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與魏征的小故事
魏征,字玄成,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生于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一個書香門第。
其父博學,作過地方官,但過早地去世了。青少年時代的魏征,生活非常清貧,他勤奮好學,希望將來有所作為。
隋朝大亂,魏征便辭別親人,出家當了道士,游歷四方。朋友元寶藏收留他在軍中掌管文書,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仰慕魏征的才華,請魏征為謀士,這樣,這位有意縱橫天下的書生,幾經周折,卷入了隋末洶涌澎湃的農民起義的怒濤。
這一年,他38歲。 魏征先后在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和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中呆了兩年多。
主擇臣,臣亦需擇主而事之,李密也好,竇建德也好,在許多關鍵時刻都不能采納魏征的意見,結果都很快兵敗、降唐,魏征也兩次成為唐軍的俘虜。 年逾不惑之年的魏征飽經憂患,遍嘗了成敗榮辱。
這一段經歷,使這位胸懷大志的儒生經受了戰火的鍛煉和洗禮,并充分體察了下層人民的疾苦,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為他后來輔佐唐太宗準備了多方面的條件。降唐之后,唐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有才,就招魏征為太子東宮洗馬,成為一個主管東宮經籍圖書的小官。
“玄武門事變”以后,魏征終于投入明主的懷抱,并逐步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入朝議事之后,魏征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于國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家性命于不顧,在皇帝面前屢屢“犯顏”直諫,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興旺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天,唐太宗升朝議事,他端坐在龍座之上,雙手輕按龍座扶手,神態莊嚴、威武,兩邊侍者大氣不敢出。他輕輕咳嗽一聲,問大臣:“眾愛卿,你們中的許多人都是能言善辯的宿儒,為什么上朝議事,卻總是慌慌張張,甚至顛三倒四呢?” 魏征深知個中緣由,便上前一步,毫不客氣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上朝又總是神態嚴肅,氣勢咄咄逼人,加之朝廷氣氛森嚴,所以為臣的才那么慌張。
皇上以后臨朝,宜稍減龍威,最好放下皇帝的架子,對大臣和顏悅色。這樣,大臣們發言講話就會自然了。”
唐太宗有些暗中得意,又有些難堪;但轉念一想,又覺得這種肺腑之言難得,不便發作。于是,他將計就計,想用近來縈繞于胸的問題難一難魏征。
“愛卿之言提醒了我。近來,我一直在思考古人常議論的‘明君’、‘暗君’的問題。
你對這明、暗之別,有何高見呢?” 魏征胸有成竹,緩緩上前,應聲答道:“陛下,作為萬民之主而能兼聽各方面的意見,則為明君。偏聽一方意見,甚至于偏信小人的意見,則為暗君。
像隋煬帝那樣的君主,就是暗君。只有明君,辦事才能不出差錯,贏得萬民擁戴。
而暗君,必定落得個身死名裂,亡國滅族的下場。請陛下慎之。”
這種諫諍方式雖使皇帝已有點不舒服,但在魏征的諫諍史上,它不過是蜻蜓點水而已。 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告訴魏征: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號令嚴明,上下同守。
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否則,再多的法令也只是一紙空文,必然導致官場腐敗,社會不安。 唐太宗有時容易感情用事,免不了要包庇一下自己的老部下。
貞觀初年,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污被人告發,按大唐法律,受到了追還贓款,削除職務的處分。 這天,唐太宗正休息,忽報秦王府老部下龐相壽冒萬死求見。
他點點頭勉強同意了。 一見到這個龐相壽,唐太宗氣不打一處來,劈頭蓋臉把他臭罵一通。
龐相壽摸熟了主人的脾氣,待太宗發完脾氣,便嘟嘟噥噥地求道:“皇上,罪臣自隨陛下以來,出生人死,對陛下忠心耿耿,今天不慎做了糊涂事,懇請陛下看在幾十年相隨的份上,饒罪臣一回吧……” “別說了!”唐太宗氣憤地打斷了龐相壽的話。 晚上,唐太宗回到寢宮,回想起白天的事,不禁有點心軟了。
當年,英氣勃勃的小伙子龐相壽,如今已成了佝僂的老人,歲月無情啊!龐相壽跟我這么多年,不能冷了人家的心。他貪污,也許是由于妻子兒女太多,開支花銷太大,窮得沒法吧。
想到這里,他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于是派人給龐相壽傳話:你是我的老部下,貪污大概是因為窮,現在我送你100匹絹,繼續做你的刺史,以后注意不要貪污就是了。 皇帝徇私情,袒護一個老部下,這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事。
然而魏征卻是從江山社稷的安危上看待這個問題的。他知道此事后,立即上書,表示反對:“陛下,獎賞的時候不要忘了疏遠的人;處罰的時候,不要顧忌親貴。
治天下要公平為規矩,仁義為準繩。這樣才能讓人心悅誠服;否則,就會綱紀混亂,令不行而禁不止。
邪惡一旦恣肆,天下就不穩定了!龐相壽是您的老部下,就為這種關系,您不追究他的貪污罪,反而加以厚賞,留任原職,這樣做,實際上是在鼓勵貪污。您過去為秦王時,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因此而貪污枉法,皇上您怎么辦呢?勢必上行下效,不但形成包庇徇情之風,更重要的是縱容貪官污吏。
請陛下您自己考慮一下后果吧!” 那個時代,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不可更改的,更何況是這種“口諭”,魏征的諫諍,雖從維護皇權統治出發,卻是很讓太宗下不了臺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位明智之君,魏征的奏疏使他猛醒,因此立即撤消了自己的處理決定,維持原判。
2.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1.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
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
3.唐太宗得到一只鷂鷹,極其俊俏奇異,私下里(在內宮,非朝堂)把鷂鷹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里。魏征知道這件事(看出來了),就走向前去匯報事情,就勢(向太宗)講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樂而亡國的故事,暗暗地勸諫太宗。
(魏征故意)說得時間很長,太宗擔心鷂鷹捂死,因為太宗向來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轟他走,只是婉轉地)想讓他把話說得短些。然而魏征說個沒完,鷂鷹(最終)捂死在(太宗)懷里。
4.李世民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以后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征,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在魏征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5.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于道路,來往不絕,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并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于石上。
太宗對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為表彰他的功績,寄托自己的哀思,準備舉行盛大的葬禮,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
太宗決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禮從簡。結果,魏征就像一般讀書人死去一樣,只有一輛白木車子和一副白布帷帳為他送葬。
3.唐太宗與魏征的小故事
魏征,字玄成,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生于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一個書香門第。
其父博學,作過地方官,但過早地去世了。青少年時代的魏征,生活非常清貧,他勤奮好學,希望將來有所作為。
隋朝大亂,魏征便辭別親人,出家當了道士,游歷四方。朋友元寶藏收留他在軍中掌管文書,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仰慕魏征的才華,請魏征為謀士,這樣,這位有意縱橫天下的書生,幾經周折,卷入了隋末洶涌澎湃的農民起義的怒濤。
這一年,他38歲。 魏征先后在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和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中呆了兩年多。
主擇臣,臣亦需擇主而事之,李密也好,竇建德也好,在許多關鍵時刻都不能采納魏征的意見,結果都很快兵敗、降唐,魏征也兩次成為唐軍的俘虜。 年逾不惑之年的魏征飽經憂患,遍嘗了成敗榮辱。
這一段經歷,使這位胸懷大志的儒生經受了戰火的鍛煉和洗禮,并充分體察了下層人民的疾苦,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為他后來輔佐唐太宗準備了多方面的條件。降唐之后,唐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有才,就招魏征為太子東宮洗馬,成為一個主管東宮經籍圖書的小官。
“玄武門事變”以后,魏征終于投入明主的懷抱,并逐步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入朝議事之后,魏征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于國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家性命于不顧,在皇帝面前屢屢“犯顏”直諫,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興旺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天,唐太宗升朝議事,他端坐在龍座之上,雙手輕按龍座扶手,神態莊嚴、威武,兩邊侍者大氣不敢出。他輕輕咳嗽一聲,問大臣:“眾愛卿,你們中的許多人都是能言善辯的宿儒,為什么上朝議事,卻總是慌慌張張,甚至顛三倒四呢?” 魏征深知個中緣由,便上前一步,毫不客氣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上朝又總是神態嚴肅,氣勢咄咄逼人,加之朝廷氣氛森嚴,所以為臣的才那么慌張。
皇上以后臨朝,宜稍減龍威,最好放下皇帝的架子,對大臣和顏悅色。這樣,大臣們發言講話就會自然了。”
唐太宗有些暗中得意,又有些難堪;但轉念一想,又覺得這種肺腑之言難得,不便發作。于是,他將計就計,想用近來縈繞于胸的問題難一難魏征。
“愛卿之言提醒了我。近來,我一直在思考古人常議論的‘明君’、‘暗君’的問題。
你對這明、暗之別,有何高見呢?” 魏征胸有成竹,緩緩上前,應聲答道:“陛下,作為萬民之主而能兼聽各方面的意見,則為明君。偏聽一方意見,甚至于偏信小人的意見,則為暗君。
像隋煬帝那樣的君主,就是暗君。只有明君,辦事才能不出差錯,贏得萬民擁戴。
而暗君,必定落得個身死名裂,亡國滅族的下場。請陛下慎之。”
這種諫諍方式雖使皇帝已有點不舒服,但在魏征的諫諍史上,它不過是蜻蜓點水而已。 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告訴魏征: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號令嚴明,上下同守。
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否則,再多的法令也只是一紙空文,必然導致官場腐敗,社會不安。 唐太宗有時容易感情用事,免不了要包庇一下自己的老部下。
貞觀初年,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污被人告發,按大唐法律,受到了追還贓款,削除職務的處分。 這天,唐太宗正休息,忽報秦王府老部下龐相壽冒萬死求見。
他點點頭勉強同意了。 一見到這個龐相壽,唐太宗氣不打一處來,劈頭蓋臉把他臭罵一通。
龐相壽摸熟了主人的脾氣,待太宗發完脾氣,便嘟嘟噥噥地求道:“皇上,罪臣自隨陛下以來,出生人死,對陛下忠心耿耿,今天不慎做了糊涂事,懇請陛下看在幾十年相隨的份上,饒罪臣一回吧……” “別說了!”唐太宗氣憤地打斷了龐相壽的話。 晚上,唐太宗回到寢宮,回想起白天的事,不禁有點心軟了。
當年,英氣勃勃的小伙子龐相壽,如今已成了佝僂的老人,歲月無情啊!龐相壽跟我這么多年,不能冷了人家的心。他貪污,也許是由于妻子兒女太多,開支花銷太大,窮得沒法吧。
想到這里,他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于是派人給龐相壽傳話:你是我的老部下,貪污大概是因為窮,現在我送你100匹絹,繼續做你的刺史,以后注意不要貪污就是了。 皇帝徇私情,袒護一個老部下,這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事。
然而魏征卻是從江山社稷的安危上看待這個問題的。他知道此事后,立即上書,表示反對:“陛下,獎賞的時候不要忘了疏遠的人;處罰的時候,不要顧忌親貴。
治天下要公平為規矩,仁義為準繩。這樣才能讓人心悅誠服;否則,就會綱紀混亂,令不行而禁不止。
邪惡一旦恣肆,天下就不穩定了!龐相壽是您的老部下,就為這種關系,您不追究他的貪污罪,反而加以厚賞,留任原職,這樣做,實際上是在鼓勵貪污。您過去為秦王時,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因此而貪污枉法,皇上您怎么辦呢?勢必上行下效,不但形成包庇徇情之風,更重要的是縱容貪官污吏。
請陛下您自己考慮一下后果吧!” 那個時代,皇帝的話是金口玉言,不可更改的,更何況是這種“口諭”,魏征的諫諍,雖從維護皇權統治出發,卻是很讓太宗下不了臺的。唐太宗到底是一位明智之君,魏征的奏疏使他猛醒,因此立即撤消了自己的處理決定,維持原判。
4.魏征與李世民的故事
1、魏征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于讓皇帝回心轉意。
魏征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征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后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
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藏到懷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2、玄武門事變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
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說魏征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見魏征,問他:“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彼時魏征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說:“人各為其主。
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覺得魏征要完了。
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征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后,非但沒有責怪魏征,反而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3、唐太宗重用魏征后,還主動和魏征結為親家。
魏征生活的很簡樸,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魏征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后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征說的有道理。
“貞觀之治”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懷念地說,自己沒了一面心愛的鏡子。唐太宗為魏征罷朝五日,親自為魏征寫了碑文。
歷史上一段賢君良臣的佳話,就此落下帷幕。4、魏征以前向李世民舉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他們學富五車,有宰相之才。
不曾想在魏征去世不久,杜,候被人舉報謀反,于是一個被李世民罷免,另一個直接人頭落地。李世民自然懷疑到魏征身上,自古帝王多疑心。
因為誰都害怕部下結黨作亂甚至起兵篡位,已經死了的魏征就這么撞到了槍口上。后來李世民又發現了魏征把自己諫言的資料給史官閱讀。
這讓李世民越想越生氣,一怒之下把將衡山公主與魏征兒子的婚約都下旨解除了。不過這明沒有讓李世民解氣,他親自來到魏征墓前,將魏征墓碑咋了個稀巴,一代忠臣魏征,竟落得如此下場。
5、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征:“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說,魏征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一大半是魏征的功勞,魏征不愧為“千古之名臣”。
后來,李世民又說:“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一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征,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征是多么忠益的人。”
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并嘆息說:“如果魏征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里會損失如此慘重?”后來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說:“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并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
這句話在生活中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多聽取別人的遇見,對提高自己十分有助。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魏征。
5.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
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
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6.關于魏征與唐太宗的故事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后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么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么能拿關系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于說話了。特別是魏征,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里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松。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
魏征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后,魏征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后來,他不但不記魏征的恨,反而夸獎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采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
太宗曾說,魏征就是朕的鏡子。
7.唐太宗與魏征之間的故事
1、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鷂子,俊異絕倫。唐太宗喜歡的不得了,就把它架在自己的手臂上細細把玩。遠遠望見魏征進來,趕緊把這只鷂子藏進了懷里。
魏征明明看見了,卻假裝不知道,跟太宗聊起古代帝王喜歡打獵耽誤政事的教訓,旁征博引,東拉西扯。
太宗擔心鷂子會被悶死,可是又素來敬畏魏征,想聽他說完,結果,魏征說了大半天,那只鷂子果然就死在了太宗懷里。
2、有一次魏征在朝廷上與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太宗想要發作,又怕失去虛心納諫的好名聲,強忍住沒有責處魏征,但回到內宮見到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鄉下佬兒魏征。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去內室換了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很驚奇,長孫皇后卻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聽了非常高興,頓時怒氣全消。
3、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李世民。
李世民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李世民板起臉問他:“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李世民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李世民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4、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
5、唐太宗召見大臣王硅在丹霄樓平臺上飲酒,長孫無忌喝了幾杯酒,想起魏征對皇帝的態度太過分的事,就借酒勁地說:“魏大人,王大人,我們原先不是仇敵嗎?誰想到今天會坐在一起喝酒呢?”這句諷刺話在座的沒有一個聽不出來。
唐太宗趕緊說:“無忌醉了。”便讓人把長孫無忌扶了下去。散席后,唐太宗留下魏征和王硅喝茶,委婉地對魏征說:“以后殿上議事,你不一定當場堅持,有些話事后再對我說不也行嗎?”魏征回答說:“如果當場不堅持了,以后再改就麻煩了。如果臣當面推許陛下,之后再進諫,能說是對陛下忠心嗎?”
唐太宗聽后笑著對王硅說:“人們常說魏征輕慢,可他卻是心口如一啊。”唐太宗曾這樣評價魏微:“我好比山中的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過匠人的鍛煉就成了寶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魏徵
8.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