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聯衛國戰爭資料(少一點的)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于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后紅軍指戰員素質低下,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于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后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后,蘇聯紅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解放東歐多國,最終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國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要戰事告終。
2.蘇聯衛國戰爭簡要資料 少點字
941~1945年 ,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亞洲盟國侵略而進行的戰爭 。1939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法國投降。同年7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其主要內容以閃電戰戰略為基礎,包括進攻、占領和肢解蘇聯的一切計劃和細節,后來因為臺風計劃的失敗而導致德軍逐步轉換為防守狀態,后經過列寧、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三大戰役后德軍精銳部隊被徹底打殘,之后蘇軍于1945年攻入德國首都柏林,宣告衛國戰爭結束。
1941~1945年
3.關于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占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
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御,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
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并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具體介紹:蘇聯衛國戰爭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占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御,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
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
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并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后退出對蘇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德戰場上的重大戰役 宣告德國“閃擊戰”破產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在進攻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占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御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于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
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
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后撤100—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
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被圍困900天紀念碑塑像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這期間,從1941年7月到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群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
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饑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里,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
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于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20—250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
4.關于“蘇聯衛國戰爭”的有關資料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占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御,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并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建議到優酷視頻看看。
5.蘇聯衛國戰爭資料(100字左右)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源源不斷地開赴前線去的蘇聯紅軍戰士。左邊樹上的標語牌上寫著:“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一定被粉碎。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蘇聯衛國戰爭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抗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侵略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德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的190個師組成北、中、南3個集團軍群,迅速占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御,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具有決定性影響。1943年8月蘇軍取得了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德軍從此徹底喪失戰略進攻能力,全線轉入防御。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的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土地,并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歐洲盟國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德戰場被稱為二十世紀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戰場。據統計,蘇軍作戰死亡866.84萬人,德軍及其盟軍死亡600多萬人。
蘇德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很多西方學者在戰后都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頑強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將難以預料。
6.關于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向蘇聯發動了突然的全面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希特勒按照預定的“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分三路進攻蘇聯。蘇軍猝不及防,節節失利。
1941年9月,德羅集中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莫斯科進攻,企圖一舉占領莫斯科,迫使蘇聯投降。但德軍的首次進攻受阻。11月15日,德軍集中兵力,開始新的進攻,企圖從南北兩翼對莫斯科合圍,同時實行中央突破。德軍先頭部隊甚至進抵離莫斯科20千米處,能看見克林姆宮頂端的紅星。蘇軍以三個方面軍的兵力頑強抵御,1941年12月6日轉入反攻,至1942年4月反攻勝利結束,迫使德軍向西退卻100~250千米。這一戰爭的勝利,粉碎了希特勒的“閃電戰”,鼓舞了蘇聯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法西斯戰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