一事本當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無男子氣,當知義。七、要廉。
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飲盜泉水,家貧休要昧心錢,巧人詐得癡人谷,癡人終買巧人田,當知廉。八、要恥。
好漢原來一張紙,含羞忍辱騙得來,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語男兒當自強,甘居人下何無恥,當知恥。陳氏家訓(二):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
仰繹斯旨,更加推祥,曰諸裔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貽羞祖宗,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類相戕,不念同氣,偏論異鄉。手足干戈,我心憂傷。
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陳氏家訓(三):事親必孝,待長必敬。
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冠婚喪祭,秉禮必慎。
學文必功,習武必勤。治國必忠,治家必嚴。
居功毋驕,見恩必謝。士農工商,擇術必正。
毋聽婦言,而傷同氣。毋作非法,而犯典刑。
毋以眾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貧。毋以賭博而蕩產業,毋以謠辟而墜家聲。
制行唯嚴以律已,處世當寬以繩人。茍能行之于久久,當必報之以冥冥。
茲訓詞實系廢興,誦之再三,爾其敬聽。陳氏起源:1、舜帝后裔,以國為姓,陳姓始祖:胡公滿。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媯滿于陳,封為陳侯,稱胡公滿,其后子孫以國為姓。2、出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一支主系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
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
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愍公次子陳全溫之后的陳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少數民族陳姓。如北魏鮮卑族陳氏,乃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所改;女真族陳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瑤、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高山、畬等民族均有陳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后成為海寧望族;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于陳氏之家,改為陳姓;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干事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對降明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名陳澄;劉矯后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5、陳姓疍民與墮民。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
關于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4.古代簡短家訓
1、“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低著頭,很快地走過去。孔子攔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沒學詩你怎么說話?”孔鯉便回去學習詩文。第二日,孔鯉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內的孔子。
孔子問:“學禮了嗎?”孔鯉答:“沒有。”孔子說:“不學禮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鯉回去習禮了。這個故事叫做“過庭訓”,后來古人將父親訓斥兒子稱為“過庭訓”。
2、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馬談認為自孔子過世后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并、史記斷絕,當今海內統一,有許多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
然而作為一名太史令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不安,因此臨終時邊哭邊囑咐兒子司馬遷,希望它能子承父業,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司馬遷不負父命,最終寫出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這是諸葛亮在晚年時寫給他八歲兒子的一封家書。
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要求兒子要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文末又諄諄教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為了蜀漢之國事日夜操勞,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問題,于是寫下這封書信告誡兒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歐陽修勸戒子孫要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告誡后代: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磨煉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5、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舊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個人求全責備。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爭智慧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
土地廣闊富饒,以節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賤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
5.家訓家風最好的典范有哪幾家
《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性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1316631妨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
國課早完,囊橐無余,自得其樂。
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