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說王昭君這一歷史人物的文化意義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體現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僅促成了漢朝與匈奴間較長時期的和平相處,而且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千百年來,圍繞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人,漢元帝時被選入宮。
元帝竟寧元年(公 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請遠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
昭君出塞不僅終止了漢匈間的連年戰爭,而且為促進匈奴社會文化發展和漢匈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根據歷史記載,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漢元帝竟寧元年即昭君出塞之年,其間整整100年間,漢王朝與匈奴長期處于戰爭狀態。
連年戰火不僅給社會生產造成了巨大破壞,而且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昭君作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漢朝與匈奴之間50年左右未爆發戰爭,邊疆地區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
昭君生長于長江三峽的香溪,長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長安帝都的皇宮,黃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于陰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響匯聚于一身,使昭君文化帶有深刻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
王昭君一生的豐富經歷使她有幸體會水鄉文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鋒與磨合、交流與相融,從而成為溝通中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載體和象征。昭君出塞受到后人的欽佩和贊頌。
2000多年前的漢代,與王昭君同時期的詩人焦延壽就寫詩盛贊和親之舉:“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受福。”(見《四部備要?子部》易林卷十二第四頁)。
1961年,**同志賦詩盛贊昭君和親之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呼和浩特市物事業管理處編《青冢藏墨選》第1頁)昭君出塞,以天下為一家;自愿和親,使天下為一家。
昭君文化現象所揭示的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層原因之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團結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和弘揚昭君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歷史意義,充分發揮這一文化現象所蘊涵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
昭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歷史范疇,包含和融入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現象的本質,是人民對王昭君這個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認可,事業魅力的贊許,追求毅力的肯定。
作為和平使者與民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來,昭君深受百姓擁戴。呼和浩特一帶有青冢多處被尊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達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長年受到群眾的祭拜。
史學家們說得好:我們不必辨其真偽,只要看到這么多地方的老百姓愿意和她同鄉,與她同根、同宗、同親,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了。昭君文化所包含的團結合作、追求完美、堅韌不拔、默默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與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歷史上,昭君一直牽動著國人的情愫,受到各個時期人們的廣泛關注。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以來,歷代有關這一事件的歌詠從未間斷,成為中華文學的流行題材和民族友好、團結共處的贊歌,一直縈繞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昭君問題的學術討論、昭君題材的文藝創作,甚至以昭君命名的企業和產品不斷涌觀。昭君被譽為“民族友好使者”,昭君墓被譽為“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昭君品牌被譽為“民族經典”。
在“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昭君墓所在地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以及昭君故里所在地湖北省興山地區,逐漸形成了弘揚昭君文化的熱潮。一批有識之士聯合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成立了內蒙古昭君文化研究會,開展了廣泛的昭君文化交流。
為了弘揚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對外交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從1999年起,呼和浩特市開始連續舉辦旨在“弘揚昭君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時至今日,“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弘揚昭君文化”這一重大課題的提出,順民心,合民意,不僅對挖掘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確定了王昭君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通過弘揚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知名度,擴大了內蒙古自治區的對外影響。
昭君文化屬于呼和浩特,屬于內蒙古,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全人類,因為她所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類社會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時代主題。“昭君文化”是個歷史命題,涉及較多學科,對昭君文化的理論研究是“昭君文化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的研究既要在對史料逐一考實、糾謬補闕的基礎上,重現其歷史本來面目,增強其歷史資鑒意義和說服力,又要探析“昭君文化”的現實意義,讓昭君文化這朵燦爛、悠久的奇葩鮮活起來。
2.呼和浩特舉辦昭君文化節有什么意義
昭君文化節概述
昭君文化節源于民間的昭君廟會,舉辦昭君文化節的創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節的舉辦已成為樹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進了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定名為昭君文化節,主要理由有:一、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聞名海內外,史書與名人名家多有記載及評論,胡漢和親的歷史事件帶來的不僅是民族團結,更有邊疆與中原的交流與合作,這對現在仍有現實意義。二、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業及品牌甚多,說明昭君形象有深厚的群眾文化基礎。三、弘揚民族團結,促進西部的穩定和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昭君文化節的主題
弘場昭君文化 增進民族團結 促進經濟發展
回顧歷屆昭君文化節,從中可以看出,所取得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因為舉辦昭君文化節的初衷,就是提高本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每年昭君文化節期間來呼采訪的國內外新聞媒體的記者就有200多人,中央及兄弟省市對文化節的宣傳報道都在1000多篇條以上。此外,還有來自國家各部委及各省市區的政務及經貿類代表團,許多代表團的成員均對內蒙古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建設成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昭君文化節已成為全市各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成為推進首府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活動載體。文化節向世人展示了獨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塑造了草原歷史人文名城的形象,展示了首府文化的風采。 昭君文化節推動了城市建設、文化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大市和民族文化大區的建設,對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推動了第三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市建設和改造,帶動了旅游商貿活動,提升了首府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地區文化;錘煉和培育了一支有影響力的文藝隊伍,促進了文化傳播和文化繁榮,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因為昭君文化節的民族特色和草原特色十分鮮明,所以海內外賓朋被內蒙古的魅力深深吸引和折服。隨著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段向全國播放文化節開幕式演出的盛況,草原和她的文化已經一起成為人們心中向往的“天堂”。 此外,六屆昭君文化節為經貿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推動了呼市乃至全區的經濟發展。第五屆昭君文化節對第三產業的帶動達到2.6億元。其中,呼和浩特2004年經貿洽談會共吸引了3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內部分省市的商家來呼洽談、考察,共接觸洽談約70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的有30項,總投資56.85億元人民幣,協議引資額50.45億元人民幣。因為內蒙古的自然資源優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政府部門真誠合作的態度,最終促成了24個涉及電子信息產業、生物制藥、商貿流通、包裝建筑、冶金化工、房地產開發、風力發電、旅游服務等領域的簽約項目,一大批“好、大、優”項目落戶青城,總投資為44億元人民幣。呼和浩特第二屆華北地區食品交易會成交額達300多萬元。2004年房展會成交額達1.3億元,比上屆增加35倍。內蒙古首屆民俗及古代藝術品展示交易會成交額達200多萬元,其他經貿活動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而第六屆昭君文化節對第三產業的帶動則達到了3億元。 第五屆昭君文化節期間,組委會精心安排了系列文化旅游活動,以呼市市區為中心,以盛樂百亭園、昭君墓、響沙灣、成吉思汗陵等景點為主線,向全國和世界展示了內蒙古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文化節的帶動下,2004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各地游客560萬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7.5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到58.6億元。第六屆昭君文化節期間,組委會精心安排了民族風情游活動。全市共接待各地游客31.4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35億元,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比去年同期增長14%和11%,為2005年的旅游接待創出第一個高峰。昭君文化節的成功舉辦,為首府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活力,進一步提高了旅游業的文化品位,加強了旅游產品的宣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與此同時,大量游客在呼市進行吃、住、行等一系列消費活動,不僅帶動了賓館、餐飲業效益的增長,也帶動了商業多方位的消費,實現了“做大文化品牌,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昭君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草原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激揚了人氣,凝聚了民心,極大地提高了全市各級干部、各族群眾“熱愛首府、建設首府、振興首府”的積極性,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因此說,昭君文化節的舉辦,對內而言是為本地區企業和社會團體構建了一個展示形象的廣闊平臺;從對外開放的角度來看,則為呼和浩特市創造了一個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盆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3.昭君出塞有什么意義
歷史意義: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以其寬和柔膩的博大心靈和傾國傾城的美貌感化了呼韓邪單于與匈奴民族,用自己寶貴而燦爛的生命,使漢朝與匈奴和好,讓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與匈奴民族人民利益的。總之,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實意義:
首先,昭君作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后,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這對于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鑒和啟示的作用。
其次,縱觀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泛濫成災,其根據在于西方文化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即文化的本位主義。文化本位主義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缺乏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不能容忍不同文化價值并存不悖。文化本位主義必然導致民族本位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而來至中國遠古的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告訴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平和地解決爭端。再次,對于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學習交融、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的歷史;是多種文化在草原地區相互補充磨合、相互影響滲透,并創造出新的更加輝煌文明的歷史。作為模范自治區,我們借鑒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進內涵,對于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現長治久安、和諧共進,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4.昭君出塞的主要歷史意義是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出現了"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對峙局面。當時匈奴的勢力范圍包括東起大興安嶺,西到祁連山和天山,北面囊括了貝加爾湖,南達長城的廣大地區。胡漢之間時有爭戰,百姓遭受苦難,冤冤相報何時了?和平解決、和諧相處成為人民大眾的美好愿望,"和親"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選擇。"和親"是"化干戈為玉帛",解決民族糾紛的一種有效方式,體現著中國文化的成熟和智慧。"胡漢和親"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國農耕文化平等交往、相互融合的典范。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于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兩千年來一直為歷代各族人民所稱頌。中國文化是主張和平的文化,是包容性很強的文化。中國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多元一體",認為人類應該擺脫人類中心主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擺脫文化本位主義,堅持文化公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多元并存,和平共處。特別是在解決民族問題上,中國文化堅持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明對話,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延續不斷,中華文化純種單傳。這一方面得益于草原、黃河、長江之間地域廣闊,三大主源文化互補共濟;一方面就是和平、和諧、和合文化凝聚了多元一體的格局。由于中國人的這種"文化的自覺",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大歷史、大文化、全球的視覺重新認識"昭君出塞、胡漢和親"的現代意義。
首先,昭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后,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創建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這對于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鑒和啟示的作用。
其次,縱觀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泛濫成災,其根據在于西方文化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即文化的本位主義。文化本位主義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缺乏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不能容忍不同文化價值并存不悖。文化本位主義必然導致民族本位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本位主義狹隘的價值觀在上世紀從歐洲燃起兩次世界大戰,然后是長期的冷戰以及現在的恐怖主義。近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的一項調查報告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交家和反恐專家認為:美國的"反恐戰爭"將以失敗告終。本位主義"以牙還牙"的"單向思維",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使恐怖事件進一步升級。而來至中國遠古的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告訴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平和地解決爭端。
第三,對于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學習交融、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的歷史;是多種文化在草原地區相互補充磨合、相互影響滲透,并創造出新的更加輝煌文明的歷史。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是民族文化互補融合的歷史案例,是實現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統一的經典。"長江女兒"、"偉大母親"昭君也成為國內外有識之士公認的和平友好使者。歷史的長河由遠古流到今天,陰山上刻滿祖先的語言,草原上撒滿文明的詩篇,現在的內蒙古,離不開歷史的根,文化的魂。做為模范自治區,我們借鑒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進內涵,對于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現長治久安、和諧共進,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雖然對昭君是悲劇但對國家來說卻帶來了福祉,也是功德,舍自己為國家昭君是偉大的
5.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 【簡略回答即可 初一歷史】
簡答:昭君和親,促進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詳細分析:“昭君出塞”無疑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更密切了西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關系。作家王族說:“王昭君嫁給呼韓邪,讓匈奴和中原像握緊了的兩只手,從此再未分開,被排擠出局的郅支像另一只孤獨的手,再也抓不住命運的稻草,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沉浮,便沒有了蹤跡”。他是用文學的語言道出了歷史的真實。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于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昭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后,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創建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
6.簡要說出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并歸納其意義
歷史意義
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執政以后,由于采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系的緊張。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后,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這時云、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云、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咸友好,故越輿而立咸 (輿與咸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云、當遂勸他與漢和親。公元14年 (天鳳元年),云、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并賜黃金、衣被、繒帛。在云、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系復呈現出一線光明。但因“其后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云、當對漢匈關系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通過昭君的家族關系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咸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云、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系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云女弟當于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云、當亦死。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沖的人物;如須卜居次云、須卜當、大且渠奢、當于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系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7.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
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云,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
王莽執政以后,由于采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系的緊張。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后,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云、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云、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咸友好,故越輿而立咸 (輿與咸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
烏累既立,云、當遂勸他與漢和親。公元14年 (天鳳元年),云、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
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并賜黃金、衣被、繒帛。在云、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系復呈現出一線光明。
但因“其后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云、當對漢匈關系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通過昭君的家族關系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
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咸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云、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系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云女弟當于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
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云、當亦死。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沖的人物;如須卜居次云、須卜當、大且渠奢、當于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
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系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昭君文化的現實意義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