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抗菌藥物有哪些
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菌素類、磺胺類、硝基呋喃類及其復方制劑,這些是防治鴨細菌性疾病、真菌性和寄生蟲病時廣泛使用的藥物。
(1)青霉素 常用的是青霉素G鈉鹽或鉀鹽,溶于水后易失效,應現用現配。該藥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具有極強的殺滅作用。該藥可肌肉注射,按鴨每千克體重肌注1~2萬單位,每天二次;也可溶于飲水中,小鴨每只按2~3萬單位,大鴨每只按3~5萬單位。飲水給藥時,要求在1~2小時內飲完。
(2)鏈霉素 主要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結核桿菌有殺滅和抑制作用。肌肉注射時,小鴨每只0.02~0.05克,大鴨每只0.05~0.2克;飲水時用量可加大。在防治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禽霍亂時,常將青、鏈霉素聯合使用,效果更佳。
(3)慶大霉素 為廣普抗菌素,對大多數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變性桿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也有抑制作用。可肌注或飲水,雛鴨每只2000~4000單位,成鴨每只5000~6000單位,一天2次。
(4)土霉素 為黃色結晶性粉末,易溶于水,為廣普抗菌素,它不僅用于疾病的治療,還廣泛用作飼料添加劑,能促進畜禽生長發育。混料給藥時,按每噸飼料加入土霉素200~800克,連用5~7天。
(5)制霉菌素 為黃色或棕黃色粉末,有吸濕性,不溶于水。該藥對各種真菌如煙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但對細菌無效。常用于治療幼鴨曲霉菌病,每天每只鴨用1~1.5萬單位,每天一次,連用2~3天。
(6)磺胺類藥 為合成的抗菌藥物,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及一些陰性菌有抑制、殺滅作用,常用于防治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禽霍亂和球蟲病。常用磺胺藥主要有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基嘧啶(SM2)、磺胺甲基異口唑(新諾明)、磺胺-5-甲氧嘧啶(SMD)和二甲氧芐氨嘧啶(敵菌凈)等。SD和SM2混料和飲水時,分別按10千克飼料或飲水中,加入20~50克和10~20克,連用3天。新諾明混料按每噸飼料加100~200克連用3天。SMD混料按每噸飼料加500~1000克,飲水時每升水加0.25~0.5克,連用3~5天。復方敵菌凈混料按每噸料加200~800克。產蛋鴨在產蛋期禁用,以免引起產蛋下降。
(7)喹乙醇 是磺胺類藥物的復方制劑,為淺黃色結晶性粉末。該藥除了用于防治大腸桿菌病、禽霍亂、沙門氏菌和球菌病外,它還具有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提高飼料利用率和促進生長等作用。作為飼料添加劑的用量為每噸飼料中加25~35克。該藥安全范圍窄,應避免過量中毒。
(8)喹諾酮類 屬于新型合成抗菌素藥物,目前主要有諾氟殺星、氧氟殺星、恩諾殺星(普殺平)等,為廣普抗菌藥物,對禽霍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霉形體等有殺滅作用。恩諾殺星(2.5%)飲水時,每1000克水中加2~3毫升,連用3~5天。
(9)百病消(10%)為德國拜爾公司生產,為淡黃色液體,對革蘭氏陽性、陰性菌及霉形體均有良效,尤其對出殼小鴨提高抗病力和預防雛鴨大腸桿菌病和鴨疫巴氏桿菌病效果特佳,飲水時按每10升水加5~10毫升。
2.衛生部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文件有哪些
《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總后衛生部關于施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通知》(衛醫發〔2004〕285號);《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衛辦醫發〔2008〕48號);《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09〕38號);《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11年);《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1〕56號);《衛生部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2〕32號),相關的還有: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總后勤部衛生部關于印發《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的通知(衛醫政發〔2011〕11號)等等。
3.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1)應有明確的診斷,確證為細菌性感染者,方有用抗菌藥物指征。
原則上應首先確定病原菌,然后根據藥敏試驗進行選擇。如一時無法得到藥敏試驗結果時,也要在經驗用藥的基礎上慎重選擇。
如獲知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后,對療效不佳者應及時進行調整。 (2)按照患者的特殊生理狀態(如妊娠、哺乳婦、嬰幼兒、老人等)及不同的感染部位(如中樞感染、骨髓炎、膽道感染等),結合抗菌藥物的作用特點及體內過程進行選擇。
(3)選擇適當的給藥方案、劑量和療程。根據該抗菌藥物是屬濃度依賴性還是時間依賴性而設計給藥方案。
例如氨基苷類抗菌藥物目前普遍認為每日1次給藥比分2次或3次療效更好,不良反應更小。劑量應結合患者肝、腎功能情況來確定。
療程要足夠以避免復發,一般應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3~4天,嚴重感染可達4~8周。但感染情況和患者體質不同,療程也可有差異。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安全有效”,抗菌藥物應遵醫囑用藥。在使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六大事項。
(1)及早并盡可能地分離患者標本上的病原體,確定后做藥物敏感實驗。(2)熟悉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抗菌譜、藥代動力學和不良反應,從藥效學、藥動學、安全性和經濟性綜合權衡利弊,結合藥敏實驗結果制定用藥方案。
(3)注意給藥方法的合理性,調整給藥方案。(4)注意特殊人群如新生兒、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正常者、營養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的選用藥物品種、劑量、療程的特殊性。
(5)預防手術感染宜在術前2小時開始用藥,一是使血漿藥物濃度達到峰值的時間與細菌感染的機遇相逢,二是避免多次使用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6)盡量不在皮膚與黏膜上使用抗生素。
查看更多答案>>。
4.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細菌耐藥的速度遠遠快于人類新藥的開發速度。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擔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藥物的超級細菌,將把人類帶回感染性疾病肆虐的年代"。
我國為遏制抗菌藥物濫用,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從2004年7月l曰起,未列入非處方藥藥品目錄的各種抗菌藥物。在零售藥店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能銷售。
但是,對缺乏醫藥知識的普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選擇抗菌藥。為此。
我們采訪了北京三。一醫院呼吸科專家劉又寧教授。
何時才能用、停抗菌藥? 《北京參考》:什么是抗菌藥物?消炎藥、抗生素、抗菌素是同一個概念嗎? 劉又寧:首先要明確,炎癥與感染是不同的概念。炎癥比如關節炎、心肌炎等,可由微生物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多數情況不需要抗菌治療。
而感染特指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癥。抗感染藥包括抗細菌藥、抗病毒藥等。
抗細菌藥又包括抗菌藥物與抗生素。老百姓俗稱的消炎藥、抗生素、抗菌素等往往要表達的是"抗菌藥物"的概念。
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菌素,也包括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物。大家熟知的頭孢、環丙沙星、紅霉素等都屬抗菌藥。
《北京參考》:許多人發燒、咽痛、扁桃腺腫大時,常常自己用抗菌藥。請您談談何時才能用抗菌藥? 劉又寧:許多人有個用藥誤區,就是拿抗菌藥當退熱的殺手锏。
一發熱就想到吃阿莫西林、打青霉素,這種看似實用的習慣其實是錯誤的。有些非感染性的發燒,如過敏、腫瘤、結締組織病等,用抗菌藥是無效的,只有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發燒,用抗菌藥才有效。
一般的發燒、咽痛等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而對病毒來說抗菌藥物一般是無效的。普通感冒使用抗菌藥,只會增加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以為治療感冒用抗菌藥效果最好的觀 念更是大錯特錯。
如果沒有發生細菌性并發癥。治療感冒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抗菌藥。
流感也是一樣,原則上不用,但是對于年老體弱的慢性病患者,有時為了預防繼發細菌感染而用抗菌 藥來預防并發癥。扁桃腺腫大也一樣,只有化膿性扁桃腺炎才有必要用抗菌素。
一般的扁桃腺腫大,建議局部用藥。如華素片等含片效果也不錯,因為其中的碘也有抗菌作用。
《北京參考》:濫用抗菌藥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又寧:老百姓的濫用抗菌藥,包括如下幾點:l、不該用藥時卻用了。2、濫選抗菌藥品種。
針對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抗菌藥。只要合理選擇,即使是很便宜的藥,如磺胺類藥,效果也是很好的.3、用藥劑量與療程不合適。
有人…旦病情緩解,就隨心昕欲減量或者停用。抗菌素沒用夠,病情容易復發,而且容易產生耐藥。
相反。有入用抗菌素時間太長,5-7天的療程卻用半個月,也會導致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加 4自己盲目聯合用藥 舉個例子,一位病人,為了早日痊愈,自已一下子買了好幾種抗菌素同時服用,他覺得"總有一種用得對"、這種用藥的不當,輕則達不到理想的療效、重?增加藥物毒副作用,1+l>2,多種藥物的相加作用更危險。
《北京參考》:隨心所欲停藥肯定是不對的,那么,停藥指標是什么? 劉又寧:舉個例子.有人得肺炎,一旦不發燒,癥狀好了,就自行停藥,這是不對的。癥狀緩解不是停藥指標、、肺炎病人,還要復診,復查血常規、胸片,以免病情復發。
其他病人也是一樣,要遵循醫囑停藥。抗菌藥物的藥效依賴于有效的血藥濃度,如達不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細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溢用抗菌藥有哪些危害? 《北京參考》: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劉又寧:抗菌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消化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痛;有過敏反應,如出現皮疹;神經系統副作用如頭暈、頭痛等。還可以影響肝功能,如消化道癥狀加重、出現黃疸;影響腎功能,如尿量明顯減少,也可能出現聽力障礙,兒童更應注意。
《北京參考》:抗菌藥會致癌嗎? 濫用抗菌藥對人體有何危害? 劉又寧:抗菌藥不會致癌。濫用抗菌藥對人體危害嚴重的有藥源性耳聾,如氨基糖甙類藥物(慶大霉素等),過敏性休克等。
濫用抗菌藥對人類最大的危害是細菌耐藥性問題,這也是大家最應該引起注意的。 《北京參考》:細菌為什么會耐藥? 劉又寧:科學家認為,耐藥可能是細菌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有時可能是通過基因突變,讓細菌獲得了對抗抗菌藥物的能力,使抗菌藥物活性減弱,甚至失活。
同時,耐藥菌還能把耐藥基因由同種細菌傳播給其它細菌,使多種細菌對不同類的抗菌藥物產生多重耐藥性。細菌耐藥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人類應該能消滅細菌,過度殺滅細菌是不利的,許多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細菌要繁衍生息。
勢必會產生耐藥性。人類應該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遵循大自然的規律。
主動適應自然。維持微生態的平衡。
《北京參考》:有人認為,只要自己不濫用抗菌藥,耐藥菌就不會在自身體?形成,就不會耐藥,對嗎? 劉又寧:耐藥菌是可以在人群中傳播的、即使是從來沒有使用過抗菌藥的人,同樣可能成為抗菌藥濫用的受害者,"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因此,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的抗菌藥物使用登記樣本